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勇
(新疆尼勒克縣氣象局, 新疆 尼勒克縣 835700)
想要進一步實現我國氣象部門對新農村建設的指導作用,就一定要不斷的完善我國氣象部門的服務體系,提高農業氣象預警能力,及時將最新的農業氣象信息傳輸到每個農民的手中,還要做好農時節令的特色農業氣象服務,保證我國農村地區特色農業的發展。最后還要積極參與到我國農業結構的調整中來,不斷的提高氣象部門的各項服務能力,從而持續不斷的為新農村的建設提供有效的技術支持。
想要提升農業氣象災害的預警能力,就一定要增加氣象觀測網點的建設,氣象觀測網的密集程度可以直接反應農業氣象災害的觀測準確度,并提高對中小尺度災害性天氣的監測能力。在農村加密監測站點,加強對我國農村地區各項氣象及相關要素的監測和積累,增強農業氣象災害的預警服務能力。
通過建設各級氣象臺災害天氣聯防系統,可實時顯示本站周邊臺站的預警信號信息和氣象要素觀測實況信息,對周邊站出現的劇變值自動進行報警提醒。健全臺站間突發災害天氣的聯防制度,發現報警或接到上游臺站聯防信息后,應迅速據本地情況做出反應。
想要真正實現我國氣象部門對農業生產的指導作用,首先要加強動力氣候模式的應用研究,提高中長期預報預測能力,延長預報時段,為農業生產提供服務;同時還要加強精細化預報,提高預報時空分辨率和準確程度,發布精度較高的臨近天氣預報。
我國具有十分明顯的氣候性特點,尤其是在麥收、春秋播、果樹花期等關鍵農時季節,氣象部門一定要積極做好未來7天或更長時間常規滾動天氣預報,還要開展霜凍、暴雨等災害性天氣短時、臨近農業氣象預警服務,為農業防災減災決策提供依據,指導農民采取防范措施,從而為農業防災減災提供有效的數據支持。
我國農民對于氣象情況的了解普遍還是依賴于電視天氣預報節目,所以在農時時節,電視天氣預報節目要加重天氣趨勢分析的比重,在農民收看電視的時段增加每天的播發時次,如遇重大災害性天氣,在通過電視天氣預報播報的同時還要通過短信、微信等一切互聯網手段,多頻次的推送,保證每個農民手中都能了解到災害性天氣的信息。
對文化水平高、有計算機的農民高端用戶,通過手機,下載氣象通客戶端,隨時隨地查看氣象云圖、雷達圖、實況信息、對未來天氣做到有備無患,心中有數;對大多數年齡高文化程度低的人群,通過建設農村氣象警報服務網或農村氣象廣播等形式,將氣象信息由具體負責人員通過高音喇叭迅速傳播給農民。
建設新一代生態與農業氣象業務,提高農業氣象災害監測、預警、預報、評價和快速評估能力。依據農業氣候區劃優化農業生產布局,加強農業病蟲害發生氣象條件研究,提高農業病蟲害的氣象預測預報水平,加強對農業生產的氣象科技指導,為提高糧食產量提供氣象保障。建立基于遙感監測為主、地面監測為輔的生態氣象觀測、預測預警和評估業務服務系統,增加土壤水分自動站和設施小氣候觀測站,對生態保護區、農作物主產區等進行生態氣象監測和綜合評價。
開辟氣象為新農村建設服務電視節目。結合虛擬電視天氣預報制作系統,在每天面向公眾的氣象預報節目之后增加一檔專門針對新農村建設的氣象服務節目。服務內容上要根據新農村建設所涉及的各個領域對氣象服務的需求,開展針對性強的服務;增加農事建議的內容,根據不同農事季節及時提出科學的農事建議。節目表述上要更加通俗易懂,使用更加貼近農民的語言。
首先要開展面向各級領導干部的氣象科技知識專題培訓。由政府組織、氣象部門承辦的面向領導干部的氣象科技知識培訓,市、縣氣象部門分別負責培訓鄉鎮領導干部和村干部。其次是開展面向廣大農民的氣象科技知識普及。通過在電臺、報紙、網站、電視臺等媒體開辦專欄,經常性地走進農村開展“科技下鄉”活動,發送氣象科普材料等形式普及氣象知識。最后是開展面向農村中小學學生的氣象科技知識普及。在學校建立氣象興趣小組,氣象科技人員兼任學校的校外氣象輔導員,將建在農村的天氣觀測站作為農村中小學的氣象科普基地,向農村中小學生普及氣象科技知識。
總而言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我黨在保持農村各項工作能夠實現又快又好發展的一系列政策方針的完善與繼續,是一項系統的、長期的戰略性工程。而我國農業氣象工作的出發點和最終的歸宿就是為我國的農村建設服務。所以我國氣象部門一定要不斷的提高自己的各項服務能力,促進農民增收,為我國的新農村建設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