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明山
摘 要:本文通過分析當代中職學生的學情,明確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行為現狀,提出了關愛學生,讓學生學會感恩等柔性管理策略。為中職班主任的班級管理提供借鑒。
關鍵詞:中職;班主任;柔性管理
眾所周知,中職學生大多是在無奈之下才選擇了中職學校。他們既往學習成績較差,不遵守學校紀律,經常受到教師的批評和職責,而且大多是出自長輩的安排而選擇中職學校。他們對所學的專業不感興趣,年齡又偏小,出現違規違紀、厭學、叛逆等問題,給中職班主任的班級管理帶來不小的難度[1]。采用傳統的批評教育手段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已經較難適應當代的中職學生的學情,難以取得較好的效果。這需要中職班主任轉變管理思路,從學情出發,以學生為主體,以育人為己任,采用柔性管理辦法,促進學生身心得到健康發展。
一 當代中職學生學情分析
(一)心理狀況
中職學生具有以下幾個明顯的心理特點。首先存在自卑心理。中職學生在中學時期由于成績不好,自律性又較差,長期受到教師的批評、家長的指責。由于自身成績較差或者家庭經濟所限,中職學校又是入學沒有門檻,學生年齡偏小,不適合過早踏入社會自謀生路。因此,無奈之下才選擇了中職學校,而且這種選擇大多是出于父母的安排。因此,大部分學生存在著嚴重的自卑心理,對中職學校認識不清,對所學專業不感興趣,對前途較為悲觀、模糊,毫無自信心可言[2]。其次存在逆反心理。中職學生在中學的學習過程中大多得不到教師的賞識、家長的關愛,是被批評和冷落的對象。有些學生為了得到教師的“關注”,逆反的做出違規違紀的行為。入學后,這種行為自然被帶進了中職校園。最后存在盲從心理。中職學生在中學屢考屢敗,對學習成績毫無信心可言,對學業自暴自棄。而且他們還在青少年的發展時期,對是非對錯辨識度較差,對善惡美丑認識不清,很容易受到負面的影響,抽煙、喝酒、談戀愛,拉幫、結派、“講義氣”。過剩的精力容易盲從于負面事物、人物的影響,越陷越深。
(二)行為狀況
首先現在的中職生大多出生自獨生子女家庭,由于家庭的過度溺愛,他們多以自我為中心,極力追求自我滿足,不考慮他們感受,不顧及行為后果,不珍惜別人的勞動付出,出現破壞公共財產、擾亂學校秩序、傷害他人身體健康、自甘墮落等行為表現。其次,由于自律性較差,不太關心學習成績,無視校規校紀,上課遲到、早退,甚至曠課,考試舞弊。最后,學生素質較低,對身要求不高,不懂人際溝通,不注重禮儀交往,不考慮自身行為形象,不使用禮貌用語,不尊敬老師同學等。
二 柔性管理策略
(一)讓學生重新得到關愛
中職學生之所以會成為問題學生,很大程度上與既往的成長經歷中長期得不到教師、家長的關愛有關[3]。這種關愛是任何一種規章制度都難以觸及的地方。中職學校大多位于經濟較為發達、人口較為稠密的地區。許多學生都是住校生,他們第一次遠離父母,很多都一時難以適應中職學校的生活,因想家而失眠,因水土不服而生病,因人際溝通不暢而焦慮,因面對困難手足無措而哭泣。他們最想要的是得到像家長般的關愛、像優秀學生一樣經常得到教師的肯定與表揚、像迷航中的船只得到燈塔的指引,重新找到人生的方向。因此,班主任所扮演的不僅是教師的角色,更是父母的角色。關心他們的生活,包容他們的缺點,了解他們的故事,理解他們的煩惱,溫暖他們的心靈,最終獲得他們的認可。讓學生感覺到有個引航人在為他們指引方向,有個長輩在呵護他們的成長,有個好伙伴在陪伴他們度過生活的點點滴滴。在關愛中,學生恢復學習的信心,鼓起戰勝困難的勇氣,明確人生的方向,進而成為一名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二)讓學生學會感恩
中職學生之所會表現出諸多問題,很大原因是不懂得感恩[4]。班主任對學生的教育應側重于感恩教育,讓學生學會珍惜現有的學習機會。筆者帶過的班級中,有個學生,出生于農民家庭,經濟條件并不富裕,剛入學便厭學心理極強,幾次三番要求退學,甚至在與家長的通話中,聽不進家長的勸說,甚至極力的對家長吼叫,但對退學后的出路又較為迷茫,幾次常規的思想教育難以奏效,于是在深入了解學生的成長環境,家庭情況之后,以聊天的方式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根據了解的資料,從學生的成長經歷說起,談到學生的每月開支情況,再談到家庭的經濟狀況,描述了父母工作的艱辛、家庭的幾次危難以及一路走來的坎坷,談話中絲毫沒談及退學的事情。說著說著,學生掩面而泣。也許,學生很長時間沒有考慮過父母的感受,許久沒有體會父母的艱辛,不曾思考過自己所肩負的重擔。那眼淚里包含著對父母的愧疚,對自己太過倔強、自私的悔恨。談話之后,學生再沒提退學的事。
總之,班主任要釋放更大的熱情、耐心與恒心,在柔性管理中讓學生健康快樂的成長。
參考文獻:
[1]顧劍英.柔性管理,和諧治班[J].學園,2013(13):147-148.
[2]劉海平.班主任工作中的柔性管理[J].知識窗,2015(2):86-87.
[3]孥勇.柔性管理在中職班主任工作中的實施[J].衛生職業教育,2017,35(2):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