李 峰
學校中層干部的領導力非常重要。中層干部是校長路線決策的具體實踐者和執行者,是學校領導聯系師生員工的橋梁和紐帶。然而,現實情況是中層干部夾在教師和校長中間,在上通下達中很難如愿,往往成了風箱里的“老鼠”,兩頭受氣。也正是這種上聯下通的角色位置,決定了“對話”在中層管理者行政過程中的重要性。“對話”既是理念也是方法,既是目標也是路徑。結合個人實踐,筆者認為,與學校文化、課程、學生、教師進行真誠有效的對話,有助于提升中層管理者的領導力。
“漏斗效應”是學校管理過程中面臨的普遍問題。其呈現的一種“自上而下逐漸減少”的趨勢在學校管理中幾乎無處不在。一些中層干部在推進工作時雖然很努力,但面對“漏斗效應”往往表現出諸多無奈。原因有很多,但其中很重要的一條是教師的職業倦怠。職業倦怠首先表現為工作缺乏主動性,往往出現“推一推、動一下”的現象,至于工作創新更是無從談起;其次表現為工作沒有目標,缺乏各自的職業生涯規劃,往往出現“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現象。教師職業倦怠的出現,既有社會原因,也有職業本身的因素,還有教師個人的緣故。其中,內因即教師個人的緣故是主要因素。這就需要學校中層充分發揮文化的力量,引導教師與學校文化對話,用文化引領人、凝聚人、教育人。
學校文化是學校辦學理念、辦學目標、學校傳統、校風校貌的綜合體現,是學校內部全體成員共同認可和遵守的價值觀念、道德標準、行為規范、管理方式、規章制度等的總和,是師生的價值取向、思維方式的總體體現。中層干部引導教師對話學校文化,激發教師和學校文化的精神相遇,對提升自己的領導力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為此,中層干部在工作中要高舉學校文化的旗幟,做好價值引領。工作中身先士卒,做教師的榜樣。例如,筆者在曾任職的學校以“健”字作為學校的文化,以培養強健自信的人為育人目標,倡導每位教師身上都要具備正氣、朝氣、靈氣、大氣和書卷氣的“五氣精神”。“五氣精神”作為學校“健”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師精神的引領和向導。學校中層干部除了率先示范爭做“五氣好老師”外,還積極嘗試引領教師與學校文化對話,謀求精神的相遇。結合各自工作,推出了“朝氣老師”“靈氣課堂”“大氣班主任”“書生老師”等項目的評比。評比帶動了教師自覺對話學校文化,對教師價值觀念和行為規范起了積極的作用,使教師從自身的愿望和需求出發,自覺主動地將教師職業能力提高內化于心。教師與學校文化的精神相遇帶來的是學校工作的有序開展,中層領導力的順利提升。
學校管理中,有效地推進課程改革成了中層管理的重大課題。縱觀許多課改經驗交流會、成果展示會上展示出來的對課程內容的到位理解、合理重組和新穎繁多的教學方法著實令人眼前一亮,但很多時候也僅僅是“一個會”而已轟轟烈烈過后濤聲依舊:加班加點、題海戰術生搬硬套、死記硬背……課程改革所面臨的問題諸如課程開發的能力缺失、課程教學內容的按部就班、教學方法的陳舊老套并沒有得到根本改善。引導教師與課程對話,謀求視野的融合成為中層干部推進課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
為此,學校中層領導必須引導教師與課程對話。通過學習課標、研究課標,進而理解課標逐步培養教師的課改能力,具備重組課程、開發課程、改革課堂教學的能力。教師要明確課程僅僅是一種經驗,課程的內容和意義并不是對所有人都相同的,每一位學生對所給定的課程都有自己的理解。教師只有做到根據學生的需要重組、開發課程,才能使學生對于給定內容不斷轉化為“自己的課程”。教師還要明白課程強調學生的參與和生成,教師和學生是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他們共同參與課程開發。只有做到觀念上的澄清,才能為后續的課程改革注入活力例如,學校中層干部在組織教師與課程對話中采用劃片包干,“各人自掃門前雪”的方式,結合學校工作安排,全面組織蹲點教研組的學習。從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培養目標、操作策略、評價方式等方面深化對課程的認識。在此基礎上嘗試探索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實施途徑。為了加強閱讀教學,我們開設了閱讀課程。為了加強作文教學,我們組建了文學社。為了深化對數學的理解,我們開設了數學實驗課。另外英語沙龍生活中的物理、神奇的化學、歷史講壇、植物栽培、旅游地理等的開設,極大地豐富了校本課程的內容,對于落實國家課程起到了較好的作用在課堂教學中,還嘗試開展新型小組合作學習,推行“自學、導學、展學、測學、悟學”五步教學法。因為有了與課程的深度對話,有了廣大教師視野的融合,所以中層干部課程領導力顯著提升。
學校管理的最終歸宿點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中層領導力的高低,也體現在學生發展水平的高低上。在圍繞立德樹人、提升核心素養的大背景下,如何培養有正確的政治方向和價值觀念,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是學校育人的主要目標,也是檢驗中層領導力的主要依據。然而學生的發展,最顯性的問題是升學問題,外顯的是分數,學業成績管理也就成了教師聚焦的話題。從分數出發,為了分數而追求分數成了教師教學的“潛規則”。于是中層干部在落實與教學“無關”的工作中就出現了阻力重重的現象:教師對于布置的工作或推三阻四、或巧言婉拒、或陽奉陰違等,中層領導要全面提升領導力,就必須引領教師與學生對話,要從學生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科學獲得分數。只有思維的理性碰撞才能有方法的改變,也才能帶來領導力的提升。
中層干部要引導教師與學生的歷史對話,要了解學生的過去。包括學生的體質情況、學業基礎、存在問題乃至在家庭里的日常表現、家長的期望等。了解學生的過去,可以作為未來因材施教的參考依據。要引導教師與學生的經驗對話。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實際知識水平、能力水平、情感思想等。有了經驗的認識,在育人過程中,可以搭起經驗到未知的橋梁,構建此岸到彼岸的平坡,真正能夠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要引導教師和學生的需求對話。學生的需要,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主要有生理、情境和認知水平等方面。了解學生的需要,激發學生合理正確的需要,引導學生積極向上是對話的追求。教師只有了解了學生的所思所想所惑,才能為學生的成長提供精準的教育。
中層干部領導力提升的關鍵是善于和教師進行情感的溝通,達成情感的共鳴,努力培養高素質的教師隊伍。當然,每一名教師的價值觀是不同的,這就需要中層干部在管理中積極和教師對話,采取有效的措施,挖掘教師的內在潛力,努力調動教師的積極性。中層干部要經常性地考量自己對教師的需要了解多少?為教師的專業成長發展做了什么?哪些是該做的,哪些是不該做的?哪些是該做還沒有做好的?只有經常性地對話教師、反思自己,才能真正做到情感的溝通,做好教師的領路人。
為此,中層干部要多關注教師的身心健康,給教師送上應有的人文關懷。中層干部要把教師的事都當成自己的事來辦,想方設法解除教師的后顧之憂。讓每一位教師都覺得中層干部是他的知心朋友,學校是他們暖心的“家”。要尋求多種途徑,努力激發教師的工作干勁。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作為教師同樣如此,教師也都希望獲得工作的肯定和表揚,但由于性別、年齡、資歷、社會地位、經濟條件等的不同,對肯定與表揚的需求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中層干部要善于和教師對話,深入了解教師實際。要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筑牢教師的立身之本。中層干部要引領教師潛心學習他人的成果,堅持理論聯系實際,自覺在理論指導下,精心育人,并在教育實踐中不斷追求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