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價值觀教育,說到底是人的思想教育和靈魂教育。融入班級管理中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則是鑄魂育心,為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當前,價值觀教育的最大困境是“入腦不入心”的問題,學生只是“知道”價值觀,還不能“相信”和“踐行”價值觀。因此,如何把價值觀的“知道”教育,轉型成為價值觀的“相信”教育,是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現實課題。
當前,受應試教育的影響,班級管理過度熱衷于學生成績,疏忽于學生成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雖然“教育”了,但基本停留在學生“知不知”的層面上,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重視在宣講中的口頭“說明”,忽視在實踐中的行為“證明”。教育過程中,一些班主任把核心價值觀看成是外在于自己的東西,熱衷于在口頭“宣講”,在教室“張貼”,核心價值觀僅僅是他腦袋里的“知識”,不是他管理中的“準則”;只是他知道的“信息”,不是他堅守的“信念”。這種教育缺乏人格教化,缺乏精神感召,學生很難心悅誠服,教育的效果微乎其微。
重視價值觀的表面“意思”,忽視價值觀的深層“意義”。核心價值觀是“照亮”而不僅僅是“正確”。但許多班主任就概念講概念,就原理講原理,照本宣科,抽象空洞,無血無肉,蒼白乏力。這種缺乏深度的淺表化教育,僅僅囿于價值觀知識的“符號”層面,價值觀“照亮”學生人生的意義反而被遮蔽了。
重視價值觀的“現成”講授,忽視價值觀的“生成”體驗。核心價值觀是美好的,但不等于核心價值觀的教育方式也是美好的。很多班主任心存一個錯誤的假設:因為美好,所以灌輸,學生在消極被動中機械接受,沒有感知和體驗,沒有理性和激情,沒有質疑和認同,沒有生成和生長。
重視價值觀的言語“表達”,忽視價值觀的行為“表現”。價值觀教育中的簡單輸入和輸出,必然帶來簡單的評價。一些班級在檢查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效果時,根據背誦的“熟練”和“流暢”的程度,進行“量化”打分。這種評價方式進一步導致價值觀教育中的“知”和“行”的脫節,理論和實踐的分離。
從價值觀的“知道”教育,轉向價值觀的“相信”教育,不是“技術層面”的精雕細刻,而是“理念層面”的根本提升。當前,班級管理中的價值觀教育,需要樹立四個理念。
班主任是班級管理中核心價值觀教育的主導性力量。英國道德教育專家泰勒說過:“價值觀教育得以實現的形式方面,比價值觀教育的內容本身更重要,事情怎么說、怎么做的,要比說了、做了什么更有影響力。”這意味著,教師在行為中“隱含”的價值觀比教師口頭上“宣講”的價值觀更能深刻影響學生。因此,班級管理中的價值觀教育,班主任應該以“身”體道,身體力行,把價值觀教育落實為一種管理規范,轉化為一種人格感召,升華為一種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無痕教育。
班級生活是核心價值觀教育的真實場域蘇霍姆林斯基說:“人的情感是不能命令的。”杜威說:“人所需要的信仰,不能硬灌進去;所需要的態度不能粘貼上去。”但價值觀卻能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潛移默化,在“不知不覺”中被人欣然接受和認同。因此,班級管理中的核心價值觀教育,必須立足班級管理這一真實生動的生活場域,自覺捕捉、開發和創設價值情境,精心構筑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有效載體。
學生活動是核心價值觀生成的主要途徑核心價值觀的形成離不開必要的“講授”,但必須通過學生自身的能動活動才能實現與生成葉瀾教授認為,“講授”等外部的條件和環境只能“為人的發展提供多種可能,但要最終成為現實的發展唯有借助于個體的活動才能實現”;可以說,“沒有個體的活動就談不上任何發展”。因此,班級管理中的核心價值觀教育,要善于創設有價值的活動,引導學生在活動中形成價值感知,直面價值沖突,形成理性的價值判斷,做出正確的價值選擇。
自覺踐行是測量核心價值觀教育成效的根本標準。價值觀是內隱的,不可直接測量。但價值觀對人的行為起著規范、制約和引導作用,價值觀必然會通過行為“表現”出來。因此,班主任在觀察、反思和評價核心價值觀教育成效時,不能只看學生是否簡單記住內容,而要看學生是否把這些內容變為“經常性”的行為方式,變成“日常性”的對待事物的信念和態度。只有以“行”評道,才能以評促信,以評促行,引導和促進學生把價值觀知識信息“內化”為人生的價值信念,把人生信念“外化”為具體行動。
從價值觀的“知道”教育,轉向價值觀的“相信”教育,不是靠整天喊口號就能實現的。它需要在先進理念的指導下,尊重價值觀教育的自身規律,從學生的成長需要出發,結合班級實際,采取堅實有力的行動。
班主任必須用核心價值觀引領和規范班級管理。首先,要走出事道分離的碎片化管理。碎片化管理滿足于就事論事,導致管中無“理”,理中無“魂”,陷入瑣碎的事務中。這種管理不能把核心價值觀“整合”到班級的管理工作中,只會把核心價值觀教育降低為一件具體的事務。這種水平的班級管理很難有效開展核心價值觀教育。其次,要加強舉止得體的規范化管理,讓班級的管理工作符合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規范。道不遠人,理在事中。班主任要自覺意識到在管理班級的同時,就是在堅持和守護一種價值。班主任表揚一名學生,也是在贊同一種價值觀;選擇班級學生排名的方式,也是在為不同的價值觀排序。最后,倡導融入自我的生命化管理,實現核心價值觀的生命化、人格化。一位優秀的班主任,就是一部引領學生踐行核心價值觀的鮮活教科書。教育過程中,班主任要融注積極的情感體驗,形成堅定的信奉態度,讓學生感受到溫暖,觸摸到心跳,感悟到教師的價值堅守和精神引領。只有這樣,核心價值觀教育才不會是簡單的照本宣科和枯燥的信息遞送,而是真切的情感流露,真實的自我表達,進而產生一種巨大的示范效應和感染力量。
班主任必須創設浸潤核心價值觀的生活化情境。價值觀不是顯性知識,它屬于緘默知識,很難用言語、文字和符號表達。因此,“講清道理”的直接教育雖然是必要的,但像鹽溶于水那樣,浸潤和滲透在班級管理生活中的隱性教育尤為珍貴,更能給學生深入持久的價值影響。因此,班主任要強化課程意識,做好“隱”字文章。主要表現在:隱于學生生活,如體現民主精神的班級選舉、無人監考的誠信活動、協商對話的座位排列、充滿儀式感的升旗活動、“今天我值日”活動等;隱于社會實踐,如參訪革命老區的社會實踐、觀看公平公正的體育比賽、組織愛心捐助的慈善活動等;隱于傳統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追求和趨向的,往往不是求知之門,而是入德之門,如“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具有很強的感染力,能強烈引發學生對核心價值觀的“共鳴”和“認同”,成為涵養核心價值觀的寶貴資源。
核心價值觀教育不是一個簡單灌輸的過程,而是一個自主建構的過程,一個在活動中體驗和感悟的過程。因此,必須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引導學生在活動中感知與體驗、理解與探究、反思與感悟、認同和踐行。如為了引導學生感悟核心價值觀中的“民主”,班主任帶領班級學生“親臨”學校所在地的居委會主任的選舉現場。選舉活動結束后,教師提問:同學們的第一個感受是什么呢?和你原來“認為”的相同嗎?學生在討論中感悟:原以為我國的民主不過是個形式,居委會主任的選舉很“隨便”,只是走過場。但參加到活動中后,意識到居委會主任的“選舉”這件事真實而又莊嚴。教師引導:同學們從現場中感覺到了“選舉”這項工作的“莊嚴”。“莊嚴”的背后,蘊含著這樣一個問題:今天,我們在“觀看”成人社會怎樣開展選舉活動;明天,當我們進入社會后,“我”應該成為什么樣的選舉者?在這項活動中,班主任創設了一個平等、寬容和理性的對話空間,積極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考,直面內心的價值沖突,在反省和感悟中修正和調整自己的價值理解。這樣的活動,不是把價值觀生硬地灌輸給學生,而是引導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和認同核心價值觀,從而實現個人價值信念與社會核心價值的同構。
與“說”相比,“做”與核心價值觀有著更加“緊密”的內在關聯,因此,班級管理中,我們憑據學生“做了什么,做得怎樣”這一可觀測、可操作的行為表現性指標,更能“推斷”出學生核心價值觀的水平,更能“反思”出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成效。這種基于行為表現的評價,遵循“適合就是最好”的原則,不拘一格,形式多樣。比如“示范式評價”,就是旗幟鮮明地在班級學生中樹立先進的榜樣,尤其是身邊的榜樣。這些榜樣,高尚但不高遠,他平時在做什么、怎么做,同學們最清楚,也是同學們最想學和學得來的。這些榜樣是人格化的價值觀,能產生巨大的道德力量,通過對這些學生的贊美和表揚,讓學生見賢思齊,促進自身的道德成長。比如“反思式評價”,引導學生反思:在與同學“友善”方面,我“做”到了哪些,還有哪些方面沒有“做”到?我為何沒有做到?今后通過“做”什么來改進?比如“支架式評價”,評價學生在值日中的“敬業”精神,班主任設立“我不想做,我想做,我盡量做我認真做,我做到了,我做好了”的“六步進階法”的支架,引導學生對號入座,反思自己值日工作中敬業所處的階段和改進的方向。通過評價,引導學生從小事做起,從自己做起,從點滴做起,把樹立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客觀要求內化為具體行動。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為了21世紀的教育:問題與展望》中指出:“人需要信任某種東西并為之生存奮斗。”班級管理中的核心價值觀教育,就是要喚醒學生對核心價值觀的憧憬和渴望,激發學生對核心價值觀的信任和堅守。而要實現這一點,需要班主任牢記立德樹人的光榮使命,不斷提升自己的教育境界,自覺告別價值觀的“知道”教育,走向價值觀的“相信”和“踐行”教育。這樣,轉型后的價值觀教育,就獲得了一種境界的升華,它不僅優化了班級管理的品質,提升了班主任的專業素養,而且增強了核心價值觀的教育效果,它浸潤學生心靈,升華學生人格,指引學生的人生方向,成為學生重構精神自我、豐富價值智慧增進人生幸福的成長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