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崢
【摘要】設計需要以人為本,為人群和社會服務已經成為設計領域的共識。然而,在以數據為核心驅動的智能時代里,“以人為本”的設計初心被“以數為本”的設計目標所取代,初心喪失,設計濫觴。本文通過探討人和數據的關系,來警示數據對設計的消極意義,尋求數據對設計的積極意義。
【關鍵詞】數據資本;以數為本;以人為本;人本主義;設計;產品
在這個以數據為核心驅動的智能時代里,數據是被認為等同于知識,資源和資本的事物被奉上神壇。在信息智能時代,擁有數據就能獲得財富,這就如同在工業時代,擁有資本就能獲得財富一樣。「1」大部分行業對“數據”持有絕對樂觀的態度,認為現有產業+數據智能=新產業,會給諸多行業來帶嶄新的形態,新產業取代舊產業滿足人類的個性化需求,數據將引導整個社會的升級和變遷。對于設計行業,觀點認為大數據時代下的數據分析和處理技術對設計的積極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1.數據可視化提升設計效果。2.數據資源庫開拓設計思維。3.大數據分析幫助理解用戶需求。4.數據為設計權衡利弊提供指導。「2」從價值體系來說,人是直接和間接形成的數據是大數據的核心來源。各種基于物聯網和互聯網的行為所形成的各類數據,其最終的邏輯指向和服務目標同樣是人。設計和數據的服務對象和思維模式都是“以人為本”,這也是兩者可以服務共同價值體系的社會學基礎。「3」數據資本主義是資本主義在當代的一種表現形式,和傳統金融資本一樣,其本質都是通過某種資本形式來創造財富,但是其特點卻不盡相同。某種意義來說,金融資本現在也以金融數據的形式呈現出來,數據資本已經成為當代資本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
1、金融資本主義的影響:被資本定義的設計和被資本定義的人
設計需要以人為本,為人群和社會服務已經成為設計領域的共識。庫哈斯認為,當代的社會環境和城市建設是由資本驅動形成而非來源于職業設計。「4」以資本為驅動,以利益為目標的設計,很容易陷入“以資為本”的局限之中。
1.1設計產品標準化
產品標準化的目的是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以獲得豐厚的回報。從開發的角度來說,標準化的做法是符合企業利益的,但卻不是“以人為本”的。標準化是多樣化的反義詞,人是多樣性的,文化是多元性的,環境是多變性的,用單一的標準來對應多樣多元多變的社會環境是不合理的。古時候人們根據不同地域的地理和氣候特征,設計并建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而如今可以通過技術手段可以消除地域地理和氣候的差異,解決居住功能的問題,可是帶來的居住方式的單一性,城市風貌的單調性等更為嚴重的社會問題。房地產開發企業制定的建筑設計標準化的做法,是造成中國“千城一面”的原因之一。
1.2設計產品分級化
產品分級化表面上看是根據不同需求的人群制定不同產品的策略,是“以人的需求為本”的做法,其實上是提高利潤的一種手段,是“以資為本”的一種表現。在以前,人們習慣于把“物品”進行分級評價,情況是先有對比物,后做出評價,這樣的順序是有助于提升造物水平的;而如今順序卻被顛倒過來了,在設計之初就對產品進行分級,刻意拉開不同等級的產品之間的差距,以獲得總體利潤的最大化,結果并不會造成產品品質的提升,反而會導致某些產品品質的降低。比如汽車公司將汽車分為轎車,越野車,跑車等類型,每一種類型再細分為A,B,C,D若干個等級,“基礎配置的汽車”的價格和“豪華配置的汽車”的價格可以相差十倍以上,但其制造成本卻相差不到20%。這樣做的目的一是通過分級拉高高端汽車的價格,二是通過對比提升基礎配置汽車的品牌價值,以使其整體利潤得到提升。在價格戰的市場情況下,往往會采用降低配置,犧牲品質等手段來維持銷量和利潤。
1.3設計產品市場化
產品市場化應該是一種結果而不是目的。設計的目的應該是一種“以人為本”的理念,好的設計產品應該具有獨特性和創新性,迎合現有市場不會使產品具有吸引力和競爭力。以“市場”為目的的產品設計,會使產品陷入平庸的結果。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蘋果手機。2007年蘋果發布了第一代iPhone,重新定義了智能手機:取消了物理鍵盤,自由拆卸電池,采用了全屏幕的觸摸界面。而當年與蘋果同時推出的其他手機如諾基亞N95還是滑蓋式手機,摩托羅拉V8還是翻蓋式手機等。iPhone在當時并沒有迎合市場,卻獲得了巨大的市場,喬布斯的初心打動了無數的人們,原因在于他選擇了“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而迎合市場的手機公司都沒有贏得市場。
設計產品的標準化,分級化,市場化都是“以資為本”的,而不是“以人為本”的。人類社會有一種很奇特的現象:行為方向本應該由出發點決定,而不是目標點,正所謂“初心”,遵循初心行事才能成功;但是大部分的行為,都是依照著目標點的方向而前進的,而目標點大多數是名、利、權這些掩蔽“初心”之物。正所謂:最聲望的師人不以名為本,最富裕的商人不以利為本,最顯赫的官人不以權為本。對于設計來說,“初心”不應該是“資本”,設計也不應該“以資為本”。
2、數據資本主義的影響:被數據定義的設計和被數據定義的人
正當許多設計師試圖從資本的漩渦中掙脫出來,卻又陷入了另一個資本的泥潭。當設計的金融信仰轉變成為數據信仰的時候,設計師們似乎在無窮無盡的“數據”中找了到“初心”,找到了設計的靈感源泉和得以安身立命的法寶。但是,“初心”不是向外求,而是向內求的。當某一種信仰占據內心的時候,“初心”就會無處安放。數據資本主義和金融資本主義一樣兇猛,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相比于金錢資本,數據資本容易獲得,所以數據處理重點不在于“得”,而在于“舍”。以數據資本為驅動,以數據為目標的設計,同以金錢資本為目標的設計一樣,也很容易陷入“以數為本”的局限之中。
2.1 設計產品指標化
產品指標化表現為只相信理論的數據指標,不注重實際的數據影響。數據指標在某些產品領域里被認為是唯一的評價標準,而忽略了產品的非數據特性。比如在規劃設計中,規劃編制單位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出讓金,對土地設置了非常嚴苛的經濟技術指標,高容積率的情況下,同時又限制建筑高度,建筑密度,綠地率等指標,導致在此控制指標之下的建筑設計變得非常單一,沒有設計的彈性和自由度,把設計由一個多元組合方程式變成了一元一次方程式——結果只能采用一種或幾種建筑形式來滿足指標的要求,這就是常被大家所詬病的“方盒子”形式,城市風貌極為單調的背后,是對土地的極致利用。
1.2 設計產品模板化
當今互聯網的“數據”已經豐富到可以應付絕大多數的設計任務,因此數據主義的設計師秉承一個設計理念就是“網上設計”——即接到設計任務先搜集數據。這是開拓思維的好方式,但也會是喪失思維的壞方法。比如在平面設計中,大部分設計師都會有進行分類整理過的設計模板,在大部分的設計工作過程中,只是簡單地調用模板資源,美其名曰“借鑒”其實就是“抄襲”,沒有經過思考,更別談創新,模式化的工作方式會讓人先變成機器,然后被機器超越。過分地依賴于外在的數據,而不對數據的成因和后果進行充分理解分析,會導致設計師獨立判斷和思考能力的喪失。
1.3 設計產品邏輯化
數據的產生的非邏輯的,但是數據分析一般是邏輯的。遵循產品邏輯思考,必然會導致評判設計的標準變成和經濟相關的因素。高效率,高貨值,低成本聽起來很美好,但卻是對生活的一種輕視,對人性的一種低估。設計源自于生活,生活是不講究效率,不在乎利潤,也不追求理性的;生活應該是悠閑自在,自得其樂,感性體驗的一種狀態。當前的住宅區設計,就是過分于關注理性,關注于住宅產品貨值的結果。“高低配”的住宅區設計是近年流行的設計手法,背后的規劃邏輯就是貨值決定論:別墅>排屋>洋房>高層的“普世價值”,盡可能多布置層數低的住宅產品,以獲得整個住宅樓盤的最高貨值。表面上看似人畜無害的想法,其實是一種變相壓榨高層住宅資源的做法,因為低多層住宅的出現必然會導致高層住宅的用地壓縮,類似于在一個地塊內設計了“貧民區”和“富人區”的分離模式,把原本可以做到共享的公共資源的一部分挪給少數人。如果我們從住區“以人為本”的角度上來設計住宅,那么邏輯并不是唯一需要考慮的東西,同時還需要考慮的是人在住區中的行為模式和人們之間的情感交流場所等非邏輯的因素。
設計產品的指標化,模板化,邏輯化都是“以數為本”的思考方式,而不是“以人為本”的。數據應該是設計的結果,而不是設計的原因。設計不應該是為了滿足數據而設計,而應該是為滿足人群和社會所需而設計。“以數為本”的設計理念背后,其實是數據主義。數據主義認為,萬事萬物都是數據流,全社會是一個巨大的CPU,每個人都是里面的一塊芯片,而所有的生物都是算法,包括人類獨有的情感也可以用數據來表示。「5」這些觀點并非毫無道理,在大數據時代里,人的身體數據反映健康狀況;日常行為數據反映社交圈層,消費傾向;語言文本數據反映思想立場,價值觀點。當這些數據以某種方式途徑被記錄收集起來,形成了個人的數據庫,人就被數據定義。人可以被數據定義嗎?人的多維外在表現能完全反映復雜內在嗎?大多數人肯定會持否定態度。可是,當數據擺在你面前,你選擇了數據的這一事實卻不得不讓我們深思:在大數據定義下的我們究竟有沒有選擇的自由?
3、數據人為的事實
世界上本沒有資本和數據,資本人為,數據人為。如果從這一點來思考,那么我們就不應該過分依賴數據,信仰數據。數據的確能為人們帶來許多便利,但是濫用數據也會給人們帶來負面影響甚至災害。
3.1數據的整體性
設計是一個系統工程,而并非各部分的簡單疊加,各組成部分之間的相互關系有時候甚至比各組成部分本身更加重要。數據往往是零碎的,片段的,孤立存在的,在應用數據之前,必須要先經過系統化分析,論證數據對于整體是否可行。
3.2數據的復雜性
事物形成的背景決定了事物的性質,數據也是。數據形成的背景影響數據的結果,先決條件,干擾因素,主觀決策等不確定性因素都會對數據產生根本性影響。相同的數據可能會造成不同的結果,不同的原因也可能產生結果相同的數據,當數據脫離于他們形成的環境而展現在人們面前時,人們應該仔細審視其適用性。
3.3數據的真實性
中國人把“人為”二字合起來稱之為“偽”,大體是認為只要是人為之物都有可能是偽造的。所以數據既然是人為之物,就會因為某些原因進行偽造,可能是市場因素,可能是政治因素,也可能是個人情感因素。數據造假的例子舉不勝舉,只要沒有監管就會產生非法數據。而且目前在信息數據領域缺少相應的國際條例,法律法規等約束,數據安全已經成為影響國際政治,經濟,社會局勢的重要因素。
4、設計人本主義的數據引導
回歸到人和數據的關系上來,正確的關系應該是讓數據為人類所用,而非讓數據決策,或控制人類的思維。設計應該做到真正的“以人為本”而非“以資為本”、“以數為本”,因為人是在不斷變化的,人的思想在不斷創生或者消亡,思維是無法數據化的。設計產生數據,而“人本主義”的設計所產生的數據是有思想,有溫度,有生機的。
4.1 提倡理念設計,讓數據變得有思想。
在“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指導下的設計,從人群和社會的行為模式,心理特征,思維習慣等出發,數據圍繞著這些人性化設計展開,最終呈現的設計結果也將會是符合人群和社會所需求的產品。比如在建筑設計過程中,在建筑物室內與室外之間設置可以遮陽避雨的“灰空間”,給予人們出行的便利,這雖然不是必需設計的部分,而且會增加建造成本以及損失建筑面積,但卻可以提升建筑的整體品質,拉近建筑和人的距離,讓建筑展現出一種開放的,親切的,歡迎的姿態,適當的“數據的犧牲”可以帶來“非數據的回報”,這就是“以人為本,以數為末”的設計。
1.4提倡感知設計,讓數據變得有溫度。
如果說設計的基本要求是功能,那么高階要求就是設計產品對人性的關懷。數據本是一堆冰冷的代碼,但是卻可以通過設計變得有溫度。在制造業經常提及的產品批量化生產,需要對產品進行精確的數據設計,然后根據設計數據安排工業化生產。消費者拿到都是出自于機器、且精確地相同的產品,大部分人對工業化的產品都是用完就扔的態度。相比之下,手工產品卻是每一件都不盡相同的,每一件都是獨一無二的,具有收藏價值的。手工產品無法做到每件產品數據的精確性,也正是因為數據的不精確,才能讓消費者感受到手工制品的溫度——來自于工匠手上的溫度。“數據的不精確”可以帶來“數據的親切感”,這就是“以人為本,以數為末”的設計。
1.5 提倡創新設計,讓數據變得有生機。
創新是當前設計領域最高的要求,只有創新才能體現設計的價值。革命性的創新,發明,設計都是前所未有的,他們沒有數據可循的。沒有數據對于數據主義者來說是相當致命的傷害,這就好像市場沒有交易對于商人的打擊一樣。但是,對于中國人來說,“無”和“有”是相輔相成,相生相克的,一杯裝滿水的杯子裝不了酒,一張寫滿字的紙畫不了畫,想有新的內容只有把原有的內容先清除掉。那么,設計產品的時候為什么要設計“一杯裝滿水的杯子”或者“一張寫滿字的紙”呢?只設計“一個空杯”或者“一張白紙”不就可以創新了嗎?“數據的缺失”可以帶來“數據的豐富”,這也是“以人為本,以數為末”的設計。
參考文獻:
[1]《智能時代》吳軍 著,中信出版集團
[2] 淺談大數據背景下的設計變革.李民 王佳 DOI:10.16852/j.cnki.45-1390/g2.2018.07.057
[3]大數據背景下產品設計思考.姜超,高晨暉 1008-7109(2016)04-0037-06
[4]《瘋狂的紐約》Rem Koolhaas 著 唐克揚翻譯 ?姚東梅譯校,三聯書店
[5]《未來簡史》Yuval Noah Harari 著 林俊宏翻譯,中信出版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