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爽 李志佳 吳超
摘要 ? ?福建省是中國江南茶區的主要產茶大省,茶文化歷史悠久,底蘊深厚,制茶工藝精湛;茶種植業是福建省主要的經濟產業之一,茶種植業的發展對福建省的經濟、文化等發展影響深遠。本文基于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經濟社會與自然資源的綠色可持續發展理論,分析了福建省茶種植業的發展現狀和影響因素,并結合福建省的自然概況與人文經濟基礎,提出了相應的可持續發展對策,包括建設生態茶園、發展科技創新、建立完善的茶葉管理體系等,以期對福建省茶種植業發展以及區域經濟環境協調可持續發展、為福建省的產業規劃和經濟發展的宏觀布局提供參考,為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經濟和自然環境的協調綠色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
關鍵詞 ? ?茶種植業;現狀;影響因素;可持續發展;對策;福建省
中圖分類號 ? ?F326.12 ? ? ? ?文獻標識碼 ? ?A
文章編號 ? 1007-5739(2019)23-0249-0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福建位于中國東南沿海地區,是中國的重要產茶大省,全省80 %以上的地形為山地、丘陵,具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稱號[1],深厚的歷史文化和特色的風土人情培育了當地獨具特色的地區茶文化,距今已有1 600多年的歷史。近年來,福建省加大了對茶產業的投資力度,同時科技創新以及產業結構的調整大力推動了茶產業的發展,福建茶種植業發展優勢明顯,同時也存在水土流失、品種退化、茶業管理體制不健全、茶葉科技創新不足等問題,如何走綠色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是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茶產業發展大力推動了對茶產業發展對策的研究,何志紅等[2]、王安瓊等[3]、趙 欣等[4]、鄧芳[5]、陳旻賢[6]、何 哲等[7]針對不同地域提出了相應的茶產業可持續發展措施。本文通過研究福建茶產業的發展現狀及影響因素,在充分考慮研究區域自然和經濟狀況的基礎上,提出了相應的可持續發展對策,以期為福建省的經濟發展和產業規劃提供參考,為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實現經濟與環境的綠色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
1 ? ?研究區概況
福建位于中國東南沿海,地理位置優越,地貌類型多樣,適合茶種植的土地面積大,具有最適合茶樹根系生長、土層深厚且pH值為4.5~5.5的酸性紅壤[8]。受季風和地形影響形成的溫暖濕潤的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非常適合茶樹生長,同時福建省熱量豐富、水源充足也給茶樹種植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條件。近年來,茶種植業已成為福建省重要產業之一,2018年福建省茶園面積為20.72萬hm2,比2017年增加了66.67 hm2,茶葉出口量2.41萬t,出口額為3.46億美元。
2 ? ?福建茶種植業現狀及發展趨勢
福建茶葉品種主要有綠茶、烏龍茶、紅茶、白茶和花茶五大類[9],茶產量居全國第一。2011年,安溪的“鐵觀音”茶園面積逾4萬hm2,每年產出茶葉6.5萬t,在全國茶葉總產量中約占6%[10]。平和縣茶園共有0.73萬hm2,盛產白牙奇蘭,截至2018年,全縣茶葉種植面積3 153.33 hm2,產量近1萬t,茶產值達20億元[11]。政和縣茶園面積約46.66 km2,是福建省最大的白茶產區[12],傳統工藝白茶占全國產量的60%以上,占全國出口總量的80%以上[13]。2017年,寧德市茶園面積6.98萬hm2,茶葉產量達10.42萬t,茶葉全產業鏈的產值達136億元。
福建茶種植業經歷了多次較大的發展。1978—1983年,是福建茶種植面積和產量規模快速擴張和膨脹的5年,種植面積增加了3.71萬hm2;2010—2017年,茶園面積增加約5.47萬hm2,2017年,茶葉產量達45.2萬t;截至2018年,福建省茶園面積為20.72萬hm2,比2017年增加了66.67 hm2,2018年福建干毛茶產量為401 620 t,同比增加0.8%,產值增加了20.17億元,茶葉出口總量達2.41萬t,出口總額達到3.46億美元。
3 ? ?福建茶種植業發展的影響因素
3.1 ? ?自然因素
茶樹是亞熱帶喜溫好濕的經濟作物,一般生長在海拔高度較低、坡度平緩、土層深厚的低山丘陵地。福建位于中國東南沿海,全省80%以上的地形為山地、丘陵,有大量適宜茶樹生長的富含鐵鋁氧化物的酸性紅壤(4.5 3.2 ? ?社會因素 福建省地處我國東南沿海,省內水系發達、交通便捷,便于經濟作物運輸。隨著消費觀念的轉變,茶葉消費市場呈現出新的形式,國內消費者開始關注品牌及包裝,茶業市場廣闊。茶種植業的發展也離不開科技創新,優良茶樹培育技術、土壤增肥技術等都是茶種植業發展中不可缺少的科學技術。政府政策的傾向對茶種植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福建省于2012年公布施行的《福建省促進茶產業發展條例》,引導了福建茶種植業的發展,而且福建廉價的勞動力節約了茶種植業的成本。此外,歷史悠久的茶文化、土地租金的高低、茶葉經濟以及相關產業的發展等都是影響福建茶種植業的社會因素。
4 ? ?福建茶種植業的可持續發展對策
4.1 ? ?發展科技
福建茶種植主要以人工生產為主,存在著機械化程度和資源利用率低等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關鍵在于發展科技,為茶種植業的升級和持續發展提供源動力。建設生態茶園,構造科學合理的茶樹與茶園生態系統,興修水利,在茶園裸露地上留草種草,合理使用綠色肥料,加強茶園基礎設施建設,因地制宜,構建生態模式[14]。
4.2 ? ?完善管理體系
科學、健全的管理體系對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福建茶種植業的可持續發展必須通過改善經營理念、穩定市場、設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來實現,主要措施包括提高福建茶葉市場的占有率,擴大市場范圍,增加銷售渠道,培養茶種植業各方面的相關人才,構建科學協調的生產模式,引進循環經濟發展思路,重新構建茶葉生產經濟系統,把清潔生產、資源及其廢物綜合利用等融為一體,大力發展“綠色”食品茶[15]。
4.3 ? ?加強政策扶持
政府的政策對于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加強對茶種植業及相關產業的經濟政策扶持力度,鼓勵種植、擴大相關產業的發展能夠有力促進茶產業的發展。主要可行措施包括加強茶文化的宣傳力度,如舉辦以茶文化為主題的活動,弘揚茶文化;構建茶文化的旅游體系,促進福建經濟發展,帶動福建茶種植業的持續發展等。
5 ? ?結語
本文通過文獻資料法、對比分析法對福建省茶種植業的發展現狀和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隨著政府政策的支持、科技創新的進步,福建省茶產業發展迅速,產量不斷增加,規模逐漸擴大,發展前景廣闊。福建茶種植業的發展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雖然自然及經濟條件優越,但在發展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本文在充分考慮區域自然概況和經濟發展情況的基礎上,根據宏觀經濟政策和經濟發展趨勢,為福建茶種植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提出了以下針對性的發展措施:發展科技、完善管理體系和加強政策扶持,以期為經濟和自然資源環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建議,為地區的產業發展和宏觀規劃提供參考,為全國茶種植業的綠色可持續發展提供借鑒,為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經濟和自然環境的協調綠色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
6 ? ?參考文獻
[1] 黃毅群.福建省高校開設休閑體育課程的可行性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2.
[2] 何志紅,蔣承忠,李松泉.對寧遠縣茶葉產業發展的思考[J].現代農業科技,2018(21):275-276.
[3] 王安瓊,王安寧.貴州省茶產業發展現狀及建議[J].現代農業科技,2017(16):275.
[4] 趙欣,夏曾潤.安康富硒茶產業發展現狀與對策分析[J].現代農業科技,2019(1):244-246.
[5] 鄧芳.景東縣錦屏鎮茶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8(11):269-270.
[6] 陳旻賢.安溪鐵觀音產業化發展現狀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8(15):262-264.
[7] 何哲,楊旭初,陳選平,等.永州市茶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9(12):240-241.
[8] 姚頌恩.福建茶樹生長的地理環境與茶業可持續發展[J].茶葉科學技術,2000(2):6-9.
[9] 周智武.近代閩粵地區產茶業與飲茶習俗[J].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15(3):9-12.
[10] 潘惠,林智勇,郭垂財.安溪茶產業聚集度分析[J].臺灣農業探索,2012(5):24-27.
[11] 張騰云.圍繞特色優勢產業推進產業增郊農民增收[J].福建農業,2011(11):32-33.
[12] 范渠森.政和縣白茶生產現狀及發展對策[J].福建茶葉,2002(2):40.
[13] 王穎.福建省寧德市茶產業發展現狀之調查與分析[J].新經濟,2016(6):36-37.
[14] 翁伯琦,張偉利,王義祥,等.推動福建省茶產業轉型升級的戰略思考與對策研究[J].茶葉學報,2015,56(2):61-67.
[15] 陳富橋,杜佩,胡林英,等.茶產業區域發展綜合實力評估研究[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7,38(12):157-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