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繼磊 李明 鮑曉寧
摘要:近年來,在經濟發展的形勢下,企業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在當前市場競爭日益激烈、企業培訓公寓發展需求日益增長的形勢下,建設有特色的企業文化,增強企業發展的統一性和凝聚力,賦予企業更強的發展實力,已成為郵政企業發展的關注焦點。對于企業文化工作的發展來說,如何利用有效創新來拉近培訓工作與企業文化的關系,在企業文化的指導下積極高效地開展培訓工作,更好地實現培訓工作的目標和使命,是當前創新的主要任務。
關鍵詞:郵政培訓公寓;企業文化;存在問題;六心建家;家文化
基金項目:石家莊郵電職業技術學院科研項目:郵政培訓公寓企業文化建設研究的成果(編號:DJ2019013)
郵政培訓公寓企業文化建設工作是一項長期任務,也是郵政企業文化建設不可分割的重要內容。為使郵政培訓公寓建設更好地服務郵政在職培訓、維護職工合法權益、推動民主管理、穩定職工隊伍,從而促進企業的穩定發展,郵政企業要因地制宜,與時俱進, 不斷豐富企業文化內涵,創新建家方式,積極探索和創新可靠有效的建家手段。
1.企業建設“培訓公寓”的重要意義
1.1培訓公寓建設是企業文化建設工作的根本要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關于工人階級和企業文化建設工作的重要論述中,多次強調企業文化建設要真正成為廣大職工群眾信賴的職工之家,這既是黨對企業文化建設工作提出的政治要求,也是企業組織加強自身建設、竭誠服務職工的根本途徑。作為最能體現企業組織群眾性、反映廣大職工現實需求的橋梁,培訓公寓建設已經成為郵政企業文化建設工作植根基層、貼近職工、依法履職、依法維權的重要保障。
1.2培訓公寓建設是企業文化的重要內容
“建家就是建企業”,培訓公寓建設是郵政企業文化建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郵政企業文化是在長期生產經營中,形成的廣大職工認可、共同遵循的群體意識和行為規范,是企業精神的具體表現。而職工之家建設的核心正是在于調動職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把家的建設和企業建設緊密結合,從而凝聚形成以企業為家、以職工為本、團結共贏、和諧發展的企業精神。
1.3培訓公寓建設是構建和諧企業的必要載體
隨著郵政企業發展,職工隊伍不斷擴大, 勞資關系日益緊張。從企業民主管理角度來看,培訓公寓建設能讓更多職工參與企業治理,從而激發職工的主人翁意識和責任感,樹立共同的價值觀,進而推動企業不斷向前發展。
2.培訓公寓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培訓公寓是服務職工教育培訓、維護職工合法權益、提高職工幸福感的重要載體。建設高標準的培訓公寓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將企業服務職能有形化的具體要求。經過多年的發展, 培訓公寓建設取得了較大的成效:一是培訓公寓建設的范圍不斷擴大,數量也逐步增加;二是企業培訓公寓建設工作受重視程度越來越高,用于培訓公寓的建設投入力度逐漸增大。但是在看到企業培訓公寓建設成績的同時, 也要清晰地認識到,當前郵政培訓公寓建設過程中還存普遍存在工作定位模糊、軟硬件不均衡、工作流于形式等問題。
2.1思想認識不足,企業文化建設工作定位模糊
培訓公寓企業文化建設是一項涵蓋了服務職工教育培訓、職工合法權益維護、思想教育引導等多方面內容的系統工程。但在實際過程中,對郵政培訓公寓企業文化建設工作認識存在偏差,將培訓公寓與市場經營相混淆,緊緊圍繞職工日常剛需培訓基本環境開展創建, 而忽視了對企業培訓職工的服務、職工權益維護、思想教育以及人文關懷等內容。具體表現在培訓公寓創建工作并沒有覆蓋全部企業文化建設工作,導致建設工作宣傳不到位, 職工參與程度不夠等。
2.2軟硬件不均衡,管理能力不足
硬件設施是企業文化建設活動的基礎。由于資金不足或其他原因, 部分基層單位只有幾張桌子、幾張床和簡單的生活設施, 因為缺少必要的培訓公寓場所和設備器材,嚴重影響在職職工培訓參與的熱情和積極性。而那些“硬件”設施條件好的企業在滿足硬件要求的同時,卻容易忽視文化建設的本質內容也必須圍繞“人”, 根據職工的現實需求,針對性地提供更好的服務,以此來提升職工對企業的歸屬感、認同感。另一方面,培訓公寓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有待提升,專業技能和管理能力的不足, 制約了培訓公寓的作用發揮。
2.3工作流于形式,作用發揮不明顯
培訓公寓企業文化建設存在形式化、流程化現象。當今社會競爭激烈,職工面臨薪酬待遇、住房以及子女教育等各方面壓力,幫助企業員工解決這些難題,本是企業應盡之責,但是在培訓公寓的建設過程中卻缺少對這些問題的實質性幫助,導致培訓公寓的服務職能難以體現。另外由于上級部門加大了對培訓公寓的考核力度, 對此企業為了應對上級檢查, 加大建設力度, 卻很少深入到職工中開展具有實效的服務活動。
3.郵政培訓公寓企業文化建設的對策
為了切實發揮郵政培訓公寓服務在職培訓的作用,企業文化建設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以習總書記關于工人階級和企業工作的重要論述為依據,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重要論述為切入點,積極創新工作思路, 完善企業文化建設工作體系和各項制度,豐富企業文化建設內涵,提升建設質量,以“六心”全面推動郵政培訓公寓“家文化”建設。
3.1“用心”監督,建設民主和諧之家
郵政培訓公寓要把民主管理、民主監督作為企業文化建設活動的重點,堅決履行維護職能,始終做到“四個堅持”,即:堅持職代會制度,堅持職工代表巡視制度,堅持推進政務公開制度,堅持民主測評領導干部制度。要認真履行集體合同、工資專項集體合同、勞動保護專項集體合同及女職工權益保護專項集體合同, 嚴格勞動用工、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政策。凡涉及企業重大事項和職工切身利益,要注重征求職工的意見, 傾聽職工的呼聲, 讓培訓公寓處于公開公正的運作之中,充分保障職工的經濟利益、政治權益、文化利益。
3.2“專心”學習,建設成長成才之家
郵政培訓公寓文化建設必須著眼于全面提升服務人員的綜合能力素質。在“家文化”活動中, 郵政企業要以創建學習型企業組織為載體, 大力倡導后勤服務人員人人學習、主動學習、終身學習的新理念,利用“師帶徒”活動,將員工成長與“家文化”工作緊密聯系,從職業道德、服務意識、專業技術等方面開展教育引導,幫助青年員工融入培訓公寓,迅速提升。還可以通過創建職工書屋、企業員工夜校, 舉辦勞動技能培訓等活動, 為員工創造學習機會,形成企業良好的學習氛圍。要組織開展各項技術比武、勞動競賽等活動, 提升職工素質技能。
3.3“匠心”求實,建設高效發展之家
在“家文化”建設過程中, 郵政培訓公寓要始終圍繞中心,服務大局, 發揚勞動精神和工匠精神,通過開展“勞模精神”“工匠精神”等主題活動, 鼓勵員工用工匠精神把工作“做專、做精、做細、做實”,大力營造學工匠、做工匠的良好氛圍,。選樹一批“工匠型人才”,充分發揮員工工匠精神的集聚效應、輻射效應和品牌效應,使“家文化”建設工作與企業生產經營有效融為一體, 激發員工的才能智慧, 為企業穩定持續發展提供動力。
3.4“貼心”關愛,建設和諧溫馨之家
郵政培訓公寓在“家文化”建設過程中,要確定管理與服務理念,制定服務質量管理體系和金鑰匙服務標準體系,建立員工園地及學習園地,形成文化引領、理念先行、制度保障、行動落實、榜樣帶動的有效機制,要始終關注與在職培訓員工學習、生活相關的細節問題。要努力為在職培訓員工提供“滿意+驚喜+感動”的服務,利用入住、生日、離店等重要節點,為廣大培訓學員 送去關愛。通過熟記學員姓名、掌握用餐口味、滿足住宿需求等為學員提供標準化、專業化、個性化和親情化服務? 。以情感為紐帶、視賓客為親人、把員工當家人,同時要堅持開展“四送三幫”等常態化關愛活動,為廣大員工送去溫暖、送健康、送法律、送文化,做到員工生活困難必幫,員工生病住院必幫、員工子女困難必幫,增強企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使員工切實感受到企業大家庭的溫暖, 增強對郵政培訓公寓的認同。
3.5“齊心”協力,建設陽光活力之家
要以不斷滿足員工精神文化需求, 讓職工群眾享有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為建家目標。郵政培訓公寓要利用“親情一家人”服務品牌,一方面搭建廣大員工全員參與的才藝舞臺,開展重大節日慶祝活動, 舉辦球類、書法、攝影等寓教于樂的文體競賽活動, 營造積極向上的建家氛圍。另一方面利用企業“兩微一端”和網站,廣泛宣傳企業文化建設,鼓舞員工士氣、振奮員工精神,全面增強員工對郵政培訓公寓的歸屬感。
3.6“同心”奮進,建設創新智慧之家
郵政培訓公寓要根據時代環境的變化,創新培訓公寓文化建設的形式和內容,依托互聯網技術,探索“互聯網+”模式下的“親情一家人”企業文化建設,實現信息的全面互通,使培訓公寓活動全覆蓋,真正體現家文化的涵義,使“網上培訓公寓”成為企業聯系員工的新手段,服務學員的重要陣地。
結束語
總之, 培訓公寓文化建設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 郵政培訓公寓必須堅持以黨的十九大和中國郵政企業實際為指導, 立足自身實際和特點,堅持走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企業文化發展道路, 做實叫響郵政培訓公寓品牌, 通過建家興企、建家強會, 使培訓公寓建設成為企業和諧穩定發展的助推器, 成為職工成長成才、展示才能的舞臺, 為企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參考文獻:
[1]李中文,趙劍峰,王作輝.加強和改進國有企業的培訓工作[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7(07)
[2]宣秀玲.對國有企業普通教育改革若干問題的探討[J].沿海企業與科技,2018(04)
[3]康禮志,徐瑩.“精準思維”視野下國有企業教育培訓體系探究[J].武漢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01)
[4]阮祥發,肖明葵.淺談國有企業人才培訓性開發[J].華南港工,2018(03)
[5]徐立萍.國企職工培訓的創新[J].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03)
[6]陳作賓.試論國有企業的崗位培訓[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17(04)
[7]劉穎.國有企業崗位技能培訓教材建設的問題與對策[J].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