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強
大致自第八次課改以來,我國中小學教師對于“課程”這個概念的理解日漸加深、課程意識日益增強,學校和教師終于逐步走出言必稱教材、教學大綱、教參、教輔的階段,開始重視課程的價值、領會課程的精神,依據課程標準實施教育教學工作。其中不乏課程建設具有較高水平、較有特色的學校,而這些學校的發展水平和品質往往也較高。
課程是教育的本質、素養的跑道。課程對于每所學校、每位教師來說,無疑是教書育人的主要依憑。而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沒有窮盡教書育人的內容和要求,甚而預留了空間,由學校組織教師自主開發相應課程。因此,我們通常所說的校本課程,既指學校自主開發的補充性課程,也指國家課程的校本化。但是,學校無論開發哪種課程,主要應以學生的需求和興趣為導向。而學生的需求和興趣是有差異的,據此開發的校本課程一般會烙上校本特色。可見,特色課程設計與實施客觀上就是學校個性化的課程建設實踐。
建設校本課程既是對每所學校的要求,也是目前學校的普遍做法,但存在一些普遍性問題。從區域看,由于課程意識、開發能力等的差異,校際課程建設成果及其水平很不平衡。從單個學校看,一是簡單化,如簡單理解和建設課程,把某一類資料加以匯編即視為課程;二是缺特色,如林林總總的校本教材、目不暇接的“課程超市”;三是游離態,如校本課程與學校培養目標、特色追求“不同頻”“不合轍”。
校本課程是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相對應的。國家課程是普適性的,很難考慮到區域、學校、學生間的差異,滿足多樣化的需要。但是,區域、校際的差異明顯存在,尤其是學生受其家庭環境、文化背景、民族習慣、政治信仰等多因素影響,學生及其家庭在教育資源選擇、培養目標、發展期待等方面需求不同。多樣化的需求要有多樣化的課程加以滿足,國家課程校本化、豐富校本課程是必然要求。因此,建設校本課程并不斷提高水平是每一所學校的責任和使命。
就區域而言,應通過多種途徑,增強校長的課程領導力、教師的課程意識和開發能力;建立有力有效機制,促使每所學校都重視課程建設,既不折不扣地實施國家課程,又適應本地經濟社會發展要求、本校學生的興趣和需求設計實施相應課程。就學校而言,應努力探索和實踐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實現國家課程在學校文化基礎上的重構——既鼓勵、支持教師通過選擇、改編、整合、補充、拓展等途徑,對國家課程以及地方課程進行再加工、再創造,使之更符合學生、學校的特點和需要;又基于本校文化建設校本課程,使得引領課程建設的價值目標與學校文化發展同軌合轍,成為學校文化發展的引擎,催生具有校本特色課程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