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敏
好課是多種多樣的,但根本要求是你把必做的事情做了,盡管它表面看起來可能有點丑;不好的課只有一種,必要的事情沒有做,無論它怎么漂亮。我想以程春雨老師的《背影》一課為例,說說在課堂上,教師必須要做的那些事兒。
一、要讓學生成為一個有尊嚴的人
程春雨老師在課前說:“今天,我跟大家分享的這篇文章叫《背影》。孩子們已經預習了十幾遍了,剛才在交流的時候都非常地好,還寫了讀后感,然后又做了很詳盡的批注,這些習慣都非常不錯,剛才我以為上課了,就給大家留了一個任務,以一句話把自己讀后感當中最關鍵的感受感悟或者讀到的東西跟大家分享一下——”
第四名分享的學生說:“看父親可以隨時看,為什么他不回去?”
程老師追問:“這是不是問題?你們課前為什么說沒有問題呢?”
兩段話前后勾連著看,才發現,原來課前溝通并不太順暢,學生的預習與老師的預設有很大的差距,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問題。推測一下,按照程老師的預設應該是學生預習后有很多問題,老師在黑板上板書演示,然后分類整理,最后解決問題。結果是“兵未出將先死”,學生沒有問題。這個課怎么上呢?正如程老師夸學生“已經讀了十幾遍了”,估計這也是他無奈的地方,讀了十幾遍了竟然沒有一個問題!
以螞蟻之眼觀察學生,也要以螞蟻之眼觀察教師的細微言行。教師與學生之間,不可能絕對平等。課堂機會也不是那么絕對公平。但是我們要帶著這樣平等公平的理念,去尊重學生,去傾聽學生。所以,這種尊重與傾聽,很有可能變得極其刻意,而讓學生感到不舒服。而我們想要的卻是,讓學生在安全舒適的課堂環境和師生關系里去學習。所以,過度還有不及都是我們要極力避免的。
從課堂上看,在啟發引導學生發現問題的對話中,程老師很是小心,他這樣說:“老師有一個問題,就是——讀完這句話之后,你有什么問題?!?/p>
說到“就是”時,程老師馬上就要脫口而出了,結果停頓了一下,立刻變成問學生“你有什么問題”。這不就是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嗎?
二、教師有必要教學生如何思考
程老師的《背影》課堂,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過程,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們回顧一下完整過程:
程老師讓學生依次回答一句話讀后感,共有四個孩子回答,第四個孩子說:
“我寫讀后感的一句中心話是本篇文章的最后一句:哎,我不知何時再與他相見。從‘何時一詞中,我體會出了作者對父親非常思念,才能寫出這么好的文章?!?/p>
程老師問:“老師有一個問題,你讀完這句話之后有什么問題嗎?”
第四個孩子說:“看父親可以隨時看,為什么他不回去?”
接下來程老師又反復強調了一下這個問題,并追問全體同學,這是不是問題,你們課前為什么說“沒有問題”呢?
第四個孩子又提出一個問題:“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為什么作者不能忘記的卻是他的背影?”
程老師肯定了他問得好,并追問:“什么是不相見?”學生答不能見,很長時間沒見到等。
程老師啟發地自答:“相見是,你見到我我見到你;不相見是,你見不到我我見不到你。你不見我我不見你(這應是在啟發學生分開‘我與父親)?!?/p>
學生由此打開思路,終于發現了自己對文本還有很多問題。程老師又趁機上升到方法指導:所以我們讀書,首先要讀一些大家都能看到的信息,并在信息提煉的基礎上提問。這就是發現問題,接下來我們就要明確提出問題,寫在本子上。
寫完后,程老師要求小組內交流問題,并強調“你問你同學的時候,看看他能不能聽懂你的問題”,不必交流答案,只問同伴你知道我問你的是什么嗎?低聲交流,同伴能聽到即可。
完成后,學生逐個表述自己的問題,程老師不斷板書演示,最后整理出8個問題。然后是串聯比較概括:“大家看,現在黑板上有8個問題,有些問題老師略寫的,但是這8個問題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來思考這篇文章。先看第八個問題‘托了白托,但還是托了,它的表述方式和哪個問題比較相似???”
停頓五秒,等學生回答,一生答第二個。老師接著說:“對的,第二個,‘說好不送卻還是送了。這是什么方式???明明這樣做是沒有意義的,但他還是要這樣做,這種行為我們可以叫作人物的什么行為呢?反常的行為。還有第四題是關于寫作內容的一個用意問題,包括寫作手法:詳寫略寫問題。這樣我們的思考就跳出了內容層面,去想想在寫作時作者到底為什么這樣安排布局。所以第二條思路,你的問題可以從哪兒提呢?從文章的結構上提。第一個問題,他們去不好,為什么?老師建議大家把整個句子看一下,不要只看后面半句,大家把那句完整地讀一下?!?/p>
學生齊讀。
“所以提問題時要把整個句子提出來。那再看這個問題,言外之意是‘他們去不好,我去才好,所以潛臺詞我們必須要問出來,為什么非得父親自己去呢?這就是把問題明晰化?!?/p>
板書問題:父親自己去就好嗎?
“這一塊兒給我們提示是:你的問題要清晰,要有一個完整的表述。其余太聰明還有淚光,這些都是細節性的問題,也就是說,我們提問可以針對這樣幾個內容提問:1.人物行為當中的這些反常的地方提問;2.可以針對作者的寫作手法和情感提問;3.針對一些細節提問。我們要學會問問題,是有這些方向幫助大家思考的?!?/p>
這個過程寫起來很長,但課堂上這個過程只有28分鐘。28分鐘也應該是學生一節課能保持最好狀態的極限時間了。接下來程老師也試圖讓學生把剛學的方法運用并求證一下,讓學生再提一些問題,顯然學生力不從心了,只有個別學生跟得上。
整個過程下來,學生印象最深刻的應該就是“問題”兩個字了,如何發現問題,如何提出問題,如何明晰問題。
蘇格拉底說:“不要教學生思考什么,而是要教給他們如何思考?!背汤蠋熅褪沁@樣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