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彬
(中共開陽縣委黨校,貴州 貴陽 550300)
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2017年年底召開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習近平總書記對鄉村振興戰略進行總體部署,首次提出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羅列出七條行之有效的振興路徑。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出臺《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為鄉村振興搭建四梁八柱。兩會期間,習總書記參加山東代表團審議時提出五大振興。中共中央、國務院于9月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細化實化鄉村振興戰略部署。2019年剛剛閉幕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更進一步強調強化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等重要內容。鄉村振興正當時。
(一)我國從古代社會開始關注鄉村。中華民族早就有了關于鄉村建設的豐富理論。比如體現民本思想的有:《左傳》中提出“民之所欲、天必從之”;孟子曰: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北宋陜西藍田人呂大鈞首創《呂氏鄉約》,把社會民眾相互幫助的要求用契約規范的形式確定下來,后經南宋朱熹推行于全國,今天我國廣大農村推行的《村規民約》起步于此。
(二)20世紀二、三十年代把鄉村建設運動推向高潮。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中國內憂外患。軍閥混戰、匪患遍地,農村成為被欺凌的主戰場,本來就處于弱勢地位的農村就進一步走向破產的邊緣。仁人志士們開始尋求救亡圖存的農村路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三種鄉建運動模式。
中共創始人之一的毛澤東,從中國國情出發,深刻認識到農村和農民問題對于中國革命的極端重要性。解決土地問題的實質是滿足農民對土地的渴求,實現物質利益,毛澤東看到這個實質,爭取到了最大的革命支持。隨著黨的工作重心的轉移,毛澤東及時提出將農民組織起來,走集體合作化道路。然而,在現代化進程中毛澤東對社會主義新村過分推崇,用過多的行政措施解決現代化進程中的農業問題,農村現代化出現過曲折,但是毛澤東對農民問題高度重視,強調農民主體地位,有獨特價值。
梁溯溟主張文化復興農村,在學校辦鄉學和村學,把農民導向團體生活,致力于把老百姓培養成為講衛生、守秩序的好公民,可老百姓們更多的關注誰可以幫助他們減輕苛捐雜稅之苦,而這個組織做不到。但是梁溯溟提出建立以生產、消費、信用合作為基礎的合作社,為習近平總書記主政浙江首次提出并建立農民專業合作、供銷合作和信用合作“三位一體”的農村合作社提供了借鑒。
社會學家費孝通在江蘇吳江的開弦弓村蹲點調研,把握住了中國農村的真正問題是人民的饑餓問題,解決辦法是增加農民的收入,恢復農村企業是最根本的措施,呼吁“現代工業技術下鄉”,1929年成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農村機械絲廠,延續至今。
(三)1949——1978年的農村改造運動。這個階段發起了歷史上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一場運動,就是知識分子上山下鄉運動。大家只有到了農村,才知道什么是中國,才知道老百姓有多苦有多好。
(四)改革開放為農業農村發展迎來了春天。1978年北鳳陽、南頂云拉開了中國農村改革開放的序幕。大家冒著要掉腦袋的危險干起了大包干。不光農村搞起了包產到戶,城市工廠也開始了承包制。1983年鄉鎮企業異軍突起,民工潮開始涌動,留守問題、城鄉差距開始變大等問題開始出現。
(五)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鄉村振興戰略的探路者。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鄉村振興奠定基礎,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跟不上鄉村振興無從談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較好的解決了水電路氣房和科教文衛保的問題,同時農業更加多功能化,過去農村提供的是原料和初級產品供給,現在做的是觀光農業、生態農業、農旅一體等等。
(六)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三農工作。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三農工作高度重視,總書記提出:"三個必須"、"三個不能"、"三個堅定不移"。黨的十九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具有很強的實踐指導意義。可以很好地解決城鄉關系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可以實現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的本質要求,進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為世界鄉村善治貢獻中國智慧和方案。
(一)要大力推進產業革命。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點,五大振興是首先要產業振興。2018年2月9日召開了省委農村工作會議,對全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做出具體安排部署,志剛書記號召來一場振興農村經濟的深刻的產業革命。按照一號文件中提出的質量興農戰略,更要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用好大數據,讓更多農產品以品牌化模式走出大山,走向世界。
(二)要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早在建國初期,毛澤東就指出,不可以丟掉鄉村,僅顧城市。城鎮化進程到今天,城鄉關系緊張的矛盾已經凸顯,就是要借力鄉村振興,重塑城鄉關系,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已經有越來越多的高級知識分子放棄高薪和地位,帶著技術、資本、智力和鄉愁回到鄉村,出現新時代的“上山下鄉運動”。
(三)要充分發揮基層戰斗堡壘作用。十九大報告提出: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習總書記重視黨建引領,而黨的力量來源于組織,就要建強基層黨組織,選好基層黨組織書記,配好基層一線干部。實踐證明無論是脫貧攻堅還是鄉村振興,干得好的地方,黨建工作都很扎實。走出了塘約之路的塘約村最大優勢就是把基層黨組織建在扶貧產業鏈上、建在合作社上、建在生產小組上,把貧困戶、合作社組織起來,帶領農民群眾脫貧致富,老百姓們生活越來越好。
(四)要堅決打好脫貧攻堅戰,為世界貢獻更多中國智慧。貧困問題是一個全球問題,脫貧攻堅又是鄉村振興的前提,所以我們國家干好鄉村振興,本身就是為世界做貢獻。我們國家從13年起成千萬計數減少貧困人口,被世界銀行贊譽為“世界反貧困的教科書”。貴州是脫貧攻堅主戰場,還要很難啃的硬骨頭要啃,一定要向深水區攻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