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瑤
摘 ? 要:在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的情形下,我國開始迎來博物館建設的高潮,但是在博物館的建設過程中,存在著同質化、簡單化等方面的缺點,做好這方面的研究工作,對于促進博物館在城市公共空間設計向著科學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城市公共空間 ?博物館 ?城市規劃
中圖分類號:TU242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4-098X(2019)08(c)-0137-02
在社會發展進入新時期階段,隨著人們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不斷變革,在城市設計中,對于城市公共空間的研究也隨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在最近幾年中,對于城市公共空間的研究開始進入由政府主導、多學科學者共同參與的規劃設計過程。博物館公共空間已經從單一的服務功能轉變為多功能的區域,成為博物館的一部分。公共空間的另一個重要作用是形成博物館群體空間序列,進入博物館參觀,要經歷門廳、過廳、樓梯、通道、展廳、休息區等各種不同類別的區域,其層次與變化須由不同形態與不同功能的公共空間來實現。所以強化現代博物館對于城市公共空間的理念設計,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
1 ?城市與博物館公共空間設計的現狀與發展
在國外對于城市公共空間的研究,已經有了幾十年的歷史,相關的學者從多個學科的交集范疇中,對于城市公共空間做出了研究,進而分析出在社會、經濟、政治等各方面因素下,城市公共空間對人們的物質和精神需要所造成的影響。在國外學者研究中,重點關注的方面是城市公共空間與具體的物質空間之間的關系,包括公共建筑主體、公共建筑的室內與室外等。
在國內方面,對于城市公共空間的研究,主要還是集中在城市公共空間對于城市發展的服務作用上,其更多的是為城市地理空間的擴展提供樣板,缺少對于空間內涵的研究,缺少以人為本的研究精神。
在博物館與城市公共空間之間的資源整合研究上,部分發達國家已經有了30多年的歷史,并且在研究范圍和深度方面都達到了較高的水平,從而在指導城市結構調整和優化方面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形成了獨特的城市文化特色和國家公共文化教育系統。國內的相關理論研究目前還存在著較大的局限性,在博物館的設計方面還處于獨立的狀態,限制于城市空間擴展的要求,不能將其和城市設計融合在一起。
由于國內對“公共空間”的理論研究和在“博物館”研究在實踐要求方面的脫節,目前在城市空間設計中,將博物館的設計引入過程還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由于理論研究方面的不足,導致城市設計中缺乏相應的理論指導依據,從而無法在整體上進行滿足城市設計的需要。而城市建設實踐活動的落后,又使得博物館設計的理論研究缺乏實踐基礎。
2 ?現代博物館建筑設計注重的要點
現代博物館的建筑設計中,必須明確核心文化內涵與城市文化特色之間的容接關系,使博物館的開放使用能夠改變傳統博物館“收藏-觀眾”的思路特征,轉而建設成為具有地域特色,彰顯當地歷史傳統文化,引起民眾回憶,適應居民文化生活需要,提升居民精神境界的城市公共空間優秀代表。
就海南地區而言,由于其地理區位的特點,使得海南地區的博物館設計具有濃厚的地域特色。但是在傳統的設計過程中,由于博物館的選址規劃、內部空間設計等方面存在的問題,無法完整的展現海南的地方特色,并且在與周圍其他類型的城市公共空間形態設計存在內容重復的現象。
在社會主義新時期,博物館的建設要放下傳統的固有設計思想,改變傳統博物館中只能吸引特定研究人群的現象,構建起新型的博物館建筑設計體系,使博物館能夠“放下手段”,成為融合教育、休閑、娛樂、交流等多種社交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城市公共空間。隨著城市發展與農村經濟水平的提高,居民之間的雙向交流逐漸變的頻繁,如何借助博物館建設,使其成為能夠容納不同層次人群精神需求的城市公共空間,成為融合歷史特色、城市發展、想象未來的城市地標。
近幾年來,各個城市都掀起了“**館+文化中心”的城市空間的建設模式,這種具有文化特色公共建筑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帶動城市文化發展的需要,但是其在整體設計方面,存在千篇一律的缺點。單體建筑設計缺乏內涵,與整體設計彰顯文化特色無法形成呼應。在建筑空間上,各主體建筑之間距離選擇不恰當,無法帶動社區文化的整體提升。
在現代博物館的設計中,博物館的功能開始發生著性質的變化,從最初的收藏功能逐漸轉變成為教育乃至文化娛樂,在其設計過程中,只有抓住這個核心特點,從自身的特點和優勢出發,才能真正起到輻射和影響作用,提升城市的品位建設。
3 ?提升博物館建筑公共空間中的設計元素體現
城市公共空間的多元化研究,目前在我國的相關學者研究過程中,還沒有形成獨特的理論體系,但是在部分城市的發展過程中,已經開始有部分建筑在朝著這個方向靠攏。采用“社交場所+”的方式對城市空間進行多元化研究和設計,是目前研究學者所注重的方向。例如社交場所+休閑、社交場所+教育、社交場所+娛樂等形式,作為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博物館可以承接社交場所+教育的功能,還附帶有社交場所+休閑的性質。
在現代博物館的設計中,博物館的功能開始發生著性質的變化,從最初的收藏功能逐漸轉變成為教育乃至文化娛樂,在其設計過程中,只有抓住這個核心特點,從自身的特點和優勢出發,才能真正起到輻射和影響作用,提升城市的品位建設。
在博物館的公共空間設計上,可重視運用高科技媒介和燈光營造氛圍、復原場景,提高觀眾的參與度,訪客可以體驗內部環境、發揮創意設計出自己獨特的作品,這些都是現代博物館必備的傳播手段。其次要注重建筑整體色彩的選擇,將建筑的主色調與城市的傳統肌理融合在一起,在材料的選擇上要體現出科技因素的應用,在顏色搭配上要追求色彩和紋理的統一,為城市建設和布局做出更好的詮釋。在造型處理,要能表達出地域文化的特點,通過在城市歷史文化的傳承、創新和融合的基礎上,科學的塑造博物館的造型,從而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外觀。
陳列展覽設計注重多樣化的參觀體驗。現代博物館的設計,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博物館原本的內涵,要求其在設計過程中,要充分融入到城市的發展過程中,融入到市民的精神文明生活中,變成一個具有休閑性質的社交場所。現代博物館的設計,要將展品及其附屬的文化內涵通過信息化技術和計算機技術充分表達出來,要能夠采用相關的高科技設備,充分還原歷史文化的立體空間,將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的內容綜合在一起,全面反映出歷史文化的特色,更好的做好對城市歷史的宣傳和展示,滿足人們在博物館參觀學習過程中對歷史知識的需求,對今天、明天的多元化追求。
4 ?加強博物館文化資源的整合力度
4.1 在收藏對象上做到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并舉前進
在城市公共空間的設計過程中,必然要求融入濃厚的地方特色。在博物館的設計過程中,必須注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收藏。隨著社會經濟發展速度的不斷加快,在物質文化的保護注重程度不斷得到提高,但是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方面,卻存在多方面的缺失,使得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逐漸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隨著博物館在城市設計中的位置不斷加大,對于做好這方面的工作,是一個很好的契機。在博物館設計過程中,要求設計人員能夠真正滲透到社會生活中,真正找尋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來源,結合博物館的相關設計,對其進行科學的傳承。
4.2 由原來學院式的研究轉變為信息詮釋的方向的研究闡釋方式
博物館的設計和建設,最終的目的服務與人,做好文明的傳承和文化的傳播,而不能僅僅把歷史文明局限在學術研究之中。在傳統的博物館設計中,更加注重展品的歷史性和文化性,對其在歷史傳承中的作用表達不夠明顯,使其變成存在歷史展品的孤館,無法達到最終的構建目的。在現代博物館設計過程中,需要通過在設計元素的多樣性和多元化表達上達成統一,將博物館功能的發揮完全融入的市民的生活中去。
4.3 傳播教育功能要達到最大限度的資源共享
未來的城市公共空間,是一個更加開放,更能展現城市發展和內涵的場所。因此,在其設計過程中,更要注重資源共享的設計。傳統的博物館設計,都是依存自身主題的特色,設立一個較為特殊的存在,成就自身獨立的系統。但在現代城市博物館的設計中,要能夠在凸顯自身特色,表達自身內涵的同時,建立起基于信息化基礎上的共享系統,通過遠程的溝通和交流,使相關或相鄰的歷史文化能夠完美的結合在一起,以便達到更好的教育功能,達到更大限度的資源共享。
在城市公共空間的設計中,博物館作為在文化遺產傳承中的重要分子,其所蘊含的歷史文化資源不能只保存在文本中,而應當通過豐富多彩的樣式,以更加開放的姿態,融入到城市建設和城市生活中。在對現有空間進行合理利用的情形下,博物館應該給予城市生活以更加多姿多彩的影響。城市博物館建設能夠增強對城市居民情感態度和信心的培養,其在文化凝聚力的培養上,具有自身的特色,通過學術講座和理論探討等方式能夠讓市民在更深層次上填補城市歷史知識的空白,使各方觀點在碰撞過程中達成共識,由分歧逐步走向統一。最后通過思想觀念的傳導,使市民在生活中產生文化生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構建更加美好的城市發展愿景,激發起積極向上的力量。
5 ?結語
在我國的理論中,對于現代博物館設計方面的研究,還存在著很多不完善的地方,由于缺乏先進的理論引導,博物館在實際建設過程中,對于城市公共空間的帶動作用還不明顯。甚至在有些地區,博物館自身的建設和發展還存在諸多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研究學者、政府單位乃至個人方面的共同努力,來解決這方面存在的問題,使博物館設計和建設,真正成為城市發展的動力。在城市文化的建設和發展中,成為更大的精神文明建設的平臺,成為城市個性展示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參考文獻
[1] 王毅,林巍.英國國家博物館和國家圖書館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現狀及啟示[J].國家圖書館學刊,2019,28(2):14-24.
[2] 唐薇.現代博物館設計的地域性表達[J].建筑,2019(7):63-65.
[3] 楊躍明.談博物館在城市文化建設和城市發展中的作用[J].中國民族博覽,2019(3):241-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