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星
摘 ? ?要: 學生進入大學后的適應性問題是近年來較為普遍的問題。如何有針對性地為學生提供幫助,是輔導員需要面對和思考的問題。本文通過對一起典型學生適應性問題進行分析,提出利用高校第二課堂發揮實踐育人功能的建議,總結出輔導員處理類似問題的經驗和啟示,為后續相關工作提供可借鑒策略。
關鍵詞: 第二課堂 ? ?實踐育人 ? ?輔導員工作
一、案例簡介
小趙同學,女,來自西部省份,在高中階段學習認真刻苦,以優異成績考入我校,學習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入學之后,小趙發現在大學中不僅有專業知識的學習,還有大量課外活動可以參加。但對小趙而言,這些課外活動極為陌生。更讓小趙困惑的是:在高中階段,學習成績似乎是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但在大學階段,對學生的評價指標更復雜,綜合素質成為其中一項重要的指標。
小趙向輔導員坦言,她最在意的是高中到大學的落差:自己從前是高中班級的佼佼者,進入大學后,發現有很多比自己優秀的同學。面對大學形形色色的課外活動,她不知道參加哪些,也不知道自己適合參加哪些活動。一年下來,除了零零星星地參加了一些班級和學院規定的活動,沒有主動選擇參加任何課外活動。看到其他同學在各項活動中有精彩的表現和成長,小趙十分焦慮,產生了自卑感。
二、案例背景與分析
現代大學承擔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播的任務,人才培養作為大學首要責任一直以來備受矚目,也受到了多方面挑戰。一方面,高校外部,快速發展的經濟形勢和社會矛盾的變化和發展,都對高校人才培養提出要求。另一方面,高校內部,自我國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教育階段,高校需要不斷根據現實需求對辦學思路和辦學定位進行新的審視,人才培養則是重中之重。
在具體實施階段,高校人才培養途徑分為兩類:一類是被稱為第一課堂的課堂教學;一類是除了第一課堂之外的一切教育和活動,統稱為第二課堂。我國著名學者朱九思最早對第二課堂進行界定,即在教學計劃之外,引導和組織學生開展的各種有意義的健康的課外活動[1]。高校第二課堂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組成內容,是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臺。
本案例主要呈現了個案學生從高中進入大學后的適應性問題,學生個體對自我全面發展有著困惑和強烈訴求。置于宏觀時代背景之下,這是高校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的具體案例呈現,是高校思政工作者在實踐領域急需解決的問題。在本案例中輔導員作為高校思政工作隊伍中的成員,要從個案出發對問題進行深入剖析,以高校第二課堂為抓手探尋問題解決策略,形成具有普適意義的經驗,以解決更多類似的學生問題。
三、解決思路
本案例中,輔導員要充分利用工作主陣地,即高校第二課堂,一方面積極發揮第二課堂“實踐育人”的功能,增強學生自信心和主動性。另一方面對個案學生進行針對性的分析和談話,幫助學生確定個人發展定位和目標。具體解決思路如下:
(一)對個案情況進行深入了解,明確小趙在個人發展上存在的困惑和需要獲得的幫助。
(二)對個案所在班級學生的整體情況進行了解,從學業規劃、興趣發展、個人訴求等多個維度進行調查并分析,明確學生的總體狀況和存在的問題,并對高校第二課堂活動現狀進行分析,制訂具有可行性的活動方案,為小趙和其他學生提供更多具有導向性的課外活動。
(三)以第二課堂為育人平臺,實施活動方案,讓學生在活動中提高各項能力和技能,提高自主發展的能動性和積極性,對未來發展有明確的規劃。
四、實施路徑
(一)廣泛調研,了解個案和群體情況。
在得知小趙的困惑后,輔導員主動和小趙約談,認真傾聽小趙同學的講述,對小趙在高中階段的學習情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對小趙提出的大學階段的適應性問題和評價機制問題,輔導員進行詳細解釋。結合思政專業畢業生情況,為小趙分析本專業同學在大學階段應如何選擇活動、如何學習專業知識、如何規劃個人發展等。聽完輔導員的介紹,小趙對大學生活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對個人發展有了新的期待。
以小趙為代表的學生群體中,很大一部分學生在個人發展規劃上存在困惑。因此,輔導員分年級召開學生座談會。輔導員對學生入學至今參加課外活動的情況、對不同活動的喜愛程度進行了解。座談會后,輔導員對獲得的資料進行系統分析,梳理出受學生歡迎的課外活動的特點、組織形式、內容設計、實施方式等相關因素,作為后續設計制定活動方案的依據。
(二)制訂方案,讓學生樂于參與活動。
在制訂活動方案之前,輔導員對以小趙為代表的學生群體再次進行分析。這是一批在高中階段刻苦學習的學生,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進入大學后,他們對個人未來發展具有高期待,相當一部分學生所在地區教育資源相對緊缺,沒有機會在高中階段參與更多的教育實踐等活動。該案例中小趙所學專業為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如何結合專業特點為學生制訂課外活動方案,是輔導員需要重點考慮的事情。通過多方調研,輔導員設計出模塊式活動單元,分為主題教育類、社會實踐類、志愿服務類、科技創新類等四個活動單元,每個活動單元分為多種活動內容。如在主題教育單元中,包括誦讀經典、理論宣講、主題班會等。內容設計上符合以小趙為代表的學生需求,也契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任務和目標。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輔導員對小趙重點關注,及時了解小趙參與活動的體會和感受,也對其他學生參與反饋進行詳細記錄,并及時對活動方案進行調整。經過三個學期的方案實施,活動已從輔導員主導開展,到師生共同設計實施,再到學生自主設計,培養了學生的主動性,促進了學生自我教育。
(三)長期跟蹤,幫助學生在活動學會思考。
第二課堂活動已經有序開展,小趙在一次與輔導員的聊天中說道:“學院提供了很多課外活動,最開始選擇的時候,我有些不知所措,什么都想參加,又擔心自己參加之后什么都不會。好在有老師和同學們的幫助,他們會建議我有所選擇,抓住機會提高自己的能力。一年多的時間,我發現自己的表達能力更好了,同學們說我更加開朗了。經過和您(輔導員)的反復溝通,我現在也清楚知道了自己應該做些什么。”對小趙的持續關注和定期談心,讓小趙愿意和輔導員分享心事和感受。最初,小趙參加了很多單元的課外活動,經過一段時間篩選,她最終留在了宣講團。一年多時間,她參加了30多場理論宣講,從校內講到校外,從中小學講到社區。既要花大量時間準備講稿和課件,又要與中小學、企業、社區負責人聯系,確定宣講時間、場地等細節。在這一過程中,她學會了攝影、拍照、宣傳片制作等技能,還擔任“小先生”手把手地指導新加入的同學們。與此同時,眼界的開闊、知識體系的豐富,讓小趙真正找到了自己熱愛的事情,她對輔導員說,自己未來想回家鄉當一名人民教師,教給孩子們知識,帶著孩子們參加更多的活動。
五、經驗與啟示
(一)高校輔導員要不斷提高政治素養。
近年來,黨和國家對高校發展日趨重視,先后召開全國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全國教育大會等重要會議。高校需要“立德樹人”的人才培養目標,需要堅持“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以進一步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這是新時代賦予高校的任務。輔導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中的一員,需要有較高的政治素養,對自身工作價值有正確的判斷,也要明晰思想政治教育在實現“立德樹人”任務中的價值,自覺學習理論知識,對工作進行深入分析。新時代高校輔導員不僅是基層的實踐工作者,更是擁有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雙重身份的人員。輔導員需要學習教育學、教育心理學、社會學、傳播學等知識,才能更懂教育規律、更懂學生、更了解時代特色和社會發展進程。在工作中遇到具體問題的時候,輔導員可以做到透過現象看到問題本質,以點帶面,在解決個別學生困難的同時,做到輻射大部分群體,提高策略的普適性和推廣意義。
(二)高校輔導員要成為學生最可靠的傾聽者和朋友。
輔導員的工作對象和服務群體是廣大青年學生,學生群體已經從“95后”擴大到“00后”。在社會文化日益多元和不同家庭背景中成長起來的青年學生,喜歡的事物更具有個性化特征。以往思想政治教育中理論講授和言語說教,已經不再受用于當代青年學生。輔導員要學會轉變身份,平等對待學生,認真傾聽學生的訴求,與學生建立相互信任的關系。輔導員要定期通過面對面聊天、網絡聊天、座談會等形式,搜集真實可靠的信息,不能浮在表面做工作。
(三)積極利用高校第二課堂平臺開展活動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長期以來依靠兩個課堂開展育人活動。國內外研究者對高校第二課堂或課外活動進行研究,現有研究成果表明,第二課堂活動對于提高學生對多元文化的適應力、溝通能力、認知和道德發展有明顯幫助;有研究者提出,通過參與第二課堂活動,學生們更具獨立性、更加開朗、有良好的適應性、學會與不同類型人的相處、相互理解和感知。一項關于第二課堂和學生就業能力的調查顯示,通過參與第二課堂活動,學生的就業能力和技巧得到明顯提升,調查中的學生表示,參與課外活動幫助他們更容易獲得第一份工作,并盡快適應工作模式。因此,高校要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和已有的校園文化,制訂符合學生發展規律的課外活動,讓高校第二課堂成為輔導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陣地。
參考文獻:
[1]朱九思,蔡克勇,姚啟和.高等學校管理[M].武漢:華中工學院出版社,1983.
課題名稱: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思想政治工作專題項目)“當代社會思潮對大學生思想的影響及應對研究”〔2018SJSZ104〕中期成果;南京曉莊學院2018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課題“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踐養成研究”〔2018SZKT23〕結項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