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由于化學學科研究的是微觀分子與原子運動等抽象概念,所以我國在初三年級正式開設化學課程,目的是借助學生豐富的直觀認識,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科學探究,使其借助邏輯思維、實驗活動得出正確的化學結論,優化思維認知與綜合素養。因此,在初中化學啟蒙教育階段,教師要重點突出學科的本質特點,優化學生的學習方式與學習習慣,為學生在化學學習領域取得可持續發展做準備。本文將從組織生活化教學改革,優化學生學科思維;完善探究式化學活動,訓練學生學習能力;優化習慣指導活動,培養學生學習習慣三個角度,分析初中化學教師應該如何完善學科啟蒙教育教學效益。
關鍵詞:初中化學;啟蒙教育;優化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37-0032-02
引 言
初三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學段,學生馬上要面臨中考考驗,要在短期內完成新知學習,還要復習整個初中階段所學到的學科知識,所以他們的學習任務相當繁重。其中,化學教育便在此階段正式開始。為了縮短教學周期,常規的初中化學教師習慣以“教師講,學生聽”的方式組織化學教學活動,以期盡快豐富學生的知識容量[1]。然而,對于初中生來說,被動、消極地接受化學知識,并不能幫助他們實現有效學習,反而會增加學生的知識記憶負擔。因此,初中化學教師必須優化啟蒙教育,關注學生的學習行為與學習態度,促使學生在化學學習中實現進步,并為學生的未來發展做好充足的準備。
一、組織生活化教學改革,優化學生學科思維
傳統的初中化學教學以教材內容為中心,課堂是講解教材內容的主陣地。但是,從初中生的認知規律來看,脫離了現實支撐的化學知識教學,并不能很好地提高學生的知識理解能力,進而使其產生復雜的認知障礙。隨著新課改的深入發展,生活化教學理念逐漸深入,越來越多的教師意識到只有將生活與化學教學統一起來,才能促使學生在化學學習中實現長足發展[2]。因此,初中化學教師要積極組織生活化教學改革活動,引導學生遷移直觀經驗,促使學生將感性認識與理性探索結合起來,切實優化學生的化學思維,促使學生在化學學習中進行有效學習。
如在教學“燃燒與滅火”一課時,筆者借助近期網絡上森林火災這一新聞資料,引導學生積極進行化學學習,喚起學生關于滅火、燃燒現象的生活回憶。當學生看到森林失火的視頻時,都流露出不忍心、痛苦、難過的情緒,進入了具體的情境。這時,教師可以提問:“你能想到哪些導致森林失火的因素呢?”這個問題可以很好地引導學生思考燃燒的三要素知識。大多學生看過燃燒現象,可以根據經驗及時有效做出回答。依據學生發言,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整理,之后繼續播放消防員滅火的視頻,鼓勵學生積極分析滅火原理。部分學生認為,只要避免燃燒三要素同時出現,就可以規避火災問題,并分析了滅火的有效辦法與防治火災的有效手段,實現學習進步,產生多維的化學理解。課后,筆者還設計了一個生活實踐任務,即讓學生認真整理關于滅火器工作原理的資料,及時豐富自己的生活常識,學習滅火器的正確使用方法,整理火災求生的有效方式,懂得保護自己,安全生活。
二、完善探究式化學活動,訓練學生學習能力
傳統的初中化學教學主要以教師講為中心,而忽視學生的自主發現與科學探究能力。初中生因此形成惰性思維習慣,開始習慣接受與背誦,很少自主學習化學知識。然而,對于初中生來說,豐富的發現、探究活動可以充分調動他們的閱讀、思考與表達能力,促使學生及時實現學習進步,自主整理、學好化學的客觀規律,學會學,而非單純地接受化學知識。對此,初中化學教師要積極組織化學探究教學活動,充分解放學生,發散學生思維,穩步訓練學生的學習能力,促使學生在化學學習中全面進步,由此改善初中生的化學學習方法,使其形成可持續發展的學習能力。
如在教學“性質活潑的氧氣”一課時,筆者將5個學生分成一組,希望學生積極借助小組合作的方式探究氧氣的化學性質。首先,小組內部初步瀏覽教材內容,積極設計實驗探究計劃,通過小組討論確定實驗探究步驟,教師及時給予專業的指導意見,完善學生設計的實驗方案,保證實驗方案的可行性與科學性。其次,各實驗小組自主操作化學實驗,分析氧氣的性質、特點。這一環節至關重要,它影響著初中生動手操作能力與科學素養的形成和發展。因此,教師要認真審視各小組的實驗探究過程。各小組需合理分工,每人負責不同的實驗操作任務。比如,有的學生負責取用實驗藥品,有的學生負責加熱酒精燈,有的學生則負責記錄實驗步驟與成果等。通過分工合作,各實驗小組可以得出有效的實驗結論,便于學生自主生成化學知識,全面歸納氧氣的性質。之后,各小組客觀呈現實驗結論,共享實驗探究經驗,由此提升各小組的實驗操作能力。以學生合作探究為基礎,教師要進行統一的實驗指導與歸納總結,進一步優化學生的實驗認知,促使學生積累可行的探究學習經驗。
三、優化習慣指導活動,培養學生學習習慣
學習習慣雖然看似微不足道,但卻直接關系著初中生的學習效率與效益水平[3]。許多人認為,習慣養成教育應在啟蒙教育階段進行,初中生雖然不是剛剛接觸學習活動,但他們卻剛剛進入化學學科的大門。因此,初中化學教師要有意識地滲透習慣養成教育,關注學生的行為表現與學習習慣,促使學生在化學學習中實現學習進步,由此改善初中生的自主學習效益,實現有效學習,借助學生的能動學習行為構建有效課堂,優化化學學科人才培養質量。
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時,教師要因材施教、因人而異,關注學生的行為習慣,制訂切實可行的長期習慣養成計劃,以便幫助學生進步。例如,教學“用微粒的觀點看物質”一課時,筆者鼓勵學生課前自主預習并積極引導學生自主整理化學學習資料,開展化學探究與資料分析活動。在這一環節中,教師要提供明確的預習任務與習題檢測,讓學生在預習結束后自主檢測,鼓勵學生對比習題答案,自主反思課前預習是否有效。化學課上,教師要認真引導學生分享自己的預習所得,及時糾正學生的不良學習習慣。而且,課堂教學結束之后,教師還要鼓勵學生積極展開課后復習,整理認知盲區,進行鞏固復習,由此確定課后習題任務。由于有效的復習活動可以將學生從“題海戰術”中解救出來,所以大多數學生愿意花時間復習課堂所學,積極反思自己的學習成效與學習問題。筆者相信,只要長期堅持下去,學生一定可以摸索出預習、復習的好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結 語
總而言之,在初中化學啟蒙教育階段,促使學科教學效益達到最優化狀態,需要教師、學生的積極配合與有機合作。所以,初中化學教師要認真聆聽學生的真實學習需求,促使學生在化學學習中得以進步,以便切實改善初中生的學習效益,全面培養學生的化學素養。
[參考文獻]
蔡靜.為化學教學開一個好頭——初中化學啟蒙教育實踐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8(37):136-137.
丁丹丹.基于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初中化學啟蒙教育的思考[J].化學教與學,2018(01):15-19.
詹發云,殷敏娟,江麗蕓.初中化學生涯啟蒙教育的實踐研究[J].江蘇教育,2018(96):39-41.
作者簡介:卞繼榮(I976.8—),女,江蘇連云港人,本科學歷,主要從事九年級化學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