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語文是關于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語文教學的核心任務是培養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為此,語文教學應該積極搭建語用實踐的平臺,引領學生進行扎實而靈動的語用訓練。但綜觀當下的語文課堂,很多教師所設置的語用訓練存在死記硬背、機械模仿的問題,致使學生接受著消極的語用訓練。為引領學生在生活中自覺運用言語表達,教學要激活學生語言思維因子,以喚醒的方式重新激活學生的認知動力,變消極語用為積極語用。
受兒童認知發展的限制,學生對生活,尤其是對周圍事物的觀察、感知常常都是浮光掠影的,這會導致他們在語用表達時,無法將教材內容、寫作內容與自己的現實生活進行有機融通。因此,需要教師對生活中的場景再現回放,將教學現場與學生生活進行深度對接,借助教材文本的內容喚醒學生的表達欲望、語言儲備和生活積累,使語用訓練產生積極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蘇教版六下《煙臺的海》這篇課文中,作者運用生動形象、精準簡潔的語言展現了煙臺的海在一年四季中不同的景色,展現了人與海交相輝映、和諧共生的畫面。很多教師都會以導游解說的方式,引導學生感知、內化和運用課文中的語言,以此歷練學生的言語表達能力。這種設計可以有效地將學生的思維浸潤在文本的語言世界中,促發學生語言能力的高效發展。但有些學生機械背誦、生硬地套搬文本中的語言,撰寫的導游詞也缺乏靈氣,這主要是學生消極的語用狀態導致的。為此,在教學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回顧自己生活中跟隨導游旅游的場景,并組織學生對導游解說的情境進行回放再現,體驗導游解說的語言特點,激活學生內在的認知經驗。然后引領學生在理解文本語言的基礎上,將積累的語言轉化成為導游解說詞的言語體系。
優化后的教學設計,關注了學生的語用表達情境,注重學生自身經驗的創生與表達。這種回放式的認知體驗,強化了學生生活積累與文本語言的內在融通,在積極的語言表達中提升了學生的言語運用能力。
語文教學本身就是教師與學生雙方圍繞著文本進行深入對話的過程,這種對話的范式包含了師生對話、生生對話、生本對話以及與教材編者的對話等多種形式。但有些教師存在認知理念上的偏差,常常將對話演變成為機械的認知對答,學生的思維沒有自由,只能依附于教師的意圖。為此,教學要設計具有思維含量的問題展開追問,帶領學生從看似平淡的文本中窺見神奇,為學生的語言表達尋找最佳契機。
蘇教版六上《姥姥的剪紙》是一篇抒情性散文,質樸的語言卻形象地展現了姥姥高超的剪紙技藝和祖孫之間濃濃的親情。其中,課文中還含有不少生動形象的方言俗話,例如鄉親們盛贊姥姥剪紙技藝高超的一段話“剪貓像貓……剪只公雞能打鳴”,很多教師聚焦于此展開教學,卻往往忽視了看似平淡無奇的前兩句,導致教學深度不夠。優化教學,教師可以進行對比性追問:“鄉親們為什么要選用這些動物來贊揚姥姥剪紙的技藝呢?”“為什么不說剪貓像貓,剪驢像驢呢?”讓學生在對話和批判性思維中認識姥姥剪紙技藝的細膩與純熟。在這樣的基礎上,教師再相機引導學生模仿鄉親們的表達方式來夸一夸姥姥,體會方言的魅力與濃濃的鄉情。
教材文本蘊藏著豐富的語用訓練資源,教師應智慧挖掘,巧妙設計對話激發學生的認知思維,引領學生主動回歸文本語言,在自主性探究中獲得語言表達的內在密碼。
教學所要設定的目標是要“讓學生跳一跳就能夠摘到果子”,語文教學中語言能力的生長就需要教師成為學生往上“跳一跳”的基石,在方法策略的滲透下誘導,在目標任務的設定下引導,激勵學生的語言表達向著發展和成長的“那方”奮進。
蘇教版六上《安塞腰鼓》以真摯而濃烈的語言展現了安塞腰鼓熱烈表演的場景,而蘇教版五上《黃山奇松》更是廣泛運用了細致觀察和拓展聯想的方式將黃山上的迎客松、陪客松和送客松的特點描寫得淋漓盡致。這兩篇課文在描寫的過程中先后都曾出現過連排比喻的語言現象。對于學生來說,比喻修辭手法并不陌生,但對連排比喻的理解和使用還有一定難度,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引導。為此,教師可以設計直觀的學習活動,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教室中的荷花,要求學生運用三個連續性的比喻,最大限度地進行創想和描寫,展現荷花的特點。
在這一案例中,教師先明確了語用訓練的目標,即運用連續比喻來描寫荷花的外形;在學生遇到障礙時相機指導,給予必要的方法滲透;最后提出要求,在方法誘導的基礎上激發學生思維內在的潛力,引領學生言語表達能力的快速生長。
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需要在閱讀中歷練表達,在讀寫融通中鑄造審美意識、提升思維品質。這就需要教師為學生營造靜謐而自由的學習場,煥發學生對語文課程和語言表達的喜愛,對世界飽含豐富而正向的情感,讓學生的語言表達實踐從消極機械的維度向積極融通的境界邁進,將學生真正培養成為能夠獨立思考問題、對表達始終滿懷詩情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