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創新是教師專業成長的必由之路。但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如何理解教師的科研角色,如何推動教師對自我身份進行有價值地整合與建構,從而引發教師強烈的研究意識和生命自覺,這是推動學校以及區域教科研工作時必須面對的核心問題之一。從本質上考察教師的角色,一方面可以認為教師是文化的載體,其上承社會主流文化意志、中接學校文化形態、下啟班級文化、學生文化等,起到承上啟下的橋梁作用;另一方面,也可認為教師是文化的創造者,所有的文化形態都是經由教師個人的內化、發展和延伸而拓展至學生的思想和生活空間之中的。因此,教師的創造性是教育系統中最具活力、最具主體性與變革意義的文化要素,而教師的科研創新能力是教師表現其創造性的重要標志。但在現實語境下,不少教師會深陷于機械的教育生活方式之中,遭遇職業倦怠和活力的喪失,感受不到自身的價值,這就與教師應有的精神品相和職業價值背道而馳了。因此,作為區域層面的教師教科研管理與指導部門,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所在實際調研的基礎上,啟動了區域化的“教師創造學校”項目,旨在喚醒教師內在的創造熱情,激發教師的科研活力,重構教師專業角色,激活學校發展與變革的第一驅動力。
20世紀后半期興起的后現代主義哲學文化思潮代表著一種價值取向和一種思維范式,為研究教師角色提供了新的視角。與此相應,我國教育也正處于范式轉型的變革期,對教師的專業角色的認定需要從被動的執行者轉向主動的建構者,即由權威走向對話、由知識傳授走向經驗創設、由模式化轉向個性化等。然而,教師在角色轉變過程中面臨著理想觀念和我國教育現實的矛盾,我們要重新審視和確立教師的地位,將教師視為教育問題的解決者、教育實踐的創造者、教育變革的執行者等,而非知識的留聲機、機械的修理工、被動的受難者等形象,從而為教師重構職業形象,充分發揮教師在學校變革中的創造性主體價值。
教師在面對新一代的受教育者時,會遭遇許多新的問題與挑戰,如權威與平等、服從與對話、解答與引導等方面的教育情境沖突,在多重的社會規范和角色中,教師也會體驗到角色負荷的超載,從而引發身份的沖突和問題的困擾。這些僅憑教師的個體感性經驗是難以有效應對的,需要教師將問題置于研究的語境之中,從具體的事件中抽身出來,進行教育問題的批判性反思與超越性解讀。這樣一種研究意識,從生命發展的角度來看,是一種生命自覺,是教師對教育科研的深刻理解,對自身生命形態的一種判斷和選擇。從這個意義上看,“教師創造學校”是通過教育實踐問題的深入探索與有效解決,即教育科學研究的路徑來實現的。
文化傳統給教師賦予了特定的職業身份和形象,一方面維護了教師的某些職業聲譽,但同時也塑造了對教師的刻板印象,身處其中的教師也受此影響,產生了主體迷茫、認識偏頗以及方法缺失等一系列發展問題,這與新時代的教師角色轉型極不適應,使得教師在此過程中產生了極大的阻抗,產生了對科研的或畏懼或失能的狀態。“教師創造學校”的提出,肯定了教師在學校中的主體價值,意味著教師可以通過自己的價值追求創造尊嚴與幸福,也意味著教師需要通過批判反思、對話理解、慣習打破等方式,以創造性的教育實踐推動教育文化的變革,重建教育的文化生態場域。教師的教育科研創新,是主動的、負主體責任的、有能力的,而且是具有使命的。這種文化自覺的啟動與深化,將有助于教師理解自身,感受到被信任,從而產生自我超越的力量。
一位教師曾表達了這樣的反思:“教學不會永遠如你所期望的風平浪靜,在教學中經常會遇到令教師苦惱、焦躁的事件。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如果將自己焦躁的情緒帶入教學中,教學成效往往會事倍功半,一般學生都會因為你的情緒而對你產生畏懼心理,更何況是那些心理素質本來就需要不斷完善提高的孩子。因此,在教學中保持沉著、耐心的心態是必不可少的。”這段話,質樸而形象地表達了教育者在日常教學中所要面臨的情境,教育者的每一個細小的行動和決策都在建構學校的教育形態,也直接影響著受教育者——學生對學校教育的日常體驗和感受。教師的言行對于學生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力,甚至可以說,確定了學生對學校教育生活印象的底色。從這個意義上說,教師最大的創造性是對青少年兒童心理品質和性格情操的影響。
如何破解多元的、復雜的教育情境中的難題,南京市有許多優秀的教師開展“個人課題”研究,如:基于小班化教學條件下高中物理課堂有效提問策略的實踐性研究,高職會計專業“ERP沙盤模擬技能大賽”的實踐研究,基于學習力提升的道德與法治課教學實效性的策略研究,運用幾何直觀提高小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策略研究,基于多模態理論的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策略研究,智障學生在超市購物中估算能力的訓練研究,數學活動經驗的積累對提高小學高年段數學課堂效率的研究,巴烏校本課程對于學生整體音樂素養提高的研究,農村小學學生科學素養評價方式的研究,利用稻草自制中班幼兒體育器材的實踐研究,“焦點智慧教室”學習平臺在小學數字化教學中的實驗研究……從這些課題可以看出,各個學科的教師都在運用個人智慧,在教育教學領域中尋找問題,并通過持續的行動研究和理論探索,去創造性地開展教育科研實踐,努力破解學校教育之困局。或許教師的努力和嘗試只能解決某些局部性的問題,學校發展和變革也需要整體的觀照和系統的設計,但這些努力是難能可貴的,也在自下而上地影響著學校的面貌,促進著學校系統的整體優化和改進。
南京市玄武區弘光中學開設的特色校本課程《文化尋訪》,利用南京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使學生能感受城市深厚的歷史積淀,感悟城市優秀的文化內涵。課程一開設,就受到了學生和家長的廣泛歡迎。但教師并未滿足于此,而是將課程加載了網絡信息技術的現代媒介,通過教師課程想象力的拓展,對課程實施方式不斷進行迭代升級,不僅利用網絡信息技術對教材進行數字化改造,同時還發掘網絡信息技術中的教學研究功能,實現課程持續而深入的發展。
從弘光中學的文化尋訪課程發展歷程來看,教師作為學校課程的執行者和實施者,在學校課程發展中具有決定性作用,關系著學校課程改革的成敗。教師作為學校課程領導的主體之一,不是被動地執行學校的課程計劃,而是從專業者的角度,推動學校課程發展。網絡信息技術加深了教師在課程實施中的理解,使教師從學生的現狀和專業的認知上對課程內容進行選擇、加工、補充和完善,從而創造性地進行課程實施。技術只是手段和工具。在這個過程中,更重要的是利用技術的人——教師自身理念的變化與升級。從課程決策到課程實施,教師始終是學校課程發展的參與者和推動力量,孕育著學校未來教育蓬勃的生機。
在“互聯網+”背景下,教師面對的是開放性的專業發展路徑,其成長內涵得到全新的提升,無論是在學習的形式上還是在學習的內容上都發生了重大改變。通過對教師角色的定位分析,我們提出重新定義教師角色:教師不僅是知識的講解者,更是學習資源的整合者、學習情境的創設者和學校生活的創造者。特別是一些教師知識儲備、眼界、思想、行動等方面都呈現出個性化的趨勢,這就需要將教師的個性與教學的共性有機融合,開展教育教學“個人課題”研究,發揮教師科研創新的最大效益。教師的“個人課題”研究,在不違背黨和國家教育方針政策、遵循教育教學規律的前提下,主持人可以個性化地開展研究,自己探尋問題、探究原因、探索答案。在扎實開展研究的過程中,教師認真梳理與總結,撰寫案例論文,其專業能力也可以得到較快地提升,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華,實現成長的躍遷。
在“教師創造學校”中,創設了一種“參與式研修”的項目實施方式。它改變了傳統科研活動平臺單一、方式單調的局面,通過情境創設,引導參與者在活動、表現和體驗中反思自己的經驗與觀念,在交流和分享中學習他人長處,產生新思想,形成新認識。通過對自身教學案例進行分析、思考與總結,促進教師角色的轉變,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教師創造學校”項目在實施研修前,認真分析教師需求,設計研修主題,策劃研修形式;在研修中,系統組織研修活動,管理研修過程;在研修后,完善研修的評價與考核機制,對研修過程進行評估,采集專家和參與教師的反饋意見,作為下一次研修內容與形式改進的參考。整個研修過程,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要力求每次研修活動都能使參與者獲得對研修主題的深度理解和有效吸收,從而促進對教育科研本質的把握,并形成教育科研的新共識。
通過項目對教師的教育角色和教育科研形象進行塑造,從本質上來說,只能起到促進和激活的作用,并不代表教師的日常教育教學常態。因此,真正想要促進教師的長遠發展和教育的深度變革,還必須從教育制度和機制上著手,給教師松綁,從而激發教師的科研活力。這里就涉及學校領導者或管理者對教師角色如何認定和保障的問題。當學校倡導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從教師權威走向師生對話、從知識傳授走向創造引導、從習慣統一走向尊重個性時,學校也應在學校文化、制度體系、實際操作過程中,讓教師充分感受職業的價值和尊嚴,充分享受科研探索的自由與空間,充滿活力地開展教育教學創新實踐。這樣,教師作為學校教育主體的身份才能在自我認知和社會建構的雙重框架中得以確立,并發展壯大。
教育科研事業的長遠發展,必須關注教育中重要的主體性、變革性的力量——教師。教師在學校中的角色天然地應該是教育問題的解決者、教育實踐的創造者、教育變革的執行者。但在實際學校運轉中,教師的現實境遇卻與之大相徑庭。因此,如何激發教師在學校教育生活中的精神活力,使其具有研究的意識與能力,這是具有張力的核心問題。“教師創造學校”項目就是通過倡導個性化教育科學研究、激活創新活力、促進科研交流,從而重塑教師科研身份、以教學反思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等途徑來實現教師角色的重構,在一定程度上探索出了提升教師科研創新能力的南京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