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師將STEM教育理念融入生活課程,帶領幼兒設計制作枇杷采摘器。針對活動中出現的問題,引導幼兒結合已有經驗,嘗試可行的辦法,使幼兒在與同伴的相互交流、討論、操作中,不斷豐富和提升自己的經驗,以一種思考的、投入的、積極的狀態沉浸于活動中,這正是STEM教育的價值體現。
關鍵詞:STEM;課程故事;幼兒教育
中圖分類號:G42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32-0080-02
引 ? ?言
“五月枇杷黃似橘”,園內的幾株枇杷樹上熱鬧非凡,金黃的枇杷掛滿枝頭,點燃了幼兒探究的火種。由此,筆者帶領的班級開展了“遇見枇杷”系列活動,讓幼兒親近枇杷,感知枇杷的奧秘,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
一、鏡頭:幼兒的驚喜發現
初夏的一天,筆者組織幼兒室外活動。一來到操場,童童便驚奇地叫起來:“快看,樹上有枇杷!”幼兒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一股腦兒地圍上去。饞嘴的甜甜咂咂嘴說:“我吃過枇杷,很甜的。”幼兒一下子產生了共鳴,爭著喊:“我也吃過。”幼兒七嘴八舌地交流著,早把戶外玩具冷落在一邊,眼中只剩下這棵枇杷樹了!
二、鏡頭:看你千遍也不厭
從這天開始,幼兒總會在戶外活動時來到枇杷樹下看一看。作為教師,我們要學會尊重幼兒的意愿,啟發幼兒學會思考,并引導幼兒對事物進行連續觀察和比較[1]。于是,筆者有意識地引導幼兒對枇杷樹進行觀察。愛畫畫的優優說:“老師,我能把它畫下來嗎?”“當然可以。”于是,許多幼兒拿著畫紙以地為席,坐在枇杷樹下,觀察討論起來。添添說:“樹干摸上去硬硬的、涼涼的。”子皓說:“樹干有很多,有的細,有的粗。”幼兒在交流后開始動筆作畫。之后的兩三個星期,園內的枇杷樹成了幼兒的專屬模特,幼兒在不知不覺中感受著枇杷的細微變化。
三、鏡頭:歡天喜地摘枇杷
五月下旬的一天,幼兒驚喜地發現枇杷變黃了。幼兒躍躍欲試,想摘下來嘗一嘗,但果子長得比較高,幼兒根本夠不著。于是,在筆者的引導下,一場關于如何采摘枇杷的討論會開始了。
1.初次嘗試
(1)分析討論。跳跳說:“我覺得我們要爬到樹上摘。”熹寶說:“我們可以找個梯子。”添添說:“我們可以搬桌子、椅子。”奔奔說:“可以用根棍子把它打下來。”幼兒通過交流討論,認為用長棍子打下枇杷最簡單。
(2)尋找材料。哪兒有長棍子呢?幼兒開始分頭行動,他們在教室里四處尋找,樓上樓下翻了個遍。程程拿著用管道積木搭成的長棍說:“這個好像可以。”跳跳在樓上找到一根竹竿,激動地大喊:“老師,這個肯定能行。”有的幼兒找到了金箍棒、橄欖球棒、鐵環柄,一些幼兒還在操場上找到了幾根蘆葦稈。
(3)發現問題。幼兒拿著不同的工具準備大干一場,他們很快發現金箍棒太軟,使不上勁兒;蘆葦稈太脆,一敲就折了;其余的工具雖然能打下枇杷,但破壞力太強,不但把枇杷打爛了,葉子也打飛了。這可怎么辦呢?
(4)思考解決。面對出現的問題,筆者及時介入引導:“金箍棒和蘆葦稈可以淘汰不用,其他工具有沒有可以改進的地方?”幼兒認真思考,決定設計一個既可以摘下枇杷,又不會傷害到枇杷樹的采摘器。如何設計合適的采摘器呢?設計采摘器的材料有哪些呢?為了豐富幼兒的經驗,筆者決定發動家長共同參與。
雖然幼兒初次嘗試摘枇杷失敗了,但他們在親自嘗試、思考分析后,找到了進一步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之后活動的順利開展打下堅實基礎。
2.設計制作
(1)經驗準備。幼兒在家長的帶領下,結合網上搜集的資料,對采摘器的結構和制作材料有了一定了解。筆者引導幼兒思考:你設計的采摘器是什么樣子的?需要準備哪些材料?制作中可能會出現什么問題?
(2)分享交流。幼兒介紹自己的設計圖,并投票選出了比較優秀的設計。設計采摘器草圖并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意圖是STEM活動必不可少的環節,針對活動中出現的問題,幼兒會結合自己的已有經驗,嘗試可行的辦法。幼兒在與同伴的相互交流、討論、操作中,不斷豐富和提升自己的經驗,以一種思考的、投入的、積極的狀態沉浸于活動中,這正是STEM教育的價值體現。
(3)實踐制作。說干就干,幼兒分組商量后,根據已有材料自主選擇適合的樣式,按照設計步驟圖分工合作。在合作制作的過程中,教師應充分相信幼兒,幼兒天生就是科學家,具有強烈的探究欲和學習欲。大膽嘗試和探索是STEM教育中的必要因素。教師需要進行觀察和記錄,在必要時提供幫助。
以第二組的探索制作過程為例。
步驟一:綁牢鐵絲——估計長度與位置
江江用對比、估算的方法確定截取鐵絲的長度并做記號,隨后,他將剪鐵絲的任務交給了麥寶。元元指著圖紙問:“鐵圈上的這些牙齒怎么做?”江江回答:“還是用鐵絲,剪成一段一段的,再綁在鐵圈上。”
步驟二:添加袋子——在接口處系繩子
采摘器的主體完成了,接下來要裝上袋子。但新的問題出現了:塑料袋只有兩個提手可以掛在采摘器上,很不穩定,一甩就掉下來了。跳跳提議:“在上面挖兩個洞,多套幾處。”成員們都同意,小西瓜和絲絲動手在塑料袋上剪了四個洞眼,但套在采摘器上仍不牢固。制作遇到了瓶頸,他們折騰了好一會兒,依然沒有進展。江江和跳跳跑到其他小組,看到添添正用繩子固定袋子與采摘器的接口處,他立馬去材料柜里拿了繩子回到小組,用添添的方法解決了塑料袋不牢固的問題。
3.檢測改進
第二組幼兒對基本制作完成的采摘器進行了檢測與改進,他們立刻發現了問題,于是交流討論聲此起彼伏,每名幼兒都在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
問題一:鐵圈上的“牙齒”相隔距離太大,無法將枇杷摘下來。解決策略:這個問題對于愛動腦筋的幼兒來說十分簡單,只要多擰幾個“牙齒”,縮小“牙齒”間的距離就能順利解決。
問題二:枇杷不掉進袋子里。解決策略:加大鐵圈的直徑,改套大一點的塑料袋,這樣能擴大接住枇杷的范圍。
在STEM項目學習中,測試與改進是必不可少的一環。有問題,齊討論,找尋解決問題的根本,并能借鑒他人的經驗,充分運用可以想得到、找得到的材料,以解決問題為目的,不斷完善作品,這正是STEM項目學習不斷追求的目標。
4.實地操作
優化后的采摘器操作起來更加方便實用,幼兒輪番嘗試,將黃燦燦的枇杷收入囊中。在交流、設計、操作和不斷改進中,幼兒的成就感得到了滿足。在面對問題時,幼兒思維碰撞,不同想法相互融合,能夠充分利用、反思和補充自身經驗。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幼兒能汲取同伴的奇思妙想內化為自身經驗,為之后的實踐活動做儲備。
四、鏡頭:枇杷美食甜心頭
我們捧著勝利的果實回到教室,游游說:“媽媽告訴我枇杷底下有五角星的甜,而且顏色黃一點兒的甜。”幼兒聽她這么一說都拿著枇杷瞧,然后七嘴八舌地喊著:“我的這個有五角星。”“我的這個很黃很黃。”幼兒不僅品嘗到了枇杷的美味,更掌握了挑選枇杷的竅門,一舉兩得!
結 ? ?語
教師要從幼兒的興趣點出發,開發出值得探究、適合探究的STEM課程,為幼兒提供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機會,鼓勵幼兒勇于探索、不斷嘗試驗證,使幼兒從中獲得新知,并掌握獲得知識的方法。
[參考文獻]
鮑秀蘭.早期教育和腦潛能開發[J].中國教育學刊,2002(05):32-35.
作者簡介:傅媛(1981.11—),女,江蘇海門人,中小學一級教師,2011、2017年海門優秀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