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心理學家安斯沃斯將依戀分成三類:安全型依戀、回避型依戀和矛盾型依戀。其中矛盾型依戀是指很想和身邊的重要人物親近,又害怕被拋棄而不敢投入感情的依戀關系。本文研究的是“矛盾型依戀”中消極情緒占主導方面的依戀類型——“矛盾型消極依戀”。矛盾型消極依戀的兒童在生活中會更加依賴父母,希望得到他們的關愛,當感到沒有被關愛時就會表現出憤怒。當這些兒童進入小學階段,他們會將這種不安全感投射到人際交往中,容易和同學、教師發生矛盾。
矛盾型消極依戀的兒童往往表現出比真實感受到的情緒更強烈的消極情緒,焦慮、悲觀等消極情緒體驗較多。他們不會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會做出一些“不受人喜歡”的舉動,如注意力不集中、違反課堂紀律、和同學交往少且伴有攻擊性等,導致矛盾沖突頻發。分析原因發現,矛盾型消極依戀的產生和兒童的成長經歷密不可分,親子關系缺失、父輩與祖父輩教養方式有差異、父母自身存在矛盾型消極依戀等,這些都可能導致兒童缺乏安全感,從而容易形成矛盾型消極依戀。
矛盾型消極依戀的學生會表現出上課注意力不集中,以違反課堂紀律等方式獲得教師的關注,甚至在班級中引發矛盾。引發的班級矛盾主要有以下幾類:
這類矛盾是班主任接觸最多的一種,如因為別人不小心弄臟了自己的凳子就惡言相向;或者因為被插隊就和同學爭吵,甚至發生肢體上的沖突。矛盾產生的原因是學生表達偏差或行為不當。如三年級的小強最近被多位同學投訴,因為他總是愛欺負人,甚至還會強占同學的學習用品,今天下課時,他又推倒一位同學,差點使其受傷。探究其行為背后的原因,可能是父母和教師對他缺乏關愛,加上學習成績不好,他只能通過這樣的極端方式獲得關注,這是矛盾型消極依戀學生的典型表現。
大部分矛盾型消極依戀的學生因為成績不太理想,常常被教師批評,導致他們缺乏學習的動力,感到悲觀、自卑,不愿意參與班級活動,久而久之,他們的存在感也會減弱。在班級中,后進生群體往往游離在班級之外,不能很好地參與活動、融入群體,形成一種隱形的班級矛盾,影響班級的健康、和諧發展。
1.解決情緒問題。
班級矛盾發生后,涉事雙方必定情緒激動。這時教師輕易地對事情進行評價,會導致當事人無法對問題進行客觀判斷,若強行處理,還可能產生一些不良的后續問題。教師可以對事件進行冷”處理,通過言語暗示讓涉事雙方反思,先穩定學生的情緒,再處理問題。
2.平等客觀,澄清事實。
小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有限,矛盾發生后很多學生不能將一件事敘述清楚,一般都是從自身出發,訴說他人不好的地方,而對自己的錯誤避而不談。所以,教師需要持公平的態度,不管是面對哪類學生,都要讓他們把話說完,切忌先入為主;同時全方面了解事實,盡量客觀地還原真相,最終找到癥結所在。
3.排解細致,訓練素質。
教師需要幫助學生檢視自己的想法會帶來的后果,讓學生明辨是非。矛盾處理好后,還要教會學生處理矛盾的方法,讓學生在下次遇到類似的問題時,能保持正確的心態,有法可施。
1.修復親子關系,提升學生的自我價值感。
有些矛盾型消極依戀的學生潛意識中認為父母不愛他們,不敢和父母說心里話,學校可以開展一些心理輔導課、心理班會課,幫助學生看到父母的愛,搭建親子溝通的橋梁。如低年級可以開設“我從哪里來”的主題,探究生命的起源,增加學生的歸屬感;中年級以“尋找父母的愛”為主題,使學生對父愛母愛的認識更加具體化、實例化;高年級以“感恩”為主題,讓學生體會父母的辛苦,并學會感恩。
2.提升注意力,建立學業支持系統。
大部分矛盾型消極依戀的學生成績不理想不是因為智力因素,而是缺乏專注力,不能專心投入學業,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專注力是可以訓練的,舒爾特方格法是比較典型的訓練專注力的方法,不僅可以提高注意力水平,還可以提高注意的穩定性、轉移速度和廣度;辨音法可以訓練學生注意力的集中性;抗干擾法練習可以讓學生體驗進步的快樂,激發信心。學生的成績有所改善,學業支持系統穩固,在班級中和其他學生的矛盾自然也會緩解。
3.學會放松,緩解焦慮。
焦慮是矛盾型消極依戀的學生最突出的情緒障礙,除了幫助他們看到父母的關心外,還要教會他們緩解焦慮情緒的方法,如合理安排運動,通過慢跑有效緩解焦慮情緒,通過游泳使全身多個部位的肌肉和神經系統得到放松。另外,深呼吸、伸懶腰等都是減壓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