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東民
新時代高等教育逐步向大眾化轉變,畢業生人數劇增,大學生面臨的就業壓力也逐步增大。文章從主客觀兩方面因素對大學生就業難進行了分析,據此從大學生自身、高校、企業、政府多層面提出了促進大學生就業的對策建議。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要加快建設人才強國,將人才強國戰略擺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這項戰略決策為我國人才培養尤其是高校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也在全社會層面為高校人才培養與輸出提供了戰略保障,進一步激發了我國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發展的活力,高校人才培養質量與人才轉化輸出率穩步提升。
隨著國家進步與社會發展,就業政策更加積極、就業機會不斷增加、就業形勢穩中向好,但不容忽視的是,大學生就業難的“老問題”伴隨著國家與社會的新發展也出現了新的時代特點,需要高校乃至整個社會關注解決。
一、大學生就業難的因素分析
(一)主觀因素
1. 就業觀念不合理,存在偏執心理
求職一次到位,求“鐵飯碗”的傳統觀念根深蒂固。很多家長寧愿讓孩子畢業不就業,去追求穩定、清閑、福利保障較好的單位,也不愿意選擇有挑戰性的職業或自主創業,在大學生群體中也普遍存在該思想。
過分強調專業對口,學以致用。在求職時,只要與自己所學專業聯系不夠密切,就不予考慮,忽略了專業的伸縮性、適應性,忽視了工作實際上是不斷學習、綜合應用的過程,過分強調專業對口人為的增加了就業難度。
只顧眼前利益,忽視職業發展。一些大學生在擇業中只考慮工作環境、月薪收入等既得利益,而對自身職業興趣、學習能力、職業發展前景等因素不做考慮,如此極易在工作中難找到定位、發揮價值從而頻繁放棄工作。
2.就業期望落差大,承受挫折能力差
大學生對擇業的期望過高,在面臨就業時過多地考慮擇業的地域、職位的高低和單位的經濟效益,高期望驅使畢業生總是向往高薪水、高職位、高起點,將自己的就業目標定得較高,即使找不到合適的單位也不肯降低就業期望值。這就導致當發現現實與理想差異較大時出現“高不成,低不就”的現象。
求職過程中,很多人會遭到各種挫折,如若還未找到工作,便已付出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就不敢再繼續“浪費錢”;在同類競爭過程中,由于害怕得不到工作或感覺競爭對手強大而缺乏信心、缺乏勇氣,求職時戰戰兢兢、畏首畏尾,不敢大膽表現自己。害怕競爭的保守心理一方面與缺乏社會實踐鍛煉有關,另一方面更與許多大學生害怕失敗,不敢面對就業挫折有關,害怕求職失敗遭受打擊。
3.自身素質能力較低,人際交往能力差
部分大學生在校思想懈怠,錯誤的認為將來工作與所學專業關聯度不大,因此不認真對待學業,專業學習投入不足,專業知識甚至理論學習能力成為自身發展短板。
學校為大學生提供了例如寒暑期社會實踐、創新創業訓練、團學組織鍛煉等諸多進行綜合組織能力與人際交往能力等的鍛煉機會,也專門為畢業生提供面試技巧、職場禮儀等培訓,但仍存在部分大學生“宅”思想嚴重,兩耳不聞窗外事,導致缺乏基本的工作能力與應聘技巧。
(二)客觀因素
1.待就業人群基數大,工作崗位數量欠缺
隨著國家教育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高素質人才的培養愈發為國家所重視,這一取向下,高校逐年擴招,高校畢業生人數大幅增加,與此同時工作崗位數量卻因為計算機技術與機械制造技術的發展、人力資源管理效率的提高而增速放緩。就業人數與崗位數量的錯位導致人才競爭壓力的急劇增加。
2.就業市場供求錯位,就業信息傳達不暢
市場提供的崗位性質與大學生勞動技能不相匹配,有的企業面臨用工荒,而更多的勞動力無處就業。一方面由于企業發展成本的上升,許多發達城市的企業并不能解決食宿等生活保障,諸多大學生便寧愿選擇在離家近的地方就業,但又面臨崗位少和待遇不理想的現實情況;另一方面,教育結構失衡、高校的專業設置與快速變化的市場需求錯位也是就業難的誘發因素,一些專業技術性的勞動力供不應求與部分畢業大學生學無所用的現象并存。
大學生獲取就業市場信息的渠道有限,主要途徑為高校就業指導中心、信息網站、宣講會等。一些信息網站技術欠缺,雖公告了大量招聘信息,但受保護本單位信息觀念驅使也不能使大學生看到各單位較全面的信息,鏈接不到用人單位的網站或者訪問權限有限,因而未能及時、全面、便捷的將就業市場信息傳達到大學生手中。
3.女大學生就業困難
用人單位與畢業生的雙向選擇為女大學生成才擇業提供了機遇,但是受傳統文化偏見如“男強女弱”“男主外,女主內”等思想的影響,以及用人單位基于考慮到女性生理特點將招致的更多用人成本因而產生的理性排斥等方面原因影響,使得女大學生群體在就業中面臨性別壓力。女大學生就業難主要體現在就業機會上的傾斜性、就業條件上的苛刻性、就業崗位上的局限性等,如用人單位在用人崗位和數量方面向男生傾斜、對女生的條件要求更加嚴格、女性職業過于集中和層次較低等。
二、促進大學生就業的對策建議
大學生就業問題是無法回避的社會問題,促進大學生就業需要社會、高校等各方面聯動支持,大學生自身也需轉變觀念,增強自身素質、提升就業能力。
(一)大學生要正確定位,不斷增強自身素質,尋求適合的行業單位
政府提供積極的公共政策是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重要條件,但這不是保護性就業,最根本的還是大學生自身應該正確定位,提高就業競爭力,尋求適合的工作。
大學生不能盲目從眾,爭相考公、考研,而應從自身實際出發,提升能力尋找合適就業機會;不能盲目注重地域工薪,要適應環境磨礪鍛煉適應工作,尋求長遠發展;要心懷社會責任感,我國地區發展一直失衡,較為落后地區人才外流嚴重,使得地區發展陷入惡性循環,大學生承擔起社會責任反饋社會,當地區發展差異縮小時,部分就業問題也會隨之解決。
(二)高校應加強學科專業建設與職業規劃指導
高校要指導大學生及早確立職業理想,并做好職業發展規劃,積極為畢業生自主擇業提供服務。通過開展職業生涯培訓、講授求職技巧、搜集市場招聘信息、跟蹤市場調查研究等方面為大學生提供就業服務;并且應當將就業工作貫穿全程而非限于畢業階段,從新生入校開始引導進行學業與職業生涯規劃,通過團學組織、社會實踐項目、就業實習基地建設等方面機會幫助大學生塑造和完善自我。
高校要不斷強化學科建設,在專業設置及教學課程方面應根據國家和社會發展需要適時調整。從為大學生的未來發展負責的角度出發,在進行專業設置尤其是招生時應當充分考慮不同專業間的男女性別比例,為整個社會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打好基礎。
(三)加強校企合作,增強企業社會責任感
企業通過與學校合作建立就業實習基地、開展模擬招聘、建立就業創業導師制等方式加強聯系,積極組織海報、網絡、線下宣講培訓等宣傳活動,一方面使學生及時了解就業市場的變化與嚴峻形勢增強學生的就業緊迫感,另一方面也通過與就業單位的密切互動有的放矢提升自身職場適應力與競爭力。
企業也應當增強社會責任感,落實國家就業政策,積極配合國家產業結構變革的大方向,適時調整企業招人、用人政策,如接納和扶持女大學生就業、貫徹落實女性員工生育保障等。
(四)政府創造良好就業環境,促進就業平等
政府在人才招聘方面給予政策性指導,加大對大學生創業的支持力度,從工商注冊、創業資助、稅費優惠等方面解決實際困難;出臺相應政策措施,鼓勵大學生志愿服務基層,減少對人才工作地域的限制,支持跨區域選調人才,從而拓寬就業渠道;此外還應該切實抓好相關政策的落實,如女性平等就業相關法律法規、反就業歧視相關政策規定等,多方面完善社會保障,實現就業平等。
三、結語
就業乃民生大計,它不僅起著發展民生的作用,也是影響一方安穩的重要因素。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的困境是主客觀多重因素引起的社會現象,這對高校、企業、政府提出了更高的期望,也對大學生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才能解決該問題。
(作者單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