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宇佳
(汪公潭小學,江西 萍鄉 337000)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特別是城市居民的生活節奏明顯加快,生活的快節奏及體力勞動的日益減少,導致了城市居民健康狀況的普遍下降,出現了許多現代“文明病”,如肥胖癥、心血管病、神經衰弱等,并且已達到了一個很高的發病峰位,對城市居民的身體素質帶來不可忽視的影響。本研究通過對江西省萍鄉市安源區居民參加社區體育的現狀進行調查研究,旨在尋找促進社區體育健康發展的途徑,為開展全民健身提供一定的指導和理論依據。
對居住在安源區的居民進行調查研究。
1.文獻資料法。通過中國知網網站,查閱國內有關社區體育的研究文獻。
2.問卷調查法。對居住在萍鄉市安源區的200戶居民發放有關開展社區體育活動的問卷調查表,回收有效問卷180份,回收率90%。
3. 數理統計法。對回收的有效問卷按不同內容進行整理和統計處理,計算出各項統計內容比率。
4.訪談法。對各個社區的居民和社區指導員進行訪談。
1.萍鄉市安源城市社區居民參加體育鍛煉的數量與質量。調查顯示:萍鄉市安源區的市居民每周參加體育鍛煉的次數在3次以上占調查人數的40%;每周3次以下的占19%;每天1次的32%;每天2次的12. 8%。該區居民每次參加體育鍛煉持續時間在30分鐘以下占調查人數41. 8%;持續時間在30~60分鐘占調查人數37. 8%;持續時間在60分鐘以上占調查人數11. 9%;可見,一部分居民每周參加體育鍛煉的次數少于3次,也有一部分居民每次參加體育鍛煉活動時間少于30min,這與體育人口的標準有一定的差距。同時,居民參加體育鍛煉時間選擇的調查中發現,大部分居民以早晨鍛煉為主,其次為傍晚和晚上。
體育鍛煉地點在社區空地、公園、廣場、公共體育場所、街道旁等空間比較大的地方,其它地方選擇的人較少。由此看出,居民喜歡在自由、免費的場地參加體育鍛煉。
2.安源區社區體育的開展情況。目前,安源區社區活動形成主要有日常性鍛煉為主,并在慶典活動組織表演,體育人口明顯增加,日常性的晨練、晚練活動,主要以附近居民為主,老人年占很大比例。體育活動為主的參加者以50歲以上年齡為主,且女性多于男性。一些社區還組織了腰鼓隊、秧歌隊、舞劍隊、門球隊等等。
從社區體育活動經費的主要來源上看,街道撥款、企事業贊助、自籌資金是社區活動的經費的重要組成部分,分別占24.7%、32.9%、21.7%;其次是街道、個人結合投入和居民交納的會費,分別占15.6%和5.1%。這說明社區組織者主要依靠街道撥款、企事業贊助等途徑來自籌資金,居民交納的會費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居民的體育消費意識和體育自主意識還有待加強。
3.社區體育活動的指導情況。目前,社區體育活動的管理者,以兼職為主,專職為輔。據調查顯示:管理者和指導者,年齡偏大,學歷偏低;社會指導員等級結構不合理。調查中還發現,從事指導者僅部分受過專業培訓,而很大一部分都是無證指導。這種等級結構不合理的狀況,有待進一步完善。
4.影響社區居民參加鍛煉的因素。根據調查:影響居民參加體育鍛煉的主要原因有:缺乏場地器材、缺乏組織者和指導者、無興趣、缺乏經費、沒有時間等。由于當代社會充滿競爭,工作壓力大,人們把主要精力和大部分時間都投入到工作當中去了,這是影響居民參加體育鍛煉的主要因素。社區規劃不合理,公共活動場地、器材偏少,大多數運動場地都集中在學校,而學校的場地一般都不對居民開放,這是影響社區居民參加體育鍛煉的另一個原因。第三個原因是,社區內大都缺乏體育鍛煉的組織者和指導者,使社區群眾的體育鍛煉活動進行得比較盲目和隨意。調查結果還顯示,社區居民每年從事體育鍛煉、健身等活動的開支僅占日常生活開銷的1%。這說明目前安源區社區居民,缺乏的是體育鍛煉意識。
體育設施缺乏嚴重地制約了人們參加體育鍛煉的熱情,政府方面應加大這方面的投資,并將方便居民就地、就近鍛煉的生活小區體育設施建設問題納入議事日程,為社區體育的開展創造良好的物質條件。在目前體育場地嚴重缺乏的情況下,單位、學校體育場館應盡可能地向外開放,特別是在清晨和傍晚,以解決目前體育場地不足的問題。
體育鍛煉是一種科學的生活方式,健身要講科學就不言而喻了。所以一定加大對社區體育指導員的培訓,完善社區體育指導員培訓制度,使培訓工作規范化。針對目前體育指導員暫缺的情況,可依靠社區范圍內的學校體育教師來指導群眾體育鍛煉,以解決社區體育指導人才缺乏的問題,促進社區體育發展。
街道與街道之間,小區與小區之間,應多加強橫向聯系,建立網絡聯系,以有效地利用體育場地和社區體育指導員,形成覆蓋全社區的新型社區體育組織管理體系,充分發揮體育組織、體育協會、體育俱樂部、街道辦事處和社區體育管理者的作用,上下一盤棋,切實推動全民健身活動的開展。
運動競賽活動是體育發展的必然要求,社區體育更是如此。體育管理部門應與社區體育管理部門積極探討開展群眾體育競賽的方式、方法,以豐富多彩的社區體育競賽帶動全民健身活動,使全民健身真正從街道輻射到社區,由社區輻射到整個城市,進而輻射到全國。
加強體育場館設施的經營管理,充分發揮體育場館的多功能作用,在低廉服務的前提下,積極向社區居民開放。支持和鼓勵單位、集體和個人在社區內興辦體育鍛煉場所,鼓勵體育教學和科研單位的設施、設備在空余時間為社區居民服務,鼓勵廣大體育教師、教練員在余暇時間為社區居民進行講課輔導等,大力開發體育器材用品市場,以滿足體育市場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