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霄鵬
(河南省地礦局第三地質礦產調查院,河南 鄭州 450000)
水工環,指的是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是地質學研究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水溫地質側重于地下水的形成、運動、分布特點和開發利用;而工程地質主攻巖石工程的地質性質,工程動力地質作用,勘察理論及技術方法,和區域工程、環境工程工程地質;而環境地質則從地質災害環境的地質問題、全球變化、生態環境地質環境等不同角度切入研究。
(一)城市地質研究的重要性增加
城市化進程的結果是人口集中流向該區域,導致對當地地下水等資源的需求劇增,使得城市周邊的自然和社會環境承受了更大的壓力。而大量信息城市的出現,城區被延伸至脆弱生態區域,如何維護生態區的環境就成為應十分重要的任工作。隨著城市的擴大和增多,增強對城市工程環境地質的檢測評估,設立必要的國土、水文、礦業資源監測體系,通過地理學的信息指導城市化的選點布局,對于環境的保護,十分重要。
(二)沿海地區的地質數據待完善
近年來陸地邊緣填海造地的舉動不少,如天津曹妃甸地區填海,并將一些央企移到那里設廠生產;而在海洋島礁周邊噴沙造島的行為也有很多國家在進行中。但與此同時,湖泊的淤積塌岸,水質污染,以及海岸被侵蝕、出海口水質惡化、地面下沉和淡水枯竭等也問題較多。
(三)自然災害不斷,呼吁安全的生存環境
我國地廣物博,經緯跨度大,地質環境復雜。很多的自然災害與地區性的獨特地質環境密切相關。如沿海地區的地面沉降塌陷導致海水入侵,丘陵地區的山體滑坡,華北平原的徒弟鹽堿、沼澤現象,西南地區科斯特地貌導致的水土保持問題,西北及東北高緯度地區和西藏地區的凍土層,西部區域的土壤沙漠化。復雜的地貌導致的自然災害不斷發生,對于促進國家經濟、文化發展極為不利。我們急需建立監測部門,對不同地區的地質、水文資料進行把握,設立地質災害數據庫,了解災害風險狀態,向社會提供必需的地質災害資料,為祖國建設服務。
(四)礦山環境研究知識剛剛起步
國外一些國家,在對當地礦產進行開發前,都力求準確把握對環境的影響評估,考慮如何在降低礦產開采程度的同時,保護好生態環境。而國內,由于經濟建設的起步速度很快,價值過去沿襲的粗放經營習慣和設備、開采方式的落后,導致的礦產開采,造成的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有的達到觸目驚心的地步。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們生活,威脅到人們健康。
(一)這項工作需要專業人才來操作,但行業內高水平的地質人才卻十分匱乏由于在野外進行地質環境勘察時工作環境十分艱苦,有對專業水平要求較高,一些年輕人對這類長期離開城市、離開家庭的工作方式不適應,而目前活躍在地質隊伍中的,多是一些年齡偏大的地質人。過于老齡化,新生力量不足,是無奈的現狀,導致很多工作因為缺乏人手而無法開展。
(二)科技力量不足
目前的地質工作隨著經濟的發展不斷被賦予新的課題,而我們的地質工作也有了很大進步,只是因為有高科技含量的設備的匱乏,致使許多科研成果無法應用到實際中去。
(三)資源日益枯竭,生態環境建設的觀念落后
礦產是不可再生的資源,片面追求產量導致的過度開采,使得國內資源越來越少,而先浪費后治理的觀念落后,對人們生存環境造成了巨大影響。而這種狀態,是一個普遍問題。在開展地質工作的過程中不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注重礦產數量而破壞環境,導致地面塌陷、地下水污染、周邊土地沙漠化的生態環境退化現象越來越嚴重。根本原因,就是我們一直在先投產、先污染、再治理的步驟中開展彌補的工作,觀念落后,導致貽害巨大。
(一)進行行業改革
本世紀初,水工環地質工作經歷了一次全球性的革命,對比之下,國內地質領域工作存在較大的改進空間。加強對地質工作的改革,已經在這個領域內變得迫切。所以首先,就需要進行行業改革,改掉陳舊的工作模式,是地質工作能貼合社會的需求和發展。再不改革,不僅僅是年輕人才對這個行業的冷漠拒絕,老一輩的地質人才也漸漸變少,地質工作將面對無人繼承的困窘。
(二)引入新技術,提高效率
當今科技的發展,使得學科間交叉應用的現象十分普遍,信息、計算機技術的高度發達,對地質工作起到了極大的助推作用。而社會高效率的要求,使得我們更加苛求地質勘探、測量、地質環境調研的精確化,而遙感技術、無人機技術的出現,使得我們對引進這些輔助技術變得十分必要。
(三)地質隊伍需要革新
地質工作的人才培養,需要大量的引導和經驗累積。提高對地質人員的待遇,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注重對梯隊的培養,才能確保工作的推進。此外,結合地質工作特點,建立健全的工作制度,來適應當今變化的時代。而這些事,在地質行業,已經變得十分現實和迫切。
結束語:地質工作關系到國計民生,影響到人民生活,對自然生態的保護和對生存環境的保護,在今天都變得十分必要。而同時,一方面是城市化的進程在加速,國家整體經濟形態有了明顯提高。另一方面是對礦產資源的需求和保護同步變重要。而自然災害也在不斷地肆虐,危及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財產安全。素有這些,都對水工環地質工作提出了太多要求。而另一面,卻又是地質工作面臨的人才缺口、工作方式和設備落伍等難題。大量的地質數據需要寫實、大量的災害史料需要歸納,國外先進的地質操作理念,無不提醒著,新時代的地質工作具有廣大的空間和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