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婕
《不做厭學少年》是《心理健康教育》(傅宏主編,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八年級中的一課。由于“不做厭學少年”的表述不符合心理學上積極發展的目標,有給學生貼標簽的嫌疑。因此,在本課的設計重點上做了一點調整,將重點主要放在厭學情緒的調節上。厭學情緒是學生在學業中體驗到的負性情緒,受父母、教師、同學、自身等多方面的影響,很多初中生會體驗到對學習的厭倦、懈怠等負面情緒。本次心理輔導課通過聽口令、厭學情緒體驗畫、積極歸因訓練、重塑命名共4 個活動,讓學生學會表達、宣泄厭學情緒,通過歸因訓練調整認知,從而合理調控情緒,更有信心面對學習。
教師:我們先來一起做個游戲,游戲的名字叫“聽口令”。
活動規則:第一輪做和老師口令相同的動作,第二輪做和老師口令相反的動作??诹钍谴笪鞴希▋墒直却髨A)小西瓜(兩手比小圓)。
學生聽口令做游戲。
學生1:我堅持到最后,因為我認真聽老師的指令,很開心。
學生2:我只顧著看旁邊人的動作,一下子就做錯了。
教師:就像剛才的游戲一樣,大家在學習中也常常會遇到一些壓力或者挑戰,也會有開心或者難過。
設計意圖:通過暖身游戲讓學生初步體驗競爭和壓力,嘗試分析成敗的原因,為后面的歸因訓練做鋪墊。
教師:大家想一想,你有沒有過類似的體驗,在某個時刻不想學習,對學習感到厭倦,或者某門學科自己特別不喜歡,不想去面對作業和考試等。這些學習的負面情緒表現是厭學情緒。
請同學們輕輕閉上眼睛回憶一下,你有過某個時刻面對學習負面的情緒體驗嗎?如果沒有,想想學習中讓你特別開心的那個時刻也可以。當時的你是什么感覺?發生了什么事?對你來說那件事像什么?
請大家慢慢睜開眼睛,選出你想用的顏色,在紙上把當時發生的事或感受畫出來。內容不限,可以是具體的,也可以是線條或符號等抽象的。
學生繪畫。
教師:請向小組伙伴介紹自己的學習體驗畫,跟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故事。如果不愿意介紹,也可以不說具體細節,說說你當時的感受。在同學分享結束后,請用一句話或一個動作表達你的關心和支持。
學生:我畫了藍色表示淡淡的憂傷,黃色表示壓迫的情緒,紅色表示緊張和害怕,這是我考不好時的感受。
教師:聽起來你對成績有很復雜的情緒和感受。
學生:確實是這樣。
教師:那么這些情緒對你有什么影響呢?
學生:考好我會開心,考不好我會很失望。
教師:你更多的是擔心成績或是分數,而不是對學習本身很厭倦或反感,是這樣嗎?
學生:是的。
設計意圖:通過繪畫,讓學生宣泄學習中的負面情緒;通過小組賦能,讓學生增強戰勝學業困難的信心。
教師:請分析一下讓你體驗到厭學情緒的事情為什么會發生。以課前我們調查的一個事件為例:期中考試失利,很難過,不想學數學了。這位同學分析的原因有試卷難度大;數學太難,聽不懂;考前沒有認真復習;考試時,坐在前面的同學一直抖腿。
積極歸因有兩個原則:一是多從內部找原因,激發自我責任感,不要一味抱怨外部原因;二是要盡可能尋找自己可以改變、可以控制的原因,不要過多歸因于不可控制的原因。
請同學們用黑筆把自己的歸因序號和關鍵詞填入歸因表格內,然后在積極歸因兩個原則下用紅筆自行調整。完成后請順時針交換,用紅筆為其他同學的歸因做添加或批注。一直保持順時針交換,直到拿到自己的表格。
學生填寫表格,按順時針交換表格,并給出建議。
教師:請大家看看同學為你補充的部分,哪些是你贊成的或對你有啟發的,哪些你不太贊同。
學生:我以前覺得老師想要讓我難堪所以提問我。同學添加了一種可能——老師想提醒我課上認真聽講。這讓我想到了當時我正在看窗外,確實沒有聽課,現在覺得老師也挺關心我的。
教師:現在你對當時的事情有不一樣的感受或想法了嗎?
學生:我現在感覺老師對我也挺好的,下次多從積極角度考慮問題會更好吧。
設計意圖:通過歸因訓練讓學生感受積極的歸因調整對學業情緒的影響;通過小組同伴的建議,讓學生體驗認知調整后的情緒變化。
教師:同學們,現在你有什么新的體驗和想法?你想在原來的畫上添加點什么呢?也可以是在畫中加上你自己,你打算和學習怎么相處?完成后給畫命名,每組推選一位同學發言。
學生1:我的畫取名《耶耶耶》,我畫了一個石頭代表我感覺到的壓迫和難受,后來添加了一個小熊(因為我姓熊)把石頭踩到了腳下,現在我感覺自己更有信心面對學習了。
學生2:我畫了很多顏色的線團表達緊張、焦慮、恐懼等復雜情緒,后來我添加了綠洲,因為我想到有老師、同學、父母的幫助,我的這幅畫叫《希望》。
教師:同學們,今天我們經歷了一次愉快的探索之旅。大家可以把畫貼在自己的房間,它是你信心和智慧的成果,希望大家未來在面對學習時,有更多的勇氣和力量。
設計意圖:通過敘事治療中的命名技術,讓學生的情緒具體化,幫助學生更好地整合、重塑對待學業挫折的情緒,提升信心。
學生在面對學業挫折時產生挫敗感與無力感是很常見的,本課根據八年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認知發展水平進行課堂設計,用具體化的技術幫助學生將情緒體驗外化、一般化,輔以巧妙的活動體驗。同時,注重八年級心理輔導課的動感原則,用體驗帶動學生內心的感悟,注重現場生成。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的繪畫作品和課堂分享讓堂課迸發光彩。另外,課堂中尊重、包容、支持、信任的氛圍讓師生互相溫暖、共同成長。
這節課目標精準、結構完整、過程清晰、方法有效,主要有以下特點:
審題、確定課堂目標更精準。將“不做厭學少年”的課堂主題調整為“克服厭學情緒”,以“學生對自己不良學業情緒的覺察和表達,并通過積極歸因訓練調整對學業情緒的合理認知以及不同的情緒體驗”為課堂目標。
結構完善顯流暢。這節心理輔導課運用了適合青少年表達性繪畫和敘事治療的外化、命名等心理輔導技術,通過聽口令熱身活動、厭學情緒體驗畫的表達、積極歸因訓練的技術、重塑命名的輔導方法等活動有效達成課堂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流暢,一氣呵成。
助人自助促成長。教師始終以“尊重真誠”的中立態度,讓學生學會用合適的方式覺察表達并看見自己的“厭學”情緒;運用“自我暴露”的平等姿態,幫助學生用寬容多元的視角去接納“厭惡情緒”——因為它是人類完整正常情緒的一部分;通過“積極歸因”訓練并調整學生的認知,從而幫助他們學會合理調控情緒,看見“厭惡情緒”的背后是遇見困難,而“厭惡情緒”的積極價值則是關注、在意、重要等,幫助學生更加客觀地看待“厭惡情緒”,并能通過自我調節、提升能力,更有信心面對學習或其他困難。
整節課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學生積極參與。在表達情緒、外化命名和歸因訓練等輔導生成環節方面,學生的自我分享稍顯單一,教師的反饋深度尚有欠缺,有待更多的課堂修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