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蒙 王瑞霞 馬瑞
摘要 ? ?本文通過走訪調查周邊自然保護區、查閱文獻資料、向有關專業人員多方咨詢等形式,對白芨灘國家級保護區自成立以來開展的各項科研工作進行了認真梳理和總結,分析了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科研工作的現狀以及現階段所面臨的問題,并且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以提升保護區科研能力。
關鍵詞 ? ?白芨灘保護區;科研;現狀;對策
中圖分類號 ? ?X36 ? ? ? ?文獻標識碼 ? ?A
文章編號 ? 1007-5739(2019)23-0235-0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十九大報告提出,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國“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而自然保護區是推進生態文明、構建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載體。強化自然保護區建設和管理,是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的具體行動,是保護生物多樣性、筑牢生態安全屏障、確保各類自然生態系統安全穩定、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的有效舉措。自1956年云南西雙版納、福建武夷山、廣東鼎湖山等第一批自然保護區建設以來,我國自然保護區經歷了60年繁榮階段。截至2018年5月,全國建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達446個,占國土面積的14.8%,總面積147萬km2,寧夏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共有9個。白芨灘保護區作為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的第一線,有著構筑生態安全屏障、構建防風固沙生態廊道、保護生物多樣性以及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的重要作用。
保護區科研活動的活躍程度是衡量保護區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標。目前,全國自然保護區根據各自的保護性質分別開展了多次保護區科學本底調查以及保護物種的專項調查等,部分保護區建立保護區科研基地、建立生態定位監測站、野生動物疫源疫情監測站等。從本區的發展情況來看,所屬的9個自然保護區中,賀蘭山國家級保護區建立森林生態系統國家級定位觀測研究站以及野生動植物監測體系、林業有害生物、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體系、森林資源清查體系等,開展了保護區野生植物引種馴化推廣,保護區動植物專項調查以及野生動物巖羊野外馴化繁育、種群動態變化、生物學專項研究等,開展了第二次科考,出版系列叢書1 套、專著8本。六盤山、哈巴湖、羅山等保護區在開展多次科考的基礎上,也不同程度開展了野生動植物的專項調查,六盤山開展了鳥類資源、兩棲動物資源、脊椎動物、珍稀瀕危植物資源等專項調查,哈巴湖開展了荒漠化定位監測等科研項目,建立環境和濕地生態定位監測站2處,可系統地研究保護區的荒漠草原植被、濕地植被類型和荒漠草原,即濕地生態系統的特點、結構、功能和存在的主要生態環境問題。
白芨灘保護區科研仍處在初級階段,僅開展了保護區物種文冠果、馬藺等7個物種繁育馴化推廣、保護區科考調查以及沙冬青植被及發菜貯量的專項調查,野生動物方面的監測及專項調查還是空白,還沒有建立保護區森林生態效益監測體系。開展的植被樣地監測數據積累不全,成效不明顯,已經不能適應新形勢下自然保護區科研工作的新需求。
1 ? ?科研工作現狀
1.1 ? ?開展保護區物種繁育及新品種引進
自2000年以來,為保護和增加保護區物種,先后攻破保護區珍稀瀕危保護物種沙冬青、藥用植物大黃、野生植物細葉馬藺等7個物種繁育馴化推廣項目,擴大沙冬青保護面積。先后引進、繁育和推廣優良苗木品種約30種,為增加保護區物種資源奠定了基礎。
1.2 ? ?開展植被基礎數據調查
2015—2018年先后完成保護區樣地建設100處,使監測樣地遍及保護區各個片區,監測植被變化以及周邊人為活動對保護區環境的影響,積累樣地調查基礎數據,建檔立案。2016—2018年配合國家林業局西北林業調查規劃設計院完成世界銀行項目區氣象環境監測、土壤風蝕監測以及白芨灘沙化土地封禁保護成效監測評估調查,形成監測評估報告。
1.3 ? ?完成保護區三期科考與本底資源調查
保護區科研人員積極配合北京林業大學、河北農業大學、內蒙古師范大學等先后在1999年、2010年、2014年組織開展了3次科學考察,摸清了保護區本底資源,現有維管植物55科172屬311種,其中珍稀植物3種;陸棲野生脊椎動物4綱25目56科129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8 種,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的物種有7種。與2000年相比,植物種類新增物種2科2屬5種,動物種類新增2目8科14種。2018年7月保護區三期科考成果正式出版。
1.4 ? ?建立保護區地理信息系統及生物多樣性數據庫
隨著保護區管理和發展的需要,建設智慧型保護區,運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管理效率和質量勢在必行。2018年7月,由北京林業大學在三期科考的基礎上建立了保護區地理信息系統及生物多樣性數據庫,為開展數字保護區建設奠定了基礎。
1.5 ? ?加強多層次多方面科研合作與交流
管理局先后與寧夏治沙職業技術學院、寧夏林業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寧夏大學、北京林業大學、北京中森國際工程咨詢有限責任公司等單位開展交流與合作,簽訂多方面科研合作協議,開展了保護區物種鐵線蓮治沙造林項目、沙地土壤生態改良技術示范推廣項目、保護區三期科考及數字保護區建設、保護區林木種質資源普查等工作,積累了科研基礎數據,為申報科技項目獎項奠定了基礎。
1.6 ? ?舉辦科普宣傳活動
保護區充分發揮了科普教育基地的作用,開展保護區生態文明教育、生物多樣性等科普宣傳活動。在各級新聞煤體、報刊雜志發表相關消息600余篇,擴大了保護區的知名度。
2 ? ?對策
白芨灘保護區是我國溫暖帶草原與荒漠的過渡地帶,野生動植物種類豐富,所擁有的荒漠動植物資源和地理環境構成是研究西北地區荒漠化生態系統發生、發展及演替規律的活教材,是荒漠地區重要的物種基因庫,對研究植物起源及地球古生物群落演化和地史變化等具有很高的科研和學術價值。
2.1 ? ?加強保護區科研隊伍建設
爭取上級主管部門的支持,放寬招聘政策,增加優惠條件,全力引進專業技術人才,同時在專業對口院校組織現場招聘會,吸引優秀人才;加強與科研院校及其他保護區的合作,開展專業技術培訓和參觀學習等交流活動,聘請專家在單位內部定期舉行科研工作講座,從而提升科研人員自身素質和業務水平,提高保護區的科研能力和水平。
2.2 ? ?開展數字保護區建設
保護區管理科學化、標準化、數字化是自然保護區管理發展的必然要求。針對保護區的特點和實際需要,開展數字保護區建設,運用數字化監控技術,提高保護區的管理工作水平,使保護區的數字化建設上一個新臺階。
2.3 ? ?完善科研設施設備建設
根據保護區科研工作的長期規劃,建立野生動植物監測點、水文監測點、生態定位監測點、鳥類觀測點、中心實驗室等,根據監測類型配備相應的設備,完善科研基地建設。
2.4 ? ?開展保護區科研交流與合作
保護區科研資源豐富,而高等院校和科研單位力量雄厚,雙方優勢互補。依靠大專院校和科研單位,采用獨立、合作、聘請專家顧問等多種形式,實現優勢互補和成果共享,從而完成單方面不能完成的研究項目。通過開展交流與合作,學習其他單位先進的思想和方法,同時通過合作擴大保護區的資金來源,促進保護區的科研工作。
3 ? ?結語
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通過完善保護區設施設備建設、數字保護區建設,開展野生動植物監測、保護區生態監測研究等科研工作,全面提升自然保護區科研能力,最終實現有效保護生物多樣性的目標,其符合中央政策以及行業管理部門的要求,符合保護區發展和管理實際,建設條件基本具備,切實可行。
4 ? ?參考文獻
[1] 王獻溥,于順利,段雙全.云南西雙版納保護區管理成效及發展建議[J].現代農業科技,2012(1):331-334.
[2] 朱莉華,胡天華,王繼飛.寧夏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科研工作發展探討[J].寧夏農林科技,2013,54(12):133-135.
[3] 郭書彬,安春林,安世貴,等.發揮資源優勢開創小五臺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科研工作新局面[J].野生動物學報,2003,24(6):53-54.
[4] 王亮,楊增武,田瑞祥,等.安西自然保護區科研現狀與發展對策[J].甘肅科技,2013,29(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