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莎
摘 要:英文作為一門應用語言學科,是世界上使用最為廣泛的語言。學習英文,無外乎聽、說、讀、寫四個方面,而對于學生而言,只有語言表達水平達標了,才能實現英文的交流,才算是真正的掌握了英文,使英文能有用武之地。本文結合當下小學英語語音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給出適當的應對措施,旨在切實提升小學的語言表達水平。
關鍵詞:小學英語;語音教學;低效現象;改進策略
對于小學生而言仍然處于機械模仿的階段,因而在進行外語語言學時,往往需要教師充分發揮語言模范作用,充分調動小學生模仿的積極性,從而更快地掌握英語發音的技巧。而當前情況中,往往由于多方面因素而影響小學生的正常發音,而對于正處于學習語音的關鍵時期小學生而言,其往往需要更多的語音實踐和模仿時間,因而本文主要基于當前語音教學低效的現象進行探討,以并給予相關的策略予以解決。
一 缺少良好的語言氛圍影響英語語音教學有效性
語言的學習非常依賴環境,很多人可能都聽說過,一個在國內外語成績一塌糊涂的孩子,移民到了國外,一兩個月就能跟外國人進行簡單的交流了,一年兩年之后基本上就能完全掌握這種語言,雖然可能在讀寫上還比較劣勢,但是基本交流完全沒有問題。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就是語言環境的不同,周圍的人高頻率的使用這種語言,身邊到處都是這種語言,學習自然就能加快。
二 小學英語語音教學策略
(一)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提高英文的使用頻率
為了改善學生的語言環境,只能要求在英語課上教師多使用英文授課,以此來增加英文的使用頻率。使用英文授課時,為了減少學生的抵觸心里,初期要求教師中英文混用教學,并多用中文,待學生的語言表達水平有所提高之后,再減少漢語出現的比重,逐漸轉為英文教學,為學生創建更好的語言環境。
英語文化滲透雖然只是英美文化背景知識傳授的嘗試,但它畢竟是跨文化教學的雛形。語言是一個民族文化的載體。如果只是簡單地停留在語言本身的層面,一味地傳授語音,詞匯,語法知識,一味地強調語言的準確性,使學生不顧場合、時間、交際對象及其他因素的差異。這勢必造成學生形成“`漢語思維+英語形式”的不良學習和思維習慣。因此,我們應為學生提供更全面的英文背景,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二)組織競賽,鼓勵學生
利用英文的競賽、游戲等來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幫助學生建立自信心,讓羞于啟齒的情況不在出現,培養學生的膽量,在學生說錯的時候,積極鼓勵,而不要嘲諷或者批評學生,讓學生勇敢的邁出第一步,語言表達教學自然事半功倍。比如說在課堂上,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的游戲,通過對話來增強對課文的理解,教師也可以在其中扮演一定的角色,適時的幫助學生或者給學生出一些小難題,幫助學生提升英語語言表達水平。還可以舉辦一些英文歌曲大賽、課文朗讀比賽等等,在競爭中讓學生建立起自信心,利用歌曲、電影、詩歌、戲劇等多種形式,增強學生對英文學習的喜愛。 另外在學習動物英語單詞的時候,教師可以將mouse和 tiger、pig和 sheep等單詞的相關圖片拿出來讓學生在游戲中進行區分,并施以語音教學,從而提高小學生的單詞識記能力。
(三) 聽說結合
提升他們的聽力水平,那么首先就是要鼓勵孩子勇敢的說英文,打破學生因為害羞不敢啟齒說英語的情況,創設英語角。其次,在小學英語聽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針對單詞、短語及一些簡單的英語對話讓學生在聽錄音的同時去模仿錄音的內容,從而提高對聽力素材的理解能力。再者,要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小組討論和英語課的發言中多使用英語,學生開始說英文了,為了聽懂同伴的發言,自然就會對聽力進行反復的訓練,聽說能力就會得到全面的提升,真正的推動小學英語的整體發展。
在聽說結合的過程中,往往需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才能更好地提高英語語音教學的有效性,其往往通過兩種方式進行,其一是讓英語融入到小學生的日常生活中,讓學生能夠根據生活中的情境說出“hi、hello、hao are you”等英語詞組,其二,則是通過動畫片或歌曲的形式,提高小學生模仿的興趣,從而提高英語語言表大的能力。在課堂上,教師可以抓住這個特點,將自己所要教授的單詞變成小學生喜聞樂見的歌曲旋律中,從而提高小學生的單詞識記能力,例如Tiger, rabbit. I can see.Tiger, rabbit. PLay with you and me小學生通過歡快的旋律習慣性地將英語單詞讀出來,從而提高課堂學習的有效性。
結語:
綜上所述,在當前情況下,許多教師還尚未充分掌握英語語音教學的要領,因而導致課堂效率低下的現象頻頻出現,因而為了更好地提高英語語音教學的質量,就需要根據實際的教學資源提升學生的積極性,并且讓學生能夠更規范地發音。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充分承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更多地參加到語音發音練習的實踐活動中,讓孩子們樂于學習,從而更好地緩解當前語音教學低效的現象,提高整體教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1]盧可新.小學英語語音教學低效現象淺析與改進策略[J].中學生英語,2016,07:117-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