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倩
摘 ? ?要: 基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際,以“00后”大學生群體為研究對象,分析“00后”大學生在入學過程中面臨的生活方式、學習環境、人際交往及心理落差等方面的適應性問題,從教育學和心理學角度探索提高大學生心理適應能力的必要性和有效措施,幫助大學生增強對大學生活和社會環境的認識,提高大學生的抗挫折能力和環境適應性,培養團隊精神和協作能力,最終為大學新生盡快適應大學環境、規劃大學生活、提高社會生存能力打下堅實基礎。
關鍵詞: “00后” ? ?入學適應性 ? ?心理適應性
高等學校肩負為國家發展輸送人才的重要使命,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00后”大學生逐漸成為中國高校的主力軍,他們是祖國的未來、是民族的希望,強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學生整體素質,使其成為符合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要求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擺在高校和思政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主要課題[1]。入學適應性是擺在每一位準大學新生面前的新挑戰,探索適合大學新生的心理適應性措施,可有效幫助他們盡快融入大學生活、制訂大學規劃,為將來走向社會打下基礎。
一、“00后”大學生的狀況
“00后”大學生出生于改革開放后期,獨生子女居多,家庭物質基礎相對豐富,從小到大接受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灌輸了較多的競爭意識。信息時代,形形色色的信息充斥著他們的生活,影響了價值觀和個性的形成,了解這一群體的特點是提升他們入學適應性的關鍵[2]。
(一)競爭意識強但耐挫力不夠
“00后”大學生處在優質教育資源有限的成長環境中,加之父母望子成龍的渴望,潛意識中培養了他們強烈的競爭意識。在高中階段他們只有學習的壓力,當學習成績不理想、人際關系不和諧時,往往缺乏獨立思考應對的勇氣和能力。
(二)自我意識強但團隊性較差
作為獨生子女,“00后”大學生們物質生活較為豐富,有著良好的成長環境,自我評價和自我表達能力較強,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一些大學生過于自信,在進入大學融入集體生活后,往往從自我角度思考問題,不顧及別人感受,易于形成以自我為中心、自尊心強、集體意識和團隊意識較差的性格缺陷。
(三)社交意識強但處事能力缺
隨著信息時代的發展,網絡已經完全融入人們的生活,QQ、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工具的廣泛使用,使準大學生們足不出戶就可以廣交朋友。在虛擬世界中,一些“00后”大學生暢所欲言,結交形形色色的朋友,對網絡的依賴使他們慢慢脫離真實的世界,對身邊的人和事往往敬而遠之,產生排斥心理,遇到問題不知道如何面對,選擇逃避。
(四)獨立意識強但動手能力弱
“00后”成長在一個信息多元化的時代,接受來自各個渠道的信息,智商和情商往往較高,有獨立的個性,有較強的獨立意識。進入大學以前,生活中在父母無微不至的呵護下,很少有獨自鍛煉的機會,實踐動手能力較弱,對父母的依賴度較高,環境雖變但心態未變,出現一些“高分低能”的大學生。
二、“00后”大學生入學適應性表現
環境的改變決定了“00后”大學生從高中畢業走向大學校園后,勢必面臨來自生活、學習和人際交往等方面的不適[3],發現新生在入學適應性上的不適表現是幫助他們盡快融入大學生活的關鍵。
(一)生活方式差異的不適
大學招生面向全國,地域和文化的差異造成來自不同地方的“00后”準大學生們在生活習性和飲食習慣上的不適應。首次離開父母異地求學的他們很難在短時間內適應生活方式的差異,加之周圍同學來自五湖四海,在個性特征等方面的不同讓他們很難快速融入集體,部分準大學生們找不到歸屬感,產生抵觸和厭煩心理,影響正常學習和生活。
(二)學習環境不同的不適
高中是被動式學習方式,進入大學后則是自由開放的教學模式,有些“00后”準大學生自學能力差,自控能力弱,短時間內找不到適合的學習方法和途徑,缺乏學習動力和意志,學習目標不明確。大學教師的講課節奏較快,思維發散,教學方法與高中有很大不同,部分準大學生難以適應新的課堂進度,影響學習熱情和學習成績,部分甚至出現困惑和苦惱的情況。
(三)人際交往方式的不適
“00后”大學生基本是獨生子女,進入大學前,受到來自家庭的全面呵護,在人際交往中往往更多地考慮自己的感受而忽略別人的感受。在新環境下,與人相處時容易產生排斥感,在與同學交往時易出現溝通障礙,影響舍友和班級同學關系,帶來焦慮感。加之新環境的不適,造成準大學生回避現實,沉迷網絡世界尋求慰藉。
(四)心理落差較大的不適
入學前,準大學生對大學生活滿懷憧憬,往往心理預期過高[4,5],進入大學后,發現并非人人以自己為中心,理想與現實落差較大。加之所學專業與期望存在差距,造成大學生們入學即有心理落差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們學習沒有動力,不利于以后發展和成長。
三、提高大學生心理適應性的必要性及手段
“00后”大學生在入學適應性上存在的不適表現,勢必給他們進入大學后的學習生活帶來不利影響,需要從心理適應性角度出發,探索解決準大學生們入學不適性現象的途徑。
目前國內對于大學生心理適應性的研究多停留在理論層面,實際應用研究深度不夠。大學生的心理適應性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其對大學生活和社會環境的認識,能有效提高大學生的抗挫折能力和環境適應性,幫助大學生盡快適應大學生活,消除入學不適性,為未來幾年的大學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6,7]。思政工作者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提高大學新生的心理適應性,幫助大學生提早適應大學環境,規劃大學生活,提高社會生存能力。
(一)入學角色轉變與自我認同的實現
大學新學期對大學新生而言屬于特殊時期,“00后”大學生更是面對從高中階段的單純學生角色向大學階段的多種角色轉變,進入大學,首先意味著由未成年人變為成年人,生活逐漸走向獨立。這就要求大學新生以成年人的姿態應對大學的學習和生活。其次是社會地位的變化,社會將其視為成年人看待,大學生的優越感與社會的現實落差會給大學生帶來不適感。最后是情感世界、人生觀及價值觀的改變,大學面對的除去親情和友情還有愛情、師生情和同學情等,不能正確處理和辨識將造成一些大學生形成不良意識??梢姶髮W新生尤其應該通過觀念的培養和技能訓練提高角色識別和應對能力,通過角色互換,準確辨別自身在不同階段的角色境況,引導學生自審、正確評價人與人、個人與集體的關系,樹立正確的人生理想和信念、重建學習目標、消除自卑心理、勇于面對并克服學習和生活上的困難。在方式上更多地鼓勵大學新生參與諸如社團活動、演講比賽、創業設想等校園活動,展現自身特長,幫助新生找回自信心和學習動力,在角色轉變中實現自我認同。
(二)獨立生活能力培養與個人時間管理
“00后”大學生成長在父母的呵護下,進入大學以前處于“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成長環境,少有自我鍛煉的機會,因此獨立自理能力比較欠缺。給他們進入大學后的獨立生活造成了困難,進入大學后,應該通過生活講座和訓練等形式著重培養新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比如個人賬務管理、飲食起居等生活事務訓練、個人時間規劃等,通過舉辦形式多樣的團體活動,增進同學之間生活上的互幫互助,借助軍訓讓新生學會處理宿舍內務和衛生,在老師的幫助下合理規劃好學習、生活和工作之間的關系,有效利用時間,提高在校期間的學習效率。
(三)人際交往能力與社會適應性能力培養
網絡的飛速發展,帶給人們的不僅有便利還有“形同陌路”的人際關系,人的心理適應性更多的是人際關系的適應性,人際關系不和諧必將影響準大學生們的學習和生活。新生的心理適應性訓練能夠盡快提高其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能力。進入大學后,我們可以利用周末舉辦多種多樣的素質拓展訓練、義務勞動、趣味游戲、組織活動,讓每一位新生都能在活動中得到與新同學和其他陌生人溝通交流的機會,使新生成為活動的主角,學會換位思考、學會與人交往、學會適應社會、學會分享和付出。對內向的新生,更應該鼓勵他們突破自我,打開心扉,破除交際障礙,接納和分享內心世界,采取綜合措施,從心理上真正提高新生的入學適應性和社會適應能力。
(四)心理健康知識培養與職業生涯規劃
大學四年是人一生最寶貴的青春年華,也是人格定性、能力提升、心智發展的最佳時期,對“00后”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知識培養,是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目前廣泛采用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心理健康咨詢、輔導員老師談話、心理素質拓展等都是培養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徑。健康的心理有助于新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客觀看待社會現象,保持心態平和。培養健康的心理,大學生們才能在自我剖析、客觀分析就業形勢的前提下,提早規劃職業生涯,進行職業定位、選擇職業方向,為實現設定的職業目標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將來面對就業和擇業時才能從容不迫。
(五)理想信念的樹立與人生目標的構建
正確的理想信念是每個人生存和發展的根本,有理想信念的人生才是充實和飽滿的。理想信念是人生目標的源泉,可為現實生活提供有力的支撐。新生入學后,高校應該通過講座、交流、互動會等形式積極開展心理適應性訓練,使每位新生都能樹立明確的信念和人生目標,由此才能制定個人學習、生活和工作的目標,提高新生的學習動力,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為將來走向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結語
一些“00后”大學新生,入學后產生的不適應現象,來自各個方面。雖然個體在適應新環境上存在差異,但是這種差異可以通過實踐活動消除,這就要求高校肩負起責任,加強引導和教育,通過多種途徑和渠道幫助大學生們盡快適應高校生活,引導大學生增強對大學生活和環境的適應性,提高心理適應性,培養大學新生的抗挫折能力和環境適應性,培養他們的團隊精神和獨立自主生活能力,加強人際交流,做好角色轉變,提早規劃大學生活,為將來走上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趙爭.“95后”大學生入學適應教育問題探討[J].宿州學院學報,2014,29(5):100-102.
[2]任宗儀.“00后”大學生入學適應性教育現狀研究——以貴州師范學院為例[J].品牌研究,2011(2):192-193.
[3]王宇晨.“90后”大學生入學教育創新模式探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1(9):61-62.
[4]馬東剛.“90后”大學生入學教育效果與適應性淺析[J].甘肅科技,2010(14).
[5]田波瓊.論當代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創新途徑[J].和田師范??茖W校學報,2010(03).
[6]莫玉華.“90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消費導刊,2008(04).
[7]馬俊.大學新生心理適應性訓練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2011.
2018年揚州大學本科專業品牌化建設與提升工程一期項目(編號:ZYPP2018B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