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摘 要: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主席多次強調要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他指出:“中華文明源遠流長,蘊育了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國人民的崇高價值追求。”幼兒階段處于人一生中認知的啟蒙階段,正是最好的接受傳統文化教育的對象,所以幼兒園有理由、有必要打造一套以傳統節日文化為載體的幼兒傳統文化繼承課程,將優秀的中華民族傳統根植于幼兒心間。
關鍵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統節日文化;幼兒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西方節日以一種文化入侵的形式席卷了中國本土,這形成了青年對“圣誕節”、“情人節”等西方節日熱情追捧,而面對中國傳統節日卻提不起許多熱情的現象。這種情況是我國長期忽視了對中華傳統節日文化的傳承教育導致的,我園針對這種現象,特意開創一套有關傳統節日文化的主題教育課程對幼兒進行中華傳統文化的輸出,讓傳統文化的傳承從幼兒開始。下文是筆者在我園傳統節日文化課程的教學實踐中總結的實行策略。
一 營造傳統節日氛圍進行幼兒教育
我園定期在幼兒園內進行園區主題變換,在幼兒園校園中形成風格顯著的節日主題風景線。用各節日風格獨特、特色鮮明的節日特色點綴校園,一方面利用幼兒的好奇心理吸引幼兒對各個節日的興趣,另一方面使幼兒對節日有一個場景化的立體感受,如同置身真實節日現場般感受節日氛圍,在潛移默化中對幼兒進行教學。根據不同的主題,幼兒園的午飯也會隨之變化,全方位的為兒童打造一種真實感
例如臨近端午,我園組織幼兒教師提前進行了端午相關特色的手工制作并對校園進行了創意布置。端午主題公布當天,幼兒一進大門便能看見兩艘紙質龍舟,幼兒園的大廳放著或大或小的手工粽子,班級內還有各種相關的特色貼紙。這些布置給了幼兒特殊的新鮮感,并通過龍舟、粽子勾起幼兒的好奇心,更加專注的傾聽幼兒教師的講授。通過這種方式,有效的達到了讓幼兒從小接受傳統文化熏陶,對傳統節日文化產生興趣,自發的接受文化傳承的目的。
二 挖掘傳統節日文化內核進行幼兒教育
幼兒園中,幼兒作為學習主體,對教育的領悟能力和知識的感受程度都是有限的,這就需要幼兒教師充分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在教學中完成對幼兒的教學指導和對深層次教學內容的挖掘工作。在我園開展的中華民族節日特色文化的主題教育中,幼兒對傳統文化的領悟程度是十分有限的,這就要求我校幼兒教師在教育實踐工作中充分發揮對幼兒的指導作用,幫幼兒對節日主題課程加以提煉、概括,做幼兒的引路人。
如在重陽節的主題教育中,我將重陽節的相關知識講授給兒童后,在課下了解實際情況中發現,幼兒對重陽節的了解僅僅是淺層次的認知。這種認知是暫時且無實際效果的,所以我在課下改進了教學方式,對重陽節的知識深化著重于“敬老”的方向學。這種幼兒教師對傳統節日文化具體內核的挖掘也是幼兒園進行傳統節日文化教育的必要環節,教師為幼兒抽絲剝繭出學要學習的核心內容,不僅讓教育成果更加有效,還給幼兒的理解能力適當進行了“減負”。
三 創新傳統節日活動模式進行幼兒教育
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幾乎全是成人創設,節日的主體偏向成人,缺少以孩子為主角的節日內容,這種情況的現實存在,是幼兒園和幼兒教師在進行傳統節日文化課程打造時需要面對的重要問題。這要求通過傳統節日文化課程中傳承的節日內核要讓傳統節日與幼兒生活息息相關,因此要為貼合幼兒的實際生活對傳統文化進行新的形式創新,并將課程設計的關注點放在孩子們在每個節日的想法、行為以及其樂趣和需要。
在傳統節日文化課程的教學中,有許多節日的節日形式導致幼兒無法參與其中,我園在課程的編設中,對一些特定的傳統節日結合實際教學情況做出了創新性的改變。例如在清明節主題教學時,我園將清明節節日的內核進行深化改良,帶領幼兒開展了為革命先烈掃墓的活動,在活動中讓學生理解的清明節的具體內容,還培養了學生深厚的愛國情結;七夕節的教學中,我在教學實踐中從另一角度出發,提出幫助幼兒為父母寫一封祝福信的教育活動,讓幼兒以其他方式參與并感受了這個中國式“情人節”。這種創新活動對于幼兒教育中的傳統節日教學是一條必要手段,既起到了讓幼兒了解節日的目的又讓幼兒可以參與其中,感受節日。
幼兒園在開展傳統節日文化教育時應秉承對傳統文化“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的正確態度,正確選擇并開發有關傳統文化的精品課程,讓幼兒參與其中,自發的成為小小傳承者。
參考文獻:
[1]梁曉栩.談幼兒園傳統節日中的文明禮儀教育[J].教育界:基礎教育研究,2018(1):135-136.
[2]甕曉霞.基于文化傳承的幼兒園傳統節日活動分析[J].教學月刊小學版(綜合),2018(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