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
當前,高校主要通過構建多層次、多模塊的綜合訓練實踐教學體系來實現專業實踐能力的人才培養模式。本文以某專業為例對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深入研究,以期對高校構建人才培養模式提供參考。
通過前期課題組成員查閱文獻資料,并結合自身教學實踐,課題組成員認為高等教育分類辦學,并不是對高等教育的一種簡單分類,高等院校簡單的翻牌,而是構建起體現應用型本科自身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其中重要的是建立起校企合作的機制辦學特色。因此,應從以下幾個角度進行探索:
一、準確定位人才培養目標
應用型大學培養的人才在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和素質培養方面有不同的側重和要求,即重應用、重技術、重技能、重職業。與企業緊密合作,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側重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盡管高校畢業生在理論方面要低于研究型大學的畢業生,但他們長于實踐和技術應用與開發,德國經濟界和工商管理界把他們稱為把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應用技術的“橋梁式的職業人才”。應用型院校一般要求學生達到以下三個方面的目標:解決來自生產和生活實際中的具體問題;能完成新的科研開發項目;引進、優化和監控新方法、的使用。
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構建
(一)構建校企合作教學模式
轉型發展中,高校注重積極探索校企共建課程,在遵循教、學、做一體的教學模式,以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為主線的原則上,與該公司共同建設優質核心課程群。
(二)構建雙師型隊伍和專兼職教師隊伍
校企合作實施的過程需要雙師隊伍的建設,通過調研,近年,地方高校非常重視雙師隊伍的建設,如外派教師參加企業鍛煉和培訓,同時也會邀請企業專家來校進行講座,指導學生實踐,通過建立多家校企合作平臺,為學生和教師提供平臺進行學習和深入交流。
應用轉型大學的教師隊伍與傳統大學的教師隊伍有明顯的區別。為此,要轉變教職員工觀念,樹立應用為本的辦學理念;加強領導班子和干部隊伍建設,樹立服務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理念,加強應用轉型大學知識的學習,提升服務地方經濟和學校轉型發展能力。建立專業教師與企業人員雙向交流或流動的機制,充分滿足應用轉型高校對教師實踐能力的要求;大量聘任來自企業界或其他社會單位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專業人員任教,滿足實踐教學的需要和畢業設計環節雙導師制的要求,逐步建立實踐教學由企業人員主導的機制;教師加強與企業的聯系,注注重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問題,引導學生能借助理論科學方法,解決來自生產和生活實際中的具體問題,提高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實效性和針對性。
(三)突出應用型
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要符合社會實際需求、產業需求和企業需求,要有具體的實用性和解決對策;當今的現代化經濟體系和企業現代制度對于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需要對學校的專業和學科進行有針對性地改革;同時,應加強企業和學校的高度對接,要實現真正地產學研合作,注重行動為導向的校企合作;與企業合作,與企業共同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根據崗位需求,修訂人才培養方案;積極進行課堂改革,把實踐引入課堂當中,構建生態課堂,突出學生主體地位,通過建立導師制,服務學生;學生畢業選題要切實符合實際需要,選題最好是實際調研類題目;與社會行業企業接軌,把企業滿意度作為評價人才培養質量的核心指標。
(四)建立實踐教學機制
建立3+1教學模式,積極與企業合作,加大校內實踐課時比例,要深度融合校企合作,把企業實際需求與課程緊密結合,對于實驗課、畢業設計、項目論文等環節,要注重實踐的比重,突出實踐教學的指導作用,形成政府、行業、企業及校方共同辦學的體制;同時,鼓勵教師積極參與政府、行業和企業的培訓,大力培養雙師型教師,使教師能夠具備指導學生實踐的能力,此外,還可以聘任企業人員來校進行實際指導。
(五)提高服務社會能力
通過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可以實現高校服務區域經濟的社會功能,通過不斷改革創新,服務社會,轉化科研成果;定位自身辦學特色,成為具有區域特色的應用型高校,能夠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發揮自身示范作用,形成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促進地方經濟與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
三、校企合作反思
(一)產教深度融合
高校應深入企業考察調研,了解行業需求。應組織教師,面向對應行業與主流企業,通過多種途徑獲取企業的需求信息,提高學校對企業技術人才的動態需求反饋能力。高校在選擇合作對象,簽訂人才定制培養協議。通過了解企業的影響力、發展前景、經營理念和崗位需求,以及潛在合作的可行性,主動適應社會和企業對應用型創新人才的需要,可以嘗試選擇有發展潛力,愿意為學校提供服務的企業進行合作,高校在與企業簽訂協議的時候,要明確雙方的責權利,對企業要有要求和約束,以便保障學生的利益。高校在與企業合作時,應盡可能地要求企業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習機會和實習平臺,不是簡單的打雜活,而是要深入企業實際工作,深入業務核心領域,讓學生能夠真正地學以致用。
此外,可以通過校企共建學院,實現校企合作辦學。通過制定章程建立合作體制預機制,通過制度建設約束校企合作依法、依規進行。通過調研,我們發現經管類專業舉辦經貿論壇、校企合作論壇,通過論壇匯聚合作力量。
(二)綜合素質培養和提高突出
通過教學過程和課外活動的設計,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通過課堂教學活動的安排,更多的為學生創造自主學習的機會,如通過開展項目教學,主題式教學等活動,鍛煉學生邏輯思維,整理分析,語言表達,獨立解決問題等能力,通過組織辯論賽,讀書會,文體活動等,培養學生在文娛、體育方面的愛好和特長以及集體主義精神、團隊合作精神、開拓創新精神。
(三)校企協同,共同培養人才
與企業積極溝通,利用企業資源,與企業共同培養人才。高校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積極與企業溝通,利用企業的各種資源,通過搭建平臺,對人才進行培養。目前,很多高校制定了3+1人才培養方案,即學校3年+企業1年的人才培養定制方案。
建立制度、標準體系,細化定制人才培養機制。經管類專業組織教師到省部分企業進行調研,同時根據當前社會和企業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對“定制培養”計劃進行具體化和細化。校企共同對定制培養方案、培養過程各環節運行的標準化,構建柔性化的人才培養機制,理順學校、企業和學生三者的關系,實施“定制化”人才培養模式。
(作者單位:吉林工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