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云英
(河北省滄州市海興縣小山鄉小山小學,河北 滄州 061200)
培養敢于創新挑戰的高素質人才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從人的社會交往活動來看,大凡成功的合作都是“互動”的結果。課堂教學是特定條件下的社會交往活動,師生同樣需要互動。教師作為主導如何引領整個語文教學在互動中創新,達到培育學生的目的?筆者認為:
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隨著近年來教育觀念的更新,人們對教學以學生為“主體”的認識的加深,課堂教學結構由封閉轉向開放,加之現代社會對未來人才的要求,發展興趣愛好已開始貫穿語文課堂教學。小學階段的學生是生動的、活潑的,教師如果積極地鼓勵,他們都是非常愿意表達自己的想法與觀點的。語文教學不能死板,只強調學生認字、學語法,更要使他們從情感體驗、自我思想升華到慢慢認識人生。教學中可選擇大部分學生熟悉,最好是關注度較高的問題進行互動,有利于學生大膽提出自己的觀點。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所以“在實施生成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使學生能夠以一種超越和理智的態度來面對和汲取他人的智慧,形成對問題的一系列認識”。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構建“平等、和諧、互助”的新型師生關系顯得尤為重要。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新型的師生關系要從學生主體的認識特點出發;教師要改變以往的教學模式,從三尺講臺走下來,主動走進學生,變傳道、授業、解惑的長者身份為教學活動的參與者,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學生的好朋友。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滿足人的愛和受尊重的需要,人就會感受到自己有價值、有用處、有能力,從而煥發出自尊、自強、自我實現的需要,也易于迸發出創新的火花。”為了讓學生的這種需要得到滿足,教師在教學中要營造一種氛圍,使學生與學生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民主平等、團結和諧。
我們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上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對學生采取“兩歡迎,三允許”的政策,即“歡迎質疑,歡迎爭辯”、“允許出錯,允許改正,允許保留意見”,教師要善于在留出的時空余地為學生創造質疑的情景。教師要把握好提問的三個要素:提問的時間、環境(氛圍)和問題自身。一言以蔽之,應在最佳的時間,最活躍的環境(學生的求知欲最強時),提出能激發學生思考的問題。教師鼓勵學生向老師發問,也同樣要注意上面三個要素。教師課前要充分考慮,講到什么時候讓學生提出有利于全體學生掌握新知識的問題。
老師都很重視課堂互動教學,但是因為對新課程理念理解的不夠深入,教學設計得不夠精細,會出現課上熱熱鬧鬧、課下效果不佳的情形。
課堂互動教學是老師、學生、教材之間多項的互動。如果只采用傳統的提問方式,互動的效果肯定不理想,所以老師要擺正教學中的角色,啟發、引導學生提問,把學生的主體地位突顯出來。
我們每節課都有一定的教學目標,不是一節課上的內容閱讀、學生對教學內容方方面面都涉及才好。古語有“貪多嚼不爛”,因此,我們在互動中激發學生探索的熱情,形成解決問題的某項能力即可,只要把教學目標落到實處就有效果。
互動需要師生之間以多問題進行探討,但是不是什么問題都要提出來,提問要講求時機、講求質量。如某老師《負荊請罪》的公開課中提出:廉頗請的什么“罪”?負荊請罪的目的是什么?這樣的問題,根本不需要設問。如此,反而浪費寶貴的教學時間,也不能達到發展學生語文學習思維的效果。
師生有效互動首先要求我們建立新的教師觀和學生觀,樹立師生平等的教學本質觀。因此課堂教學中的師生有效互動,體現為教師不再是權威式人物,而是與學生平起平坐的一員,是“平等中的首席”,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促進者、組織者、參與者和指導者。教學過程是師與生彼此敞開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納的對話過程。
課堂上,師生互動有效性的提高,學生創造性的發展,要求有一個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和諧民主的環境。教師要加強與學生的情感交流,把學生當做是共同解決問題的朋友,以師愛營造民主、和諧、積極、開放的課堂氛圍,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
在小學語文互動教學過程中,要改變傳統課堂教學中的師生關系,創造有利于互動的人際環境,使“互動”成為相互交往和相互作用的動力機制,促使學生產生積極的學習情緒,增強教與學的信心和主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