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對幼兒的發展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如何創設適于幼兒學習和發展的環境,是幼兒園教學管理的一個重要方面。筆者以幼兒園環境改造為例,從情感認同,轉變教師對環境創設工作的消極情緒;協調指導,創設促進幼兒學習與發展的環境;多形式研討,促進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三方面談談自己教學管理中的思考。
關鍵詞:幼兒園;環境創設;教學管理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37-0088-02
引 言
環境創設不僅對幼兒園教職工提出高要求,更是對管理者的一次考驗。本園于2007年12月被評為江蘇省優質幼兒園,2017年6月接到省優質幼兒園復審現場評估的任務,距復審現場評估只有三個月,時間緊,任務重。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對幼兒的發展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我園把環境改造作為迎接復審的首要工作。如何讓一所有70年辦園歷史、校舍建造接近30年的農村幼兒園環境全面改造,煥發光彩呢?筆者以省優復審背景下的幼兒園環境改造為例談談對教學管理的思考。
一、情感認同,轉變教師對環境創設工作的消極情緒
教師的工作狀態直接影響環境創設的成效。所以,形成情感認同,轉變教師對環境創設的消極情緒是首要工作。
首先,通過復審動員會,讓教師了解復審工作的重要性,認識到復審不僅能提高辦園水平,促進幼兒發展,也能促進教師成長。
其次,明確辦園理念,了解辦園理念是“滿足童心、探尋童趣、分享童樂”,辦園目標是“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辦園特色為“快樂游戲 ?暢享童年”。有了理念認同,形成共同愿景,教師不但能齊心協力完成教學目標,而且對環境改造也有一定的幫助。
最后,認識環境的重要性,通過集體學習相關文件,幫助教師認識環境是教育的組成部分,對幼兒學習與發展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二、協調指導,創設促進幼兒學習與發展的環境
1.統籌協調,團隊包干
由于幼兒園戶外、室內需要改造的環境太多,為了節省時間,園所充分利用現有的人力資源,統籌協調,團隊包干。
第一,選好領頭羊,責任到人。園所按照年級組組成小團隊,選好領頭羊,確保環境創設中有一定的引領能力和指導水平,例如,讓環境創設能力較強的教師為領隊。組內根據教師的特長和優勢進行分工,各司其職,各擔其責。例如,有的教師做事細心,紙板等材料的裁剪信手拈來;有的教師的環境布置有創意,負責方案等。雖然分工明確,但是大家團結協作,相互幫助,共同合作。
第二,方案先行,準備充分。“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事先準備對成敗至關重要。在各小團隊分工負責的項目中,一定要提前做好環境創設方案,如果有效果圖需要提前呈現,對方案進行交流、審核、確定后,方可進行。
第三,張弛有度,靈活調整。環境創設中,園所協調好自由與約束、個體與團隊間的關系,確保工作中張弛有度,提高教師的主體價值和積極性。
給團隊一定時間進行方案籌備。可以根據教師的工作需要靈活安排時間,避免因時間緊迫而匆匆應付,影響方案質量。
團隊中教師的能力、特長、個性均不同,既給予每位教師基本的統一要求,又對不同教師提出不同的要求。
2.行政參與,指導交流
第一,做好“預習”,心中有數。行政教師要加強學習,不僅要有正確的環境創設理念,更要對室內外環境的改造有較為全面的規劃與思考。只有這樣,才有指導教師的能力,讓教師信服,促進教師成長。比如,對于教學樓后面“荒地”的開發與改造,行政已提早通過各種途徑進行相關學習與資料收集,也根據幼兒園實際情況,從幼兒各領域發展的平衡考慮,初步規劃為“涂鴉區”,并對各個區域的表現形式、改造材料等做好計劃,畫好圖紙。因此,當和負責的小團隊溝通改造方案時,在傾聽的基礎上,他們提出了自己的設想,共同對不同的方案進行價值考量和可行性分析,最終確定方案。只有思考得早一點兒、深一點兒、全面一點兒,方案才能獲得大家認可,進而順利實施。
第二,全程參與,指點迷津。充分了解每個團隊的環境創設進展情況,根據不同問題進行不同形式的交流,盡量少走彎路。
針對可能存在的問題,打好“預防針”,避免教師出現工作失誤。比如,教師給戶外的缸上色前,要及時提醒他:長期在戶外的材料,要選對顏料。
針對已經出現的問題,和組員深入探討,要求教師不僅僅拋出問題,更要思考可行性策略,準備怎么改或怎么辦。
針對個性問題,如簽到牌或游戲插牌的口袋太深,幼兒不易取放,個別交流,隨即解決。又如,有的班級自然角中的觀察工具放置雜亂,應及時提醒調整,按類擺放,給幼兒創造整潔有序又有利于取放的環境。
針對共性問題,以短會形式交流研討,轉變理念,改善環境。比如,很多班級的角色游戲插牌都已經確定了游戲內容,比如,“醫院”“超市”等,于是盡早集體交流,引導教師思考角色游戲是誰的游戲,由誰決定今天玩什么,現有的插牌有什么問題,如何調整……
三、多形式研討,促進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⒈利用教研平臺
教研組充分挖掘戶外游戲環境,開展專題研討,小步邁進,有效支持,使之成為幼兒快樂學習的場所,促進幼兒健康發展。
例如,有的教研組對戶外沙水游戲進行系列研討,探究沙水游戲中幼兒自主游戲、自主探究的有效支持策略。通過“我會怎么玩”的教研,讓教師做一回小朋友,不僅可以切身體驗沙水游戲的多樣玩法和樂趣,還可以發現問題,如材料分類不清晰,不便尋找;PVC管子接口太緊,影響幼兒游戲等。于是,教師對材料進行調整,以便更好地支持幼兒游戲。
⒉開展園本研修
除了利用教研組平臺讓幼兒暢玩戶外游戲區,還可以通過案例式的園本研修,讓班級環境更好地與幼兒互動,提升教師創設環境、利用環境的能力。例如,開展班級環境案例分享與交流活動。每位教師通過PPT介紹班級環境的一個案例,說明創設理念、幼兒和環境的互動情況及此環境對幼兒的發展價值等。環境創設想法交流中,各有各的創意,如有的班級重點介紹天氣記錄環境,幼兒能通過觀看天氣預報、觀察溫度計等方式了解天氣情況,進行表格式數字化的記錄與統計,體現環境有利于兒童的活動,易于學習。
創意和思想的分享,是一種最簡捷、最有效的學習過程[1]。這種分享不是簡單的分享,還能生發出更多的創想來。比如,有的教師提出了優化建議,天氣記錄本可以提供多個,有柱狀式、連線式、數字記錄等不同形式,不同幼兒可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性記錄,豐富幼兒對天氣記錄形式的了解,提高不同表征能力。
⒊加強一日三巡
日常工作中,主要通過一日三巡了解幼兒與環境的互動情況,了解教師對環境利用中相關理念的認識,做到重點問題早發現、疑難問題多研究、解決問題找策略。比如,某班級創設的變化墻,幼兒的記錄越來越少甚至沒有了,問教師為什么不記錄,教師反映“你變我變大家變”的主題已經結束,可以不記錄了。于是,引導教師思考:變化墻只是服務于主題嗎?它的價值是什么?在交流中,教師認識到觀察墻對于幼兒關注周圍環境,提高觀察能力、表征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具有促進作用。觀察墻逐漸“醒”了過來。
結 語
復審中,幼兒園的環境獲得評估專家的一致認可,但不能滿足于此,需要在今后的教學管理中持續推進,讓教師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引領、課程游戲化理念的支撐下,結合幼兒自身發展,靈活、動態地改善環境,讓環境創設成為幼兒和教師共同成長的過程。
[參考文獻]
白秀梅.《學前教育》伴隨我成長[J].學前教育:幼教版,2008(10):4.
作者簡介:徐美芳(1978.12—),女, 江蘇太倉人,本科學歷,幼兒園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