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筱明
我國的高職院校肩負著雙重使命,在促進高等教育結構轉型的同時,還要促進經濟產業結構的轉型。而在后大眾化時期,高職院校要想實現這種使命,就必須要構建適合自己的高職教育系統。但是當前高職院校面臨很多的難題,比如說招生生源的逐漸減少,人才培養模式跟不上社會產業升級需求,難以獲得當地財政的大力支持等等,這些都或多或少影響著高職院校能不能順利從大眾時期過渡到后大眾時期。
后大眾化是立足于人人參與的普及化階段,以便來應對在大眾化前期所造成的瘋狂擴張的危機。通過之前的經驗我們可以得出,在后大眾化階段,高職院校規模的擴大可以通過廣泛的招收非適齡人口來得到解決。要想實現這種目標,便會使得其發生質的轉變,而我國截至目前還沒有真正建立起可以應對這種轉變的結構。所以,作為后大眾化甚至普及化的重要因素,高職院校要肩負起這項重大的歷史使命。對于高職院校來說,如今面臨的生源減少等一系列困境的原因是什么?要如何去解決才能脫穎而出承擔起這樣的歷史使命?
一、后大眾化視野下高職院校發展的新使命
后大眾化是日本學者提出的一種教育新現象的理論。表述了教育適齡學生還沒有達到普及就出現了停滯等問題,反而成年人學生的人數卻在一年比一年多。出現這種問題,一方面是隨著高職院校的規模持續擴張,而很多高職院校都開始出現招生人數的減少,所以為了發展,高職院校就必須去擴大招生的市場?,F今各個年齡段都對教育有著很大的需求。所以,政府部門頒布一些非適齡人口的教育的政策或者去創建短期的教育機構來應對當前的這種情況。比如“擴招100萬”背景下開展的面向社會人員招生試點改革,就是高職院校招生一種較好的轉型或是發展補充。
曾經有位學者提出,要想使得高等教育越來越普及,也要創建一些新型的短期高等教育的教育機構,但日本以及其他的國家都是把私立學校作為主體,而不是公立學校。而不同于日本等國家的教育模式,我國已經開始在走向大眾化教育的道路上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道路,我們一般把它叫做中國模式。在我國,國家的公辦學校進行著主要的教學任務,而私立學校規模較小,不能承擔起教育大眾化和普及化的主要任務。在市場化程度下,我國高職院校相對比較弱,在不同的教育機構和所學的課程之間學生的流動性比較低;主要是適齡學生人口。所以,我國高等教育沒有形成比較大的規模擴大的大眾化趨勢,所以在規模擴大時,無法去及時的應對;那些可以承擔后大眾化和普及化任務的高職院校,還沒有發展起來,不能夠很好地去應對非適齡人口的教育需要。
二、高職院校在中國模式下的發展困境及其原因
經過十余年的快速發展,我國高職院校的在校生規模開始逐漸上升,截至2019年較之20世紀初增長了約8.2倍。隨著職業教育重大政策和各種規劃書、文件的陸續出臺,我國的高職院校將再次進入一個快速發展的階段。
但是,我國的高職院校,由于自身的文化、教育等因素已經陷入了中國模式當中:
(一)招生人數減少的困境
我國的18-22歲的適齡招生人數在2008年達到最大,為1.24億,到2020年將逐漸減少到8350萬人,平均一年就減少了340萬人。高考報名人數與適齡招生人數一樣也在不斷的減少,在2008年達到歷史報考人數最高1050萬以后開始逐漸的下降,而到了2011年,全國高考報名人數只有933萬。這些現象都導致了高職教育和私立教育都開始出現招生少的危機。隨著這種情況越發的嚴重,即使降低入學分數線不少高職院校也難以完成預期的招生計劃,并且這種情況還會進一步的加劇。
(二)壓縮式的培養模式困境
高職院校在進行課程教學時,課程的設置缺乏靈活性,僅僅是在本科課程設置的基礎上去降低一些課程的難度。高職院校在辦學的師資力量和設施資金等方面都不如本科學校。所以,培養出來的學生在社會上的認同感相對而言要低,這也就進一步造成了高職院校在培養學生的模式上出現了壓縮式培養的困境。
(三)資金來源有限的困境
在面對如今財政來源的困境時,很多的發展中國家比如說非洲、拉丁美洲以及亞洲等在對高職院校的教育經費經常性支出成本的平均比值為2.53。這說明,發展中國家在教育的經常性經費投入上還是遠遠不夠的,要加大力度對這方面的投入。但是,我國卻和這種現象截然不同,我國在對教育進行資金投入時,投入本科院校的教育經費比較多,投入高職院校的就比較少,大致在2009年,高等教育的財政教育經費為2191.26億元,而其中本科的財政教育經費為1828.22億元,但是兩種院校的招生人數卻是大致一樣的,這也是目前問題出現的原因之一。
(四)投入高、產出低的就業困境
很多的高職院校都是靠著貸款和學費來維持學校的正常運轉。所以,大多數高職院校的學費都比較昂貴,學生們花一大筆錢來學校學習只是為了最終可以獲得專科的文憑,而這種文憑在社會上不是特別被認可,并且就業以后比較容易失業,薪資也相對較低。除此之外,和本科畢業生相比,其發展前景也不是特別好,所以才會最終導致高職院校的吸引力比較低,那么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什么?
高職院校由于現今國家教育行政的控制使得其缺乏對市場的高度敏感。在我國,政府是主要的教育機構的主體,政府都是跟著教育體制的方向來發展的。如果政府還要依據指令來直接管理教育機構,那么將會使得學校為了應付上級的任務而變得疲憊不堪,從而無法準確捕捉到市場的信息需求。
三、后大眾化時期高職院校的發展方向與策略
現今在后大眾化時期,高職院校不僅肩負著國家高等教育結構轉型的任務,也肩負著產業結構轉型的使命。因此,要解決當今高職院校所面臨的困難便顯得非常重要。為了幫助當今的高職院校擺脫困境,我們根據之前的后大眾化相關知識以及實踐,分別從以下幾個策略上來研究、解決這個問題。
(一)辦學主體私有化
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國已經發展成為世界上高等教育規模最大的國家。所以,我們在教育上的財政負擔比較重。我國除了要承擔起九年義務教育的相關教育經費外,還要推行中職的免費教育,這使得之后的教育經費便會越來越龐大,最終走向一個“死胡同”里。所以,政府要學會去放下一些權利,放開高等教育的市場,允許更多的私人辦學,這是之后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的大勢所趨。
(二)辦學目標職業化
我國的高等教育在發展上仍然屬于選拔性的教育,并在規定好的標準化課程里進行教學,這種比較適合大眾化前期,但是,這樣會使得其停留在對知識本身的追求或者學科的理論導向。如今的適齡人口和成人學生在學校所接受的教育知識是不同的,根據這種情況,就必須把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職業化教育落實到位,而弱化之前的以學習學科知識為重點的教育方向。要提高學生在激烈的社會發展中的核心競爭力和職能,就必須去向學生傳授可以適應實際社會的知識技能,這樣他們才可以去應對激烈的社會競爭。
(三)課程的模塊化
在后大眾化階段,高職院校的教學方式一定要適應市場的要求并且也要極具靈活性。在課程的設置上不僅要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也要很大程度上為學生的職業技能下更大的教學要求。所以,要形成可以解決在生活和工作中所遇到的各種各樣的問題的教育結構。
(四)高職教育的無邊界化
我們可以從高等教育由之前的大眾化向后大眾化轉變過程中看出,大量的成年人的入學導致學習的邊界正在被跨越,都在向無邊界轉變,這意味著教育形式和教育機構等之間都在進行相互的滲透。由于以前的教育文化的影響,加上政府部門為了自身發展的利益,導致短期的高職院校都在盡力的去推動學校規模的擴大而看不到根本的問題。所以,要想高職院校得到更好的發展,一定要去轉變傳統的觀念,將高職院校向無邊界化推進,這樣才能使得我國的高職教育得到又好又快的發展。(作者單位:江蘇城鄉建設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