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 城
(廣州商學院,廣東 廣州 511363)
經歷了一千多年的中世紀之后,由于資本主義萌芽發展和人文主義的廣泛傳播,教會內部的腐敗和黑暗,封建神學日益遭到人們的批判,教權和王權不斷斗爭,宗教日益世俗化。在文藝復興思潮的影響下,歐洲掀起了一場宗教改革運動。“這是一場首先由馬丁·路德發起的旨在挑戰教皇權威、否定教會特權以純潔天主教會的一場宗教運動。參與宗教改革的三大新教分別是德國的路德宗、英國的安立甘宗以及后來幾乎影響到大部分歐洲國家的加爾文宗。這三派宗教改革雖然各有特點,但卻主張純潔教會、革除弊端,讓純正的信仰居于至高無上的地位”。①這場運動嚴重威脅到了天主教會在歐洲的權威地位,新教被貶為異端,為了打擊“異端”,鞏固天主教的神圣地位,教會采取了各種宣傳手段,抵制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思想的傳播,恢復其在歐洲宗教世界中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巴洛克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成為了天主教會宣傳自己的工具。巴洛克最初發端于建筑領域,它要求體現動感,強調曲線,充滿華麗堆砌之物,具有強烈的感官效果。而天主教會為了宣傳宗教和追求享樂,到處修建巴洛克式的教堂和學校。從此巴洛克藝術從教皇最有權威的藝術中心羅馬出發,一發不可收拾,逐步影響到歐洲各國,并在繪畫、雕塑、音樂、文學領域深入發展。
三十年戰爭之后,德國四分五裂的狀況,使人們對和平失去信心,因為在塵世間一切都是暫時的,一切追求都毫無意義,人們普遍具有一種悲觀主義的哲學態度。既然一切事物都容易逝去,不能長存,那還不如抓住每一天,享受人生。在悲觀主義的籠罩下,德國巴洛克時期的文學充滿了對立的主題,此岸與彼岸、永恒與易逝、嚴肅與輕浮、繁榮與凋蔽、禁欲與享樂、死亡意識和生存渴望等。而對現實的逃避,對來世的渴望使人們紛紛向上帝尋求心靈的慰藉和靈魂的安定。而且與天主教會利用巴洛克藝術打壓人文主義不同,德國的巴洛克是對人文主義的繼承和發展,如對現世幸福的追求就是人文主義哲學觀的體現。
由于巴洛克風格與宗教密切相關,而德國的巴洛克詩人也多是信仰新教者。在巴洛克詩歌創作方面,宗教題材屢見不鮮。光格呂菲烏斯的詩歌中,就有很多直接對上帝的描述和贊美,如《至圣神上帝》《至重生的主耶穌》《至受難著的主耶穌》《至復活的耶穌》《主耶穌的尸體》等。
受濃厚的宗教思想影響,詩人們也以隱喻、象征等方式表達對上帝的敬仰,這在德國巴洛克的自然詩中就有很好體現。如格呂皮烏斯(Gryphius,1616-1664)《晨》中的“給我這樣的日子,讓我單獨侍奉你,直到那天,/ 當我的生命走到盡頭,我就能永遠看著你 / 我的太陽,我的光明。”②詩人把上帝比作帶來溫暖的太陽,帶來希望的光明,并且想有機會單獨侍奉耶穌,表達出詩人對上帝的一片虔誠之心,對彼岸世界的向往。類似的詩歌還有格爾哈特(Gerhardt,1607-1676)的《夏歌》,歐皮茨(Opitz,1597-1639)的《海德堡沃爾菲斯泉》等。
Vanitas是一個拉丁詞,表達的意思有“空洞”、“虛假”、“無意義”等,它代表的是對塵世短暫哀嘆的基督教人生觀。在馬丁.路德翻譯成德文的圣經《舊約》(傳道書1,2)中就表達出了“Es ist alles ganz eitel,sprach der Prediger,es ist alles ganz eitel”的思想,意思是:“傳道者說:虛空的虛空,一切都是虛空”。在宗教世界里,人們認為自己是不能主宰自己的生命的,經歷了中世紀的瘟疫和戰爭,教會的腐敗與專制后,人們這種一切皆空的悲觀主義情緒有增無減,從文藝復興時起,Vanitas思想進一步上升,到了巴洛克時期達到頂峰。在德國,更是因三十年戰爭的浩劫,德國巴洛克文學中充滿著空虛的主題。
戰爭雖然過去了,但卻給人帶來極大創傷,四分五裂的德意志帝國統治下的人們極缺安全感。審視過去,世上的一切都是易逝的,塵世的物質財富都是身外之物,人類在塵世的一切追求都是空虛的,毫無意義的。在巴洛克詩人格呂菲烏斯的十四行詩《一切皆空》中就有這樣的描述:
,,DV sihst / wohin du sihst nur Eitelkeit auff Erden.
Was diser heute baut / reist jener morgen ein:
Wo itzund St?dte stehn / wird eine Wisen seyn /
Auff der ein Sch?fers-Kind wird spilen mit den Herden:
Was itzund pr?chtig blüht / sol bald zutretten werden
Was itzt so pocht und trotzt ist Morgen Asch und Bein /
Nichts ist / das ewig sey / kein Ertz / kein Marmorstein.
Itzt lacht das Glück uns an / bald donnern die Beschwerden.
[…]“③
(你看,你看,放眼望去,世間盡是虛空。
今日所建房舍,明日即遭損毀。
今為城郭所在,明日只見荒草,
牧童與羊群,在草間嬉戲。
此時華美綻放,彼時即被踐踏。
今朝再強大而狂妄,明朝也將支離破碎。
青銅也好,大理石也罷,世事無常,無物永在。
今日幸福在微笑,明日苦難會降臨。)
該詩充滿了絕望,在這個世上,似乎再無任何東西可以讓人期待,讓人愉悅了,因為一切都是短暫易逝的。詩中滿是悲傷,無助和氣憤。無論是簡陋的農舍還是華麗的城市,塵世的一切都會在戰爭中被摧毀。
除了這首代表作,格呂菲烏斯也在其他一些詩作表達了這樣的主題,如《我們生活的真實寫照》、《世界的否認》。對于這一主題,霍夫曼斯瓦爾道(Hoffmannswaldau,1617-1679)在他的詩作《世界》中也有充分表現。
Carpe Diem是拉丁語,意為抓住時光。源自古希臘詩人賀拉斯(Horatius,公元前65年—公元前8年)一首頌歌。詩歌中表達的是時光易逝,要把握今天的幸福,不要期待明天。這一思想正符合十七世紀德國文人們的人生哲學,正如前面說過的,對死亡的思考,對人生的無奈,使得人們不禁感慨:既然一切皆空,沒有永恒的事物,何不及時行樂。Carpe Diem因此成為德國巴洛克詩歌中的又一主題。代表性作品有馬丁.奧皮茨的《Ich empfinde fast ein Grauen》。全詩共五段,每段8行。其中第3段這樣描述到:
,,Hola/ Junger/ geh’ und frage
Wo der beste Trunck mag seyn/
Nimb den Krug/ vnd fülle Wein..
Alles Trawren/ Leid und Klage
Wie wir Menschen t?glich haben
Eh vns Clotho fort gerafft
Will ich in den süssen Saft
Den die Traube gibt vergraben.“④
(你好,年輕人,去問問,
這世上最美的瓊漿玉液在哪里,
拿起酒杯,斟滿美酒吧!
悲傷,災禍與嘆息無處不在,
我們日日受盡煎熬,
在命運女神把我帶走之前,
我要將這一切苦難埋進這葡萄釀成的香甜果汁中,
將它們一飲而盡。)
該段詩行很直觀的表達出詩中的“我”在死前一定要及時行樂的思想。第三行中的“酒”其實是享樂的象征,飲酒有消愁的作用,通過豪飲與縱欲,詩人欲將他在世間經歷的一切苦難通通飲下,忘記。詩中“命運女神把我帶走”是一種隱晦的表達方式,表達的是死的含義。既然人生短暫,卻又充滿苦難,還不如及時行樂,享受現在的時光。
[ 注 釋 ]
①王敬艷.論16世紀羅馬教會宗教改革與巴洛克文學之關系[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4:168.
②劉潤芳.德國巴洛克的自然詩[J].外國文學評論,2003,2:130.
③SZYROCKI,MARIAN.Andreas Gryphius - Sein Leben und Werk,Tübingen,1964.10.
④OPITZ,MARTIN.Weltliche Dichtungen,vollst?ndiger,durchgesehener Neusatz mit einer Biographie des Autors bearbeitet und eingerichtet von Michael Holzinger,Berlin,2015,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