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慧
摘 要:近年來,群文閱讀日漸興起。其中,“1+X”課程教學,彌補了單一文本的局限性,豐富了學生的閱讀內容,豐厚了學生的閱讀獲得,讓閱讀進入了快車道。 它正以一種新型的教學形式,引發了小學語文教育工作者關注、探索、交流、實踐。作者將從其內涵及課程意義著手,結合具體的教學實踐案例,重點探討其中的實施方法,以期為群文閱讀教學提供一定參考。
關鍵詞:“1+X”課程;群文閱讀;小學語文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9-10-21 文章編號:1674-120X(2019)34-0036-02
一、“1+X”課程界定
“1+X”課程是一種基于課內教學展開的新型語文閱讀教學模式。“1”可以指教材內的一篇課文,也可以是教材內的某個語用點,“X”是指與這個議題相匹配的多篇文章。由此,“1+X”就形成了一組結構化的文章。簡而言之,“1+X”課程是基于教材內一篇課文和一個語用點的基礎上,加上與課文議題相匹配的一組文章(X)的教學。可以說,“1+X”課程是群文閱讀教學的重要分支,它運用了群文閱讀的思維方式,將課內單篇與課外群文鏈接起來,使群文閱讀實踐日常化。
二、“1+X”課程價值
在某種程度上來說,“1+X”課程是對傳統語文閱讀教學的沖擊,它有著單篇閱讀不可比擬的獨特意義,也有著不同于其他類別群文閱讀教學的特殊價值。
(一)強化閱讀主體,提升閱讀素養
在現實中,很多學生的閱讀量難以達標。“1+X”把大量相關聯的文本推到學生面前,學生要在復雜、多元的信息中提取所需,并整合成富有價值的理解結構,實現知識的融通與互用,這就需要學生集中注意力,在短時間內有目的性地讀完這些文本。長此以往,必然會增加學生的閱讀量,擴大學生的閱讀面,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培養學生閱讀策略,進而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此外,在“1+X”的課程模式下,學生圍繞議題展開自主閱讀、集體建構,促使教師走出精講多練的慣性窠臼,把閱讀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學生置身于真實的閱讀情景和具體的閱讀任務之中,成為課堂真正的小主人。
(二)內外有效鏈接,利于教師操作
在群文閱讀教學中,議題的確立和文本的選擇,是極為考驗教師的。相較于全然來自課外的群文閱讀教學,“1+X”課程是在尊重教材的前提下,不改變教材內容和要求,靈活地選取教材中的“1”,進行有效拓展與鏈接閱讀,將課外文本順利地引進課堂,將課外閱讀自然地引入日常的語文教學當中。這些議題都出自教材,部分文本又源于教材,教師較為熟悉,容易把握,操作性更強。教師可以在有限的課時內,既完成課內教學任務,又機動地開展群文閱讀教學,進而實現語文閱讀教學的“求寬”“求深”“求廣”。可以說,“1+X”課程既解決了教師開展群文閱讀教學的后顧之憂,又實現了課內教學和課外閱讀的雙重改革。
三、“1+X”課程實踐
“1+X”課程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一個趨勢,它將重視掌握知識、學習技能的單篇課文教學模式,轉變為關注閱讀能力培養、閱讀方法習得的模式。“1+X”課程教學是否有實效,取決于教師的組文策略和課堂實施方法。
(一)“1”與“X”的有效組合
1.關注體裁,凸顯文體特點
每一種文體都有其鮮明的特征,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滲透體裁特點。如果把相同體裁不同內容的文本放在一起讓學生進行學習,就能起到“舉一反三”的效果。例如,在執教部編版五年級上冊《假如沒有灰塵》一課時,可帶入文本《假如沒有雷電》《假如沒有臺風》,展開說明文系列“1+X”閱讀,感受說明文的說明方法和語言特色。此外,教師還可以將同一內容不同體裁的文本進行組合。如在教學部編版五年級下冊《景陽岡》這篇小說時,引入山東快書《武松打虎》、評書《武松打虎》和京劇劇本《武松打虎》,引導學生運用對比閱讀的方法,品讀四種體裁描寫武松打虎細節上的不同,從而感知四種體裁的《武松打虎》不同的語言風格。
2.關注寫法,感受表達竅門
在傳統的單篇課文教學中,學生對于文章的表達特點、寫作方法是難以發現和掌握的。教師可以抓住教材中的這些點,如“小小說的結尾”“一波三折的情節安排”“側面描寫的妙處”“首尾呼應的寫法”“詩歌的意象”等,根據寫法的不同,確定相應的議題,并選擇適當的文本展開群文教學。
3.關注作家,拓展閱讀視野
在小學語文教材里,入選了許多名家名作,每個作家都有其獨特的寫作風格。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閱讀同一作家不同題材的一組作品,或者不同作家同一題材的一組作品,發現作家在語言風格、表達方式、情感傾向上的突出特點。
4.關注人物,感受鮮明個性
優秀的文學作品往往能抓住人物的鮮明特點,刻畫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教師可以抓住不同人物的共同特點展開教學,如在執教部編版五年級下冊《臨死前的嚴監生》兩莖燈草時,將《歐也妮·葛朗臺》中描寫葛朗臺的片段、《死魂靈》中描寫的潑留希金的片段鏈接進課內,引領學生感受不同人物形象的共同特點——吝嗇。
5.關注主題,鍛煉思維能力
部編版教材的課文是按主題編寫的。因此,教師可以從內容角度著手,將內容相近或內容關聯的文本作為補充的課外閱讀篇目,并圍繞一個“議題”進行有目的的主題閱讀。如在部編版五年級下冊課文《景陽岡》的教學中,教師可以依據“不同性格,不同打虎”選取課外讀物《李逵打虎》《李廣射虎》。
6.關注策略,掌握閱讀方法
關注閱讀策略,是“1+X”課程的重要價值取向。教師同樣可以以閱讀策略作為關注點,來確定“1”,并選擇“X”。如蔣軍晶老師就抓住“比較”這一閱讀策略,選取教材課文《橋》,從小說環境、人物、結局三個方面,依次引入老舍《駱駝祥子》中描寫雨的片段,《“諾曼底”號遇難記》以及《雪夜》《在柏林》《窗》三類課外讀物,進行比較閱讀,讓學生掌握并運用比較這一閱讀方法。
當然,除筆者所述,“1”與“X”的組建方式還有無限可能,等著人們去發現、實踐。
(二)探尋“+”的實施策略
“1”的確定和“X”的選取是實施“1+X”課程的先決前提。那么,如何將“1”和“X”完美整合,就要巧用課堂的實踐策略——“+”的方式了。
1.比較式教學策略
“比較”不光是學生最常用、最實用的閱讀方法,也是“1+X”課程中非常重要的教學方法。“1+X”是多篇文本圍繞議題形成的結構化閱讀。在這種群文閱讀教學中,最常見的課堂教學策略是引領學生將多個文本進行多層次比較,比較相同點、比較不同點;橫向比較、縱向比較;比較內容、比較表達形式……教師通過比較式策略閱讀,使學生突破原有的閱讀局限,將薄文讀厚。前文所述蔣軍晶老師執教的群文閱讀課《橋》,就三次運用比較教學法,完美呈現了“比較”這一教學策略。
2.解文式教學策略
教材中有些文章不好理解,這時,學生就需要閱讀其他文章加以助力理解。在此類“1+X”課程教學中,“X”是對“1”中某些信息加以解釋說明,以文解文。以執教部編版六年級上冊《七律·長征》一課為例,學習“金沙水拍云崖暖”時可引入《巧渡金沙江》,學習“大渡橋橫鐵索寒”時可引入《飛奪瀘定橋》,學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時可引入《翻越大雪山》,通過引入課外這幾個故事文本,解釋說明了詩句的意思,加深了學生的理解和感悟。
3.讀寫結合式閱讀策略
在“1+X”課程中,教師經常通過群文閱讀激活學生的某種思想或者感想,以此為基礎展開有效的寫作。比如,讀了有關不同父愛的一組文章,想到了自己與父親的點滴,由此展開寫作;或者通過群文閱讀學習到某種篇章結構的方式,應用到寫作中,如“圍繞中心句來寫景物”;亦或通過“1+X”課程學習某種表現手法,而后應用到寫作中,如《月光曲》《看戲》《莫扎特的造訪》這組文本,描寫音樂、藝術時運用了通感的手法,教師就可以讓學生用同種手法寫自己對于音樂的感受。
當然,在“1+X”課程中,同一堂群文閱讀課上教學策略并不是單一的,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要靈活混搭運用。如在以《七律·長征》為主文本“1”,《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和《翻越大雪山》為“X”展開的“1+X”教學中,不僅可以運用解文式教學策略,還可以運用比較式教學策略。主文本“1”和“X”進行對比,發現關鍵線索。同時,“X”中文與文之間也可以進行對比,《巧奪金沙江》是一場“巧戰”,《飛奪瀘定橋》是一場“硬仗”,《翻越大雪山》是人和自然的博弈。同樣都是戰斗,但是戰斗的對象不一樣,解決問題的方式不一樣。
“1+X”課程,不僅為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創新和改革提供了新途徑,還將閱讀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從而讓學生盡情品味閱讀,享受閱讀。筆者相信:在“1”與“X”有效組合的前提下,適當教學策略的保駕護航下,“1”與“X”將進行一次次化學反應,最終使得“1+X”能夠大于“1”和“X”。
參考文獻:
[1]曹鴻飛.“1+X”群文閱讀教學的實踐探索[J].教學月刊(小學版)語文,2014(11):6-9.
[2]章秀平.“1+X”群文閱讀選材思路談[J].教學月刊(小學版)語文,2014(11):11-13.
[3]繆 霞.例析群文閱讀教學的選擇和整合策略[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7,18(11):30-31.
[4]方東流,王雁玲,黃利梅.基于語文教材群文閱讀的“1+X”教學建模——淺談“1”的定位和“X”的功能[J].教育科學論壇,2018(13):51-57.
[5]羅明嬌.關注選材:“1+X”群文閱讀教學“無米之炊”的解決之道[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8,34(6):171-172,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