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濤
摘 ? ?要: 高校畢業生的社會態度是關系個人成長與國家穩定繁榮的重要因素,研究高校畢業生的社會態度有重要的意義。研究通過問卷調查,追蹤調查阿壩師范學院近三年來860余名應屆畢業生的社會態度現狀、特點及表現,隨后從政府、社會、學校和學生本人四方面,提出培育大學畢業生積極社會態度的建議。
關鍵詞: 地方高校 ? ?畢業生 ? ?社會態度
一、引言
當前,由于社會變遷速度加快及新事物層出不窮,人們的社會態度隨之快速發生變化。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建設的關鍵時期,民眾的社會態度對于社會發展的意義重大,特別是作為社會發展中堅力量之一的高校畢業生群體,擁有積極且穩定的社會態度不僅有助于畢業生準確把握社會主流的正確價值觀,而且有助于執政者及時了解當前民眾社會價值取向,為社會快速發展把穩航舵,進而有效推動國家持續穩定與繁榮。
研究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的方式,以隨機抽樣的方式追蹤調查阿壩師范學院2016年—2018年以來近三年860余名應屆畢業生生活工作情況,在以往對于社會態度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總結出高校畢業生社會態度現狀、特點及表現,目的是給培養高校畢業生積極社會態度的工作奠定基礎。
二、社會態度
為了客觀全面地了解高校畢業生的社會態度,必須了解高校畢業生的社會態度的含義和特點,這是改善高校畢業生社會態度的基礎。
(一)社會態度的含義
態度,是個體在道德觀和價值觀的基礎上,對人或事物的穩定心理傾向或評價,態度包括認知、情感和行為傾向三部分。人們之所以持有某種態度是因為這種態度具有滿足人們特定的需要的功能。社會心理學認為,社會態度是個體一種心理上的準備狀態,個體的社會態度是個體對共同生活的關系集合及環境的認知和行為傾向。因此,我們認為社會態度就是指個體在某種環境下對外界事物所持有的一貫的、穩定的心理傾向及行為傾向。
(二)社會態度的特點
我們在對個體態度進行研究的時候發現,在一般情況下,個體的態度具有以下顯著的特點:
1.社會性。社會態度不是個體的生物本能,它是個體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受環境等因素影響,后天形成的一種對他人或社會的認知、評價或傾向。因此,社會態度具有社會性的特點。
2.方向性。因為態度是主體對客體的一種關系的反映,所以個體的態度不是憑空抽象出來的,個體的態度必須具有與之對應的態度對象,態度的對象只能是一種狀態或觀念,總是針對某一事或人,表現出贊成或反對的方向特點。
3.統一性。態度主要是由認知、情感和行為傾向三種心理成分組成,一般個體的社會態度是這三種心理成分協調一致的整體表現。因此,個體的社會態度具有統一性的特點。
4.相對穩定性。從事實和歷史經驗中得知,只要環境相對穩定,那么個體的社會態度一般不會輕易變化。實踐證明積極且穩定的社會態度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需要。但必須注意的是態度的穩定性受內外環境的影響,因此態度的穩定是相對而言的。
5.內隱性。態度主要由認知、情感和行為傾向三種心理成分組成,雖然態度包含行為的傾向,但態度并不簡單等同于行為,特別是在某些特定情況下,他人很難從表情、意向和行為傾向中的某一方面準確推測出個體的態度,因此社會態度有內隱性特點。
三、地方高校畢業生社會態度的現狀
根據研究需要,本研究把研究對象即高校畢業生界定為高校畢業時間不超過一年的大學畢業生。在研究基礎上,研究者發現高校畢業生的社會態度包含內容相當復雜,我們選取與高校畢業生日常生活和工作聯系更緊密的幾部分予以調查和研究,高校畢業生社會態度常見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政治態度
高校畢業生的政治態度,是社會成員對特定政治權力、政治權利和政治制度的肯定或否定心理傾向。當前高校畢業生,擁護并肯定我國的基本路線和政治綱領,為改革開放取得的成果深感自豪,對國際舞臺上擁有更多的話語權而驕傲,政治參與與民主意識逐漸增強。同時,高校畢業生有較強的公平意識,對不正之風和腐敗現象深感不滿,一些人參與政治活動的積極性不高。
(二)道德態度
高校畢業生的道德態度是指高校畢業生在生活與工作過程中,涉及價值觀與道德要求時表現出來的對自己或他人認知與行為傾向。一方面當代高校畢業生認同社會主流的價值觀,在道德觀念與道德實踐等方面堅守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另一方面他們接受新觀念和新事物的能力較強,不因循守舊,具有積極的批判與懷疑精神,一些人缺乏足夠的理性認識和對事物的深刻分析。
(三)生活態度
生活態度是指人們在日常生活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穩定的心理傾向。一方面,剛剛畢業的高校生對未來生活充滿憧憬,積極設想并規劃未來,生活態度積極陽光。另一方面,因為高校畢業生的生活閱歷不足,在面臨困境時一些人容易自我否定,尤其是在面對感情問題與復雜人際關系等問題的時候,很容易產生不適應的感受。
(四)工作態度
高校畢業生的工作態度是指高校畢業生在工作過程中所持有的穩定心理傾向。個體都是社會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每一個個體需要在社會中履行相應的社會職責,個體的工作態度將直接決定其生活境遇及在社會中的地位。一方面高校畢業生剛剛進入職場,對工作飽含激情,工作態度積極向上。另一方面隨著社會用人單位對人才需求的變化,一些高校畢業生在入職初期很難快速適應用人單位的要求,在工作中遇到挫折后,容易出現負面工作情緒。與此同時,部分高校畢業生缺乏團隊意識,我行我素,直接導致對高校畢業生的負面評價。
四、培養高校畢業生積極社會態度的建議
為了培養更多的社會主義建設的高素質人才,提出相應的建議和措施。
第一,政府方面。各級政府的相關職能部門必須積極發揮職能,充分合理地安排并利用公共資源,通過切實有效的手段,不斷改善地方高校畢業生生活境遇。尤其是各級政府主管的就業服務和社會保障部門,應通過多種手段和措施確保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積極為高校畢業生營造良好的生活工作氛圍,為其擁有良好的社會態度奠定物質基礎。
第二,社會方面。社會是個體成長的重要環境,個體的成長離不開良好的社會環境的支持。例如社會輿論對于高校畢業生價值觀與社會態度的形成的影響作用十分明顯,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與社會輿論在一定程度上引導大家的認知。地方高校畢業生在就業初期一般處于弱勢,引導地方高校畢業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使其擁有理性的社會態度,不僅是普通民眾的共同吁求,更是國家與民族發展的戰略需要。因此,幫助高校畢業生擁有積極的社會態度,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共同引導高校畢業生對社會持有客觀、積極且穩定的態度。
第三,學校教育方面。教育主管部門和承擔教育服務的各級各類機構要結合當前人才需求標準,根據現有教育資源和人才培養方案開展專項教育。一是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引導大學生形成理性認識和正確的思維方式;二是聯合校內外力量合力營造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為幫助大學生樹立理性的社會態度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三是加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過有效的教學手段和形式引導大學生構筑積極的心理防御體系,提升大學生應對緊迫事件的策略水平,通過科學引導與有效的教育調節地方高校畢業生形成正確的社會態度;四是根據社會發展和個人發展需要,及時優化和改革課程設置,提高高校畢業生對社會的認知水平和實踐能力。
第四,大學生自身方面。高校畢業生必須認識到在遭遇不理想的生活境遇時或面臨社會焦點問題時,更應該樹立理性與積極的社會態度。唯有通過理性的思考和實際有效的行動,才能有效解決面臨的問題。例如高校畢業生在就業時要及時端正就業擇業觀念,樹立自強自立的意識,正確認識和評估自身需要與現實的差距,不斷更新知識結構,積極參加社會實踐,虛心接受社會的再教育,努力提升綜合素質,從而改變不利的生活境遇,形成良好的社會態度。
五、結語
高校畢業生不僅是社會群體組成的重要部分,還是推動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他們的社會態度關系著社會的發展與民族的未來,黨和各級政府及社會各界歷來關注高校畢業生的社會態度變化,如何引導高校畢業生樹立正確的社會態度是整個社會的工作,尤其是和高校畢業生聯系最緊密的部門更應高度重視。因此,深入調查并研究地方高校畢業生社會態度問題,探討培養地方高校畢業生積極社會態度的方法,對推動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雖然高校畢業生接受過系統的教育,擁有推動社會發展的理想,但他們剛剛步入社會,在遭遇各種壓力時一些人會產生消極態度。必須及時予以正確引導。因此,社會各界應齊心協力,營造積極的社會輿論。政府應積極為高校畢業生創造更公平的生活與工作環境。各級各類教育機構要不斷更新人才培養觀念,積極提升人才培育標準,通過科學有效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模式切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只要大家齊心協力,就能有效促使高校畢業生樹立積極向上的社會態度,使其更好地為社會服務,更全面地推動社會發展和進步。
參考文獻:
[1]葉俊彥.社會態度及其測量[J].經濟管理:文摘版,2016(2).
[2]胡忠海,韓向明.大學生社會態度十年對比調查研究[C].山西省行為科學學會學術會議論文選集,2003.
[3]陳抗.大學生社會態度實證研究[J].綏化學院學報,2014(6).
[4]孟蕾.境遇與態度:社會轉型進程中的當代青年[J].青年研究,2012(9).
[5]王沛沛.境遇與態度:社會轉型進程中的當代青年[J].青年研究,2016(5).
該文是阿壩師范學院規劃課題“地方高校大學畢業生的生活境遇與社會態度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批號:ASB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