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學
摘要 ? ?枳殼產業是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于一體的特色中藥材產業。通過對重慶市江津區枳殼產業規模、產業基地、產業管理等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行調查,運用SWOT分析方法對該區枳殼產業發展的優勢、劣勢、機遇和挑戰進行分析,并提出下一步枳殼產業發展對策,以期為江津區枳殼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 ? ?枳殼;現狀;SWOT分析;對策;重慶江津
中圖分類號 ? ?F326.12 ? ? ? ?文獻標識碼 ? ?A
文章編號 ? 1007-5739(2019)23-0245-0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江津區地處重慶市西南部,位于長江流域中上游,在三峽庫區尾端,地處東經105°49′~106°38′、北緯28°28′~29°28′,境內四面高山環抱、丘陵起伏,無極限低溫和凍害,是我國長江上中游枳殼的優勢產區。江津枳殼種植歷史悠久,以干品藥材青皮白口、肉頭厚實、氣味濃烈、藥效顯著等特色享譽國內外[1]。枳殼產業是江津區特色農業產業,但就枳殼產業發展現狀來看,目前仍存在不少問題。筆者采用SWOT方法對江津區枳殼產業的優勢和劣勢進行分析,并就其下一步發展對策進行探討,以期為江津區枳殼產業發展和藥農增收提供參考。
1 ? ?江津區枳殼產業發展現狀
江津區枳殼主要分布在廣興、夏壩、永興、吳灘、柏林、賈嗣、蔡家、嘉平、白沙、石蟆等鎮,主要集中在綦河流域、筍溪河流域和長江兩岸。截至2018年,有枳殼基地總面積為424.13 hm2,其中投產枳殼基地面積118 hm2,2018年枳殼鮮品產量1 270 t(干品產量420 t);全區有枳殼經營主體36個,其中企業4家、專業合作社6家、家庭農場5個、專業種植大戶(1.33 hm2以上)21戶。枳殼產業成為江津區中藥材產業的主導產業。
2 ? ?江津區枳殼產業發展的SWOT分析
2.1 ? ?優勢
2.1.1 ? ?氣候環境適宜枳殼生長。枳殼喜溫暖濕潤、降雨充沛、陽光充足的氣候條件,在年平均溫度16 ℃以上的地方生長良好;對土壤適應性較廣,以中性沙壤土為最理想[2]。江津區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日照時數1 207.9 h,常年平均氣溫18.2 ℃,年平均降雨量為1 034.7 mm,無極限低溫和凍害,絕大部分丘陵地為紫色土和油沙土。良好的自然條件為發展道地枳殼產業提供了重要保障。
2.1.2 ? ?枳殼產業發展底蘊深厚。據《江津縣志·柑桔志》記載[3],“江津縣栽培酸橙(枳殼)始于明代,盛于清朝,以廣興場最早。至清代已是枳殼成林,遠銷海外。廣興出產的枳殼干品青皮白口,肉頭厚實,氣味濃烈、藥效顯著,被清代商家、醫家譽為‘江津枳殼?!?據清光緒32年(1906年)《江津鄉土志》記載,枳殼“為藥材之大宗,達三百余萬斤”。據調查,區內廣興鎮沿河村至今還保留有數百株樹齡50年以上的枳殼樹,其中幾株樹齡已達100年以上。
2.1.3 ? ?枳殼藥用成分含量較高。普遍認為江津枳殼柚皮苷、新橙皮苷含量較高[1,4-5],其上佳的藥效在《中華藥典》中有明確記載,是“川枳殼”的典型代表。據上海市藥材有限公司2015年8月11日的檢驗報告,江津區廣興鎮沿河村產出枳殼的柚皮苷、新橙皮苷含量分別達到7.9%、5.6%,比國家4.0%、3.0%的藥用標準均高出近1倍。
2.1.4 ? ?枳殼能美化生態環境。枳殼樹根系發達、生長快、萌芽力強,四季常綠,樹齡可達50年以上,并可持續投產30~40年;在河流兩岸種植,既能作為水土保持和綠化樹種,美化修復生態環境、保護河流水質,又可開發綠色、生態、健康養生的旅游觀光項目,在實現經濟價值的同時,又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和生態價值。
2.1.5 ? ?勞動力豐富,人工成本較低。枳殼產業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在施肥、修剪、采摘、切片等環節主要依靠人工進行。目前江津區枳殼種植區域以農村人口居多,農村剩余勞動力資源豐富。據調查,江津區內枳殼經營主體聘請當地勞動力的單價為50~80元/d,勞動力價格有明顯的成本優勢。
2.2 ? ?劣勢
2.2.1 ? ?扶持力度不夠,產業規模不大。中藥材是江津區委區政府確定的八大富硒特色產業之一,由于全區中藥材產業發展資金投入有限,近2年雖然整合中藥材產業相關項目資金集中發展枳殼產業,但目前產業發展規模仍較小,與明清時期的發展規模仍有較大差距。
2.2.2 ? ?產品宣傳不足,產品附加值低?!吨腥A藥典》對江津枳殼的藥效有明確記載。據檢測,江津枳殼柚皮苷、新橙皮苷含量遠遠高于國家藥用標準。這些獨特的優勢沒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宣傳,以致于枳殼產品在市場上未體現出價格優勢,產品品牌效應未得到充分發揮。
2.2.3 ? ?生產加工技術落后,持續發展后勁不足。在生產管理環節,目前僅在建園改土時使用機械化,在耕作、除草、施肥等管理環節仍以人工方式為主完成,現代化管理程度低。在加工環節,多數企業、合作社仍采取燃煤供熱烘干方式,存在二氧化硫殘留超標風險;種植大戶和散戶則以手工切片、露天曬干為主,受天氣影響較大,枳殼品質不穩定。此外,由于區內缺乏中藥飲片加工、藥用成分提取等精深加工企業,產業附加值不高。
2.2.4 ? ?組織化程度不高,抵御風險能力不強。當前僅有少數企業、合作社與農戶形成了“公司+農戶”“合作社+農戶”“公司+合作社+農戶”等相對成熟的經營模式,大部分企業、合作社與農戶之間僅存在簡單的鮮枳殼收購關系,沒有建立起“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聯結機制,在市場風險中,農戶利益無法得到根本性保障。同時,枳殼產業沒有相關行業組織,各經營主體尚未形成合力開拓市場。
2.3 ? ?機遇
2.3.1 ? ?發展道地藥材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助力農民脫貧增收的迫切需要。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要實施健康中國戰略,提高和改善民生水平。一方面,道地藥材生產大多分布在山區,是當地的特色產業和農民脫貧增收的重要產業;另一方面,中醫藥是中華文明的瑰寶,既具有“治未病”的主導作用,又有重大疾病治療的協同作用和疾病康復的核心作用,群眾認知度高、需求量大。加快發展道地藥材、增加優質中藥材供給,既有利于助力農民脫貧增收,又可促進中醫藥產業發展和滿足人民群眾對健康生活的需要。預計未來一個時期,中藥材的市場需求將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長。
2.3.2 ? ?各級政府政策扶持,中藥材產業大有可為。一是國家層面高位推動。2017年1月7日頒布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第三章內容中,針對中藥材種植流通、加工使用、創新生產、道地藥材保護等發面給予法律保障;2018年12月,農業農村部、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印發《全國道地藥材生產基地建設規劃(2018—2025年)》,提出將枳殼作為西南道地藥材產區的主要品種。二是市區層面狠抓落實。2015年8月,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貫徹落實國家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20年)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建設枳殼等20種大宗優質中藥材生產基地[6];2019年5月,中共江津區委辦公室、江津區人民政府辦公室印發《江津區進一步調整優化全區農業產業結構的實施方案的通知》,明確提出重點打造道地藥材枳殼[7]。從國家到市到區,都給予了中藥材產業發展相關政策支持,加快發展枳殼等道地藥材帶動農民增收,是確保2020年實現同步進入小康社會的重要舉措。
2.3.3 ? ?積極搭建科研平臺,加大產業發展空間。近年來,江津大力實施以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先后與重慶市中藥研究院共建了重慶中藥研究院江津分院及大健康產業研究院,與中國農業大學共建富硒產業教授工作站,為枳殼產業種植、加工、新產品研發等提供了科研平臺。
2.4 ? ?挑戰
2.4.1 ? ?枳殼產業發展迅速,市場價格波動較大。受前幾年高價影響,全國枳殼種植面積增加較快,新發展的枳殼陸續投產,使產地和市場待售貨源都較為充足。盡管社會對藥材的需求量呈增長趨勢,且枳殼的應用領域越來越寬泛,但枳殼的收購價格走勢仍不穩定。據統計,2016—2018年,江津區范圍內枳殼收購價格呈現逐年下跌趨勢,2016年收購價36~40元/kg,2018年最低收購價僅10元/ kg;而人工、物化投入等成本逐年上升,為枳殼產業的發展壯大帶來挑戰。
2.4.2 ? ?產業競爭力有待提升。近年來中醫藥不斷發展,各級政府都在政策和資金投入上加大力度。在國際市場中,我國傳統中藥在衛生領域所做貢獻仍不大,中醫藥的理論與技術創新不夠,在國際市場上占有的份額不足5%。在國內市場上,相對于四川、湖南等枳殼產區,江津枳殼雖然在藥用成分含量上有優勢,但在加工、市場開拓等方面還有較大差距,加之江津區枳殼現有規模不大、以初加工產品為主、技術含量低,因而江津區枳殼面臨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
3 ? ?發展江津枳殼產業的對策
中藥材產業是江津區八大特色農業產業之一,枳殼又是江津區重點發展的中藥材產業。根據枳殼產業發展面臨的內部優勢與劣勢,外部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制定發揮優勢、克服弱勢、利用機會、化解威脅為導向的枳殼產業競爭力培育策略,對全面提升江津枳殼發展的質量和水平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
3.1 ? ?加強江津枳殼優質高產技術的研究和推廣
抓好示范園建設,重點在綦河流域的廣興、夏壩、賈嗣、西湖等鎮和筍溪河流域的嘉平、蔡家等鎮建立枳殼標準化示范園,逐步提高規范化種植水平。利用重慶中藥研究院江津分院平臺,加強品種篩選培育,開展轄區內不同產地、不同品種的枳殼抽樣檢測,篩選柚皮苷、新橙皮苷含量較高、病蟲害抗性較好、產量較高的植株篩選并建立良種母本園,加大對枳殼良種苗木繁育體系建設力度。積極開展枳殼園測土配方施肥和病蟲害綠色防控工作,減少化肥和農藥使用;加強技術指導服務和培訓,提高果農生產技術水平。利用枳殼生產周期長的特點,在幼齡枳殼園選擇“枳殼+花生”“枳殼+大豆”“枳殼+蠶豆”等間種模式,既能對枳殼生長起到積極作用,又可通過“以短養長”的方式,增加藥農收益,提高藥農種植積極性。
3.2 ? ?探索現代經營模式,提高產業經營組織化程度
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優化投資環境,提高服務質量,持續把枳殼產業作為中藥材重點產業納入宣傳和推廣招商,引進社會資本和農業企業投資枳殼產業發展,積極尋求與實力雄厚的制藥企業合作,吸引更多醫藥龍頭企業來江津區建設藥源基地或興辦醫藥加工企業。積極培育龍頭企業,重點在廣興鎮、夏壩、嘉平、吳灘、蔡家等鎮培育有代表性的枳殼生產加工龍頭企業,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現代經營模式,以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和種植大戶帶動周邊群眾發展。
3.3 ? ?重塑品牌形象,提升枳殼相關產品市場競爭力
加快“江津枳殼”商標注冊,由區農業農村委牽頭完成“江津枳殼”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或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創建;強化宣傳策劃,將江津枳殼納入“一江津彩”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整體宣傳;加快農產品電商平臺建設,利用現有市場結合“互聯網+”線上、線下同步銷售;加強與市級中醫藥研究機構、高校、大型醫藥企業等單位聯系,對江津枳殼的歷史資源、功效成分、產品質量、產品形式等進行深度挖掘,通過精深加工研究開發新產品,如利用枳殼果實開發特色風味食品、枳殼樹葉提取精油原料等,不斷提高產品附加值。
3.4 ? ?適當引導與扶持,降低經營風險和成本
枳殼價格市場波動較大,企業、農戶栽培承擔著較大的風險。在經濟轉型發展階段,為增強企業、合作社和農戶抗風險能力,行業主管部門有必要通過必要手段加強生產引導,如購買枳殼產品價格保險、為經營主體提供產銷市場信息和預測等,降低經營主體生產枳殼的經營風險。
4 ? ?結語
江津區枳殼種植歷史悠久,已形成一定規模,并成為了一部分農民的重要經濟收入來源。通過SWOT模型分析,江津區枳殼產業的發展具有良好的條件和機遇,同時也面臨著挑戰和威脅。分析表明,江津區枳殼產業未來發展應堅持科學規劃基地、推廣高產技術、扶持龍頭企業、加強品牌建設、提高組織程度并重,大力發展道地江津枳殼,不斷推進江津區經濟發展。
5 ? ?參考文獻
[1] 周心智,張云貴.江津枳殼[J].南方農業,2018,12(31):53-55.
[2] 彭銳.枳殼規范化栽培及炮制加工技術[J].重慶中草藥研究,2008(1):1-3.
[3] 周心智,張云貴.江津枳殼[J].南方農業,2018,12(31):53-55.
[4] 吳萬征.不同產地枳殼中柚皮甙苷與微量元素的含量測定[J].中藥材,2003,26(5):332-333.
[5] 楊武亮,楊世林,黃加龍,等.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不同產地枳殼中柚皮苷和新橙皮苷[J].中草藥,2006,37(12):1888-1889.
[6] 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貫徹落實國家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20年)的實施意見[J].重慶市人民政府公報,2015(17):19-23.
[7] 江津區人民政府.江津府發〔2017〕24號關于印發江津區2017年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A/OL].(2017-07-19)[2019-02-11].http://www.jiangjin.gov.cn/content.jsp?id=00b6b56f967146fe9258b52df036b7f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