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農安縣實驗小學 周倡
在小學音樂課堂中引入多媒體技術,可以賦予學生更加豐富的視覺和聽覺享受,令他們自主鉆研音樂課程并及時通過教師答疑解惑,豐富自身的音樂內涵和綜合素質。和傳統的音樂教學模式相互對比,多媒體教學在素材收集、應用上顯得更加豐富靈活,包括視頻、文字、圖片等形式,更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至于如何科學巧妙地應用多媒體技術來完成小學音樂教學任務,具體細節會在后續有機延展。
一直以來,小學音樂學科一直被作為次科對待,無法引起師生的充分重視,盡管說一些學生有這方面的學習興趣,能夠確保上課認真聽講,可畢竟是少數。至于大部分小學生基本是在音樂課堂中神游,嚴重情況下更會直接畫畫或是玩玩具,做種種和課堂無關的事情,整體狀態過于松散,嚴重影響了教師的授課心情和動力,難以取得較為理想的教學成效。
在步入信息化時代之后,學生習慣透過網絡去聆聽各種風格、國家的歌曲,音樂欣賞品位由此大幅度提升,不過目光始終鎖定在一些流行音樂上,對于教材中出現的種種民族音樂或是傳統戲曲沒有太大的學習欲望。盡管說這樣選擇性的學習未必是壞事,可小學音樂教學的重點始終在于拓寬學生的視野和思維范疇,豐富他們的精神文化內涵,如若過度放縱學生去自由學習感興趣的音樂,那么將難以同步傳授給他們適量的音樂知識,這和預設的教育目標明顯背道而馳。
在多媒體、信息化技術普及的背景之下,作為一名合格的小學音樂教師,理當積極地學習和掌握最新的科技手段,進一步為學生創造生動有趣的課堂環境,令他們集中注意力聽講并同時汲取適量的知識養分。如制作精美的PPT、剪輯有趣的視頻、提供清晰的音頻等等,令學生能夠從中感受到豐富的情感,獲得關鍵的音樂知識。
按照盧梭分析可知,教育的重點不僅僅是傳授學生多少學問,而是要培養他們勤學好問的興趣和習慣,令他們在經過多次實踐和教師啟發之后,增加學問研究的深度。這和小學音樂新課程標準不謀而合。如在《在鐘表店里》的B段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來播放有關鐘表工人愉悅勞動的動畫,令學生集中觀看的同時欣賞樂曲;之后再鼓勵他們積極上臺去表演鐘表工人勞動的情景,令他們在圖片、視頻、音樂等素材的指引下,按照個人獨特的理解、依靠既有的創造潛能等等,進行分組探討和合作表演。
人無時無刻不受周圍環境的影響,所以說,選擇預先創建優質化的校園和課堂環境,對于小學音樂教學質量改善大有裨益,表現為持續調動學生對音樂知識的挖掘動力,令他們更加集中性地投入音樂作品練唱等活動之中。經過實踐驗證,結合多媒體技術來創建課堂環境,能夠不斷增強音樂的時空效應,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從而贏得更好的教學成效。如在《云》這首歌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先配合多媒體課件來呈現空中不同形態云的照片,之后鼓勵學生描述它們分別像什么,其間一些學生說像冬瓜一樣笨笨地橫在那里,部分學生說仿若一朵朵盛開的鮮花,還有的學生將云形容為海洋中前行的帆船。在這樣的引導作用下,小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新力得到一定程度地發揮,在描述腦海中的諸多形象之余,形成對天空更加積極向往的情感。
小學音樂新課程標準闡明,音樂始終是最為古老且擁有較強感染力的藝術形式,是人類借助有組織的印象塑造出的獨特聽覺藝術,重點在于表達內心復雜的情感并加深人員之間的交流。由此得知,情感性的確是音樂最有代表性的特征之一。在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針對性地引發學生的音樂情感共鳴,從而帶動這類群體更加準確地感受、理解、鑒賞音樂,為個人心靈凈化、情操陶冶、審美能力強化等提供豐富可靠的指導線索。歸根結底,小學生的音樂學習經驗不夠豐富、認知水平不高,只有靈活有效地使用多媒體技術,賦予他們豐富直觀的視覺體驗,才能夠令小學生們更加積極深入地投入音樂課堂之中。如在《過新年》歌曲教學過程中,在正式導入該首歌曲前,教師可以先憑借多媒體技術來描述春節的種種習俗,令學生回憶以往家中過年的情景,促進他們的情感共鳴;之后再播放有關年的由來的動畫片,鼓勵他們看完后交流分享各自在新年中發生的趣事;待到他們心情愉悅后再導入歌曲《過新年》,令學生積極、專心地跟唱;歌曲教完后便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比賽,看誰可以唱得既自然準確,又美妙動聽,并提供適當的物質和精神獎勵,帶動其余學生以此為榜樣努力上進。
綜上所述,選擇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大力沿用多媒體技術,有助于持續提升音樂的教學效率和質量,減少教師單純人力講解方面的壓力,進一步大幅度提升學生的音樂涵養。今后,個個小學音樂教師要不斷學習和熟練掌握最新的多媒體技術,配合視頻播放、情境創設、情感共鳴引發等途徑,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學習態度和研究興趣,帶動這類群體音樂感知能力和審美能力的深入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