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昭穎

這是一次全新的體驗:因為聽課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往的聽課可能更多關注的是老師的行為,沒有對學生的學習狀態給予足夠的關注。而學習共同體的課堂,聽課的全部任務就是聚焦一個或一組孩子整整一節課的學習歷程。依據孩子的身體姿態、語言、動作、表情、互動、學習單填寫等關注孩子心理是否安全?是否能投入學習?是否在學習中遇到了困難?是否能相互傾聽……
營造安全、有溫度的課堂
在課堂上,芮瑩老師時而傾斜著身體側耳傾聽,時而用雙手擁抱孩子,時而用手拍拍孩子的肩膀,時而對總是發言的孩子雙手拍肩提示,時而面帶笑容輕言細語提醒孩子:說說你的理由。恰當的肢體語言、平和的話語、溫暖的笑容,使學生情不自禁地放松,自然地交流,自信地表達內心真實的感受,為孩子營造了安全、潤澤的學習氛圍。
在課例交流與研討中,芮瑩老師說:當我在桌間巡視時,發現很多同學書上批注著比喻、排比等內容。可是在匯報時,卻沒有一個學生說,為什么呢?我也想,為什么不說呢?可是芮瑩老師的回答讓我很意外。她說:“排比、比喻都是老師教給他們的,而他們站起來匯報,和同伴分享的都是他們閱讀文本后心底最想說的!”
我想:孩子們之所以能不去迎合老師,愿意將自己真實的閱讀感悟和老師、同學分享,證明此時此刻孩子內心是安全的。可見,讓語文教學回歸本真,把課堂還給學生不是一句空話。只有真正為孩子們創設一個安全、潤澤的學習氛圍,才能讓孩子們真真正正的放下內心的不安全感。只有孩子們主動提出不同地看法并說出心底真實的想法,才證明他們真的思考了,而不是為了迎合老師的虛假學習。
一個男孩的學習歷程
為了能更好地觀察孩子的學習狀態,這節課我選擇了講臺的一角坐下。因為時間倉促,我并沒有來得及和面前的小朋友打招呼,甚至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只能形容是“戴眼鏡的帥氣男孩”。
課堂伊始,男孩兒稍稍站起,背對著我從門口的方向開始環視,當他轉向我這邊時,突然發現我正用手機對著他,他閃電般坐下并低下了頭,還偷偷地用余光瞟著我。我面帶微笑,擺手和他打招呼,男孩沒有回應我,而是坐直身體看向了芮瑩老師。我想:此時此刻男孩心里是不安全的,也許還有幾分對我偷拍的不喜歡。
當芮瑩老師導入新課,出示“東岳泰山之雄……南岳衡山之秀”一段話,并說:“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這段話是什么意思?”男孩沒有舉手,而是低下了頭。當后面的一個男孩自信流利地說出了這句話的意思,男孩小聲地說:“哇塞!”我估計他要表達的意思是這個男同學很厲害!
當芮瑩老師開始檢查孩子們預習課文的情況時,她說:“誰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男孩沒有舉手。就在幾位同學朗讀時,男孩眼睛一直看著課本,很認真的樣子。在芮瑩老師讓孩子們評價他們讀得怎么樣時,男孩依然沒有舉手。當一個孩子說某位同學把“一剎那”讀錯了,男孩微微張開嘴,應該是吃驚的表現,并快速在課本上做了標記。緊接著,芮瑩老師繼續找同學讀課文,雖然男孩沒有舉手,但是芮瑩老師還是點到了這個男孩讀課文。男孩先是一愣,繼而流利地讀起來。讀完課文后,芮瑩老師雙手扶著男孩的肩膀,說:“你很棒!”男孩看了看前面的同學,然后微笑著坐下,我猜此時他內心是喜悅而自豪的。從這一刻起,男孩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當芮瑩老師出示自主探究:讀課文的2-6小節,圈畫出你感受最深的描寫泰山景色的詞語或句子,簡單標注出理由。問題出示后,男孩快速地在文中標注出四處:在1-2自然段寫下了這句話寫出了泰山的高大;圈畫出“我才發現自己的四周竟是一片云海”,并寫下了“比喻”兩個字;在第三自然段的末尾處寫下“終于”一詞寫出了作者到日觀峰時激動的心情;在7、8兩個自然段畫劃出了表示顏色的詞語,但是沒標注理由。從最開始的全班分享開始,男孩一直舉手,并且他的目光追隨著回答問題的同學、說話時或板書時的芮瑩老師,有時也會根據同學的回答在課本上補充。
在同學們交流時,一個男同學說“安全”,一個女同學說“害怕”。芮瑩老師抓住時機適時點撥:“誰能說一說,是安全還是害怕,說出你的理由。”這時,男孩用手摸了摸頭,猶豫著舉起了手,當看到芮瑩老師把目光投向他們那片區域時,男孩又悄悄地把手放下。不知此時男孩心里發生了怎樣的思維波瀾?
當芮瑩老師說:誰能把“一路上很寂靜……”這段話有感情地讀一讀時,男孩躍躍欲試,當芮瑩老師第二次詢問時,男孩站起來把手高高舉起,但是老師沒有點到他時,他一屁股坐下,似乎很失望。
當芮瑩老師讓孩子們發揮想像,組內思考交流:被濃濃的云霧籠罩著的山勢還可能像什么?男孩主動和組內同學交流,但是沒有得到三個同伴的回應,男孩似乎興致很高,又一次向同伴說出自己的想法,這次在男孩的帶動下,四個同伴進行了分享。
男孩由開始的東張西望到默不作聲,再到積極思考,主動分享自己的想法,是不是說明他此時心里是安全的,已經進入深度學習了呢?又是什么讓男孩發生了如此大的變化呢?值得我們每位教師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