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婧
(三峽大學藝術學院,湖北 宜昌 443002)
藝術實踐能力是藝術專業學生通過多種實踐形式將專業理論知識與技術技巧相結合,并將藝術實踐向專業方向轉化的一種素養。對于音樂專業學生而言,藝術實踐能力主要表現為獨唱、合唱、表演唱、合奏、齊奏、合唱指揮、自彈自唱等。綜合性大學目前是我國音樂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而加強對學生音樂藝術實踐能力的培養,有利于促進學生的藝術素養的綜合提升,促使學生在活動中進一步感知、理解音樂理論,把握音樂藝術表達規律,讓學生在實踐探究中提高藝術表達能力;有利于學校人才培養體系的完善,在藝術實踐能力培養的驅動下,學校能夠自主完善藝術課程體系,創新音樂實踐方法,為學生提供更加系統的鍛煉與發展機會;有利于我國藝術教育發展的發展,在《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國家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對于學校教育與實踐鍛煉相結合提出了明確要求,而藝術實踐能力培養則是從學生實踐發展的角度出發,將專業藝術理論與藝術創作表達融合,推動了藝術教育的改革與發展。目前我國許多綜合性大學音樂專業在學生培養過程中,都開始了改革的探索,即根據學生的藝術實踐能力發展對教學模式進行創新與調整,但是這其中存在的問題依然影響著學生的藝術實踐能力發展。
綜合性大學音樂專業學生藝術實踐能力培養中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為:第一,音樂專業課程體系與學生藝術實踐能力培養之間存在差距。目前許多綜合性大學音樂專業在課程構建中都是照搬專業音樂學院課程,課程內容理論比重較大,對于學生的藝術實踐素養發展缺乏有力支撐,影響了學生對課程的認同與參與,降低了將音樂理論與技術技能相結合的主動性。第二,音樂藝術教育過程缺乏本土特色,忽視了對當地音樂教育資源的挖掘與利用。我國地方音樂資源十分豐富,但是目前綜合性大學音樂專業在學生藝術實踐能力培養中,更多的是利用大眾流行的音樂資源,缺乏對地方特色音樂的開發,限制了學生音樂創作表達的思路,在千篇一律的藝術實踐中無法展現特色。第三,音樂藝術實踐教學方法單一,在教學實踐指導中,教師對于教學方法與學生藝術實踐能力發展之間的關系缺乏思考,導致學生的藝術實踐更多的是局限于課堂之上,缺乏多角度、多層次對音樂藝術的探究機會,降低了學生音樂藝術素養的發展。第四,音樂藝術實踐基地不足,綜合性大學在音樂專業方面投入有限,校內音樂實踐基地建設不足,且與校外缺乏有效的溝通與聯系,使得學生缺乏走出課堂,實現音樂藝術表達的機會,影響了其對音樂的實踐與創造。第五,音樂專業考核與考評難以體現對藝術實踐能力的側重,在考核中理論與實踐的比重對于學生藝術實踐能力的發展缺乏支撐,學生在音樂表達中存在的問題難以在實踐中得以糾正。
根據上述問題闡述,目前綜合性大學音樂專業在人才培養中,應結合時代發展對創新人才、實踐人才的需求,對課程體系、教學資源、教學方法、實踐基地、教學評價等調整與完善,為學生的藝術實踐能力提升創造一個更加系統完善的專業環境。具體來講:
課程體系是學生專業素養發展的載體,綜合性大學在音樂專業構建中,應以藝術實踐能力為導向,對課內外課程進行全面設計,讓學生在夯實音樂理論基礎的同時,也能夠在課內外的互動中實現理論與音樂技術技巧的融合。在課程體系構建中,學校首先應加強對學生藝術實踐能力培養的全面規劃,從學生入學開始直到學生畢業為止,對音樂理論與實踐能力發展目標、課程時間安排、理論與實踐比重等進行綜合考量,以實現對學生的全面指導;其次加強對課內理論與實踐課程的細節安排,根據綜合性大學音樂專業特點,選擇理論課程,并建立完善的音樂理論教學體系,增加樂器課程比例,并通過聲樂、鋼琴、采風、音樂會等形式,提升學生的音樂表達技巧;最后加強課外環節設計,組織學生參與音樂藝術活動,為學生提供藝術實踐平臺,調動學生的音樂表達熱情。
我國地域遼闊,各地區本土音樂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獨特的風格,而將這些本土音樂融入到現代音樂創作中來,展現音樂的民族性與地域性則成為音樂藝術魅力的重要體現。綜合性大學音樂專業在課程資源開發中,不僅要注重經典的音樂作品,更要突破課程的局限,將目光對準本土的音樂藝術發展,并通過挖掘、開發與利用幫助學生實現對音樂藝術的創新表達。例如廣西大學藝術學院在音樂專業構建中,積極引入廣西的本土音樂,即學校通過組織調研小組采風,收集民間資料,查找文獻等方式獲取本土音樂資源;利用網絡渠道獲得廣西特色音樂形式,以及經典曲目等;組織學生參加當地的民族文化活動,在實踐中體會、了解本土音樂,進而汲取豐富的民族音樂養分,融入到音樂藝術創作中來。
綜合性大學音樂專業在學生培養中,應圍繞藝術實踐能力發展要求為學生設計更利于參與學習環境。傳統的一對一、一對多教學,使得學生對于音樂學習的參與過程過于機械,缺乏主觀能動發揮的空間。基于此,在教學方法創新中,教師可以利用多種教學元素,幫助學生構建實踐情境,吸引學生參與到音樂體驗中來,并在與環境的互動中觸發情感機制,提高對音樂表達的熱情;采用競賽的方式,調動學生即興表達的熱情,激勵學生在參與中靈活調用音樂技巧,實現對音樂的體會與理解;在音樂藝術觀摩活動中,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在匯報演出中,學生需要實現音樂理論與音樂技術技巧的綜合,在更加積極的氛圍中提高藝術實踐能力,并根據演出評價完善對音樂藝術的理解與表達。
綜合性大學音樂專業在培養學生藝術實踐能力的過程中,應依托良好的實踐教學條件,基于此,學校在實踐教育基地的投入上應有所側重。例如學校應圍繞大學生藝術節打造第二課堂,并通過品牌經營與管理,形成藝術節局限與推廣的長效機制,這樣學生在一年一度的參與中則能夠獲得強大的實踐動力,進而體現第二課堂反哺第一課堂的效果;此外,學校還應圍繞藝術節加強對藝術表演基地的物質投入,加強場地建設與設備投入,為學生的藝術實踐提供基本保障。此外,學校還應加強與校外機構利用當地的劇院、音樂廳等資源,為學生創造更多的實踐機會;推薦、組織學生參加專業的音樂節目,并在節目的錄制與表演中,將專業理論與音樂技巧相融合,并在專業的音樂人的指導下,在與學員的溝通中汲取音樂養分,為音樂藝術實踐能力的提升創造更廣闊的空間。
基于藝術實踐能力發展導向,綜合性大學音樂專業在學生考核與評價中,應適當調整內容與方法,讓學生在更加積極的氛圍中實現對藝術實踐能力的呈現與反思。例如在日常教學中,教師也應做好考核與評價,即將學生的音樂藝術實踐過程的發展作為評價的關鍵點,同時調動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與評價,分析學生在藝術實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而給出指導意見,增加學生對自我音樂表達的體會與感知,綜合提升學生的藝術實踐能力。此外,學校、教師在音樂專業學生考核中,應根據學生的舞臺表演效果進行綜合分析,考核的要點不僅包括學生對音樂的表現力,還包括學生的臺風以及表演技巧等,這樣才能從綜合角度考量學生的音樂藝術實踐能力。
總之,目前綜合性大學音樂專業在學生藝術實踐能力存在一定的局限,學校應立足學生主體,兼顧學生的當前與未來發展,加強課程體系的調整與完善,優化實踐創作空間,營造適于學生音樂才能表達的實踐氛圍,進而提升音樂專業學生的藝術實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