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川 丁沐晴
(江西中醫藥大學,江西 南昌 330004)
隨著新媒體技術逐漸成長,人們收獲信息的渠道和方法正在產生巨大的變動。通過模式、載體、思維等方面新媒體為教育工作者帶來了新時機和新挑戰。思考在培養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過程中如何正確合理運用媒體的新興平臺和新型資源,是一項極為重要的工作。
新媒體運營是在傳統媒體的基礎上運用數字化媒介進行傳播的一種新的運營模式,主要表現形式以微信、微博、短視頻、客戶端、網站為主。新媒體作為在校師生了解和得到最新消息的重要來源,通過其信息量大、內容豐富、傳播速率快、互動性強等特征已經廣泛融入到師生日常生活之中。作為當下師生獲得信息來源重要方式,新媒體能最大程度傳播最新的思想政治,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覆蓋面變寬,更加快速便捷了解其最新理論成果,有利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來臨,信息傳播日新月異,對于受眾來說,信息接收的時間先后有一定程度影響,從什么渠道傳播、接收、了解、反饋信息有重要意義。高校師生作為信息的接收者、制造者、傳播者、參與者在面對高效率、高速度、即時性的新媒體平臺會產生巨大的粘性。基于此,高校思想政治系列教育工作通過正確的運營能夠提升其宣傳力。首先,師生通過媒介獲得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與其相關的大量信息,比如國家最新出臺與高校有關的方針政策、國家領導人的重要講話、相關方面的新聞報道等。其次,經過新媒體運營的傳播,最大程度的利用當代大學生快節奏的生活模式,迎合其碎片化時間運用需求,有利于打破大學生對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固有思維,從而提高時效性和時代性,提升了其宣傳力和影響力。
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新媒體時代日益繁榮,新媒體通過各種各樣的表現形式來滿足當代大學生不同的信息需求。之所以可以增強感染力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一是網絡文化的多元性,與傳統媒體相比,通過新媒體運營可以將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關內容以文字、圖片、視頻、音頻、動圖、表情包、漫畫等方式呈現出來,使受眾更加直接生動去接受信息,體現網絡文化多元性;二是網絡普及的廣泛性,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應用,人們了解信息的渠道領域越來越多,對于信息的選擇也存在個性化的發展趨勢,使自由化的信息傳播逐漸增強;三是網絡互動的便捷性,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為許多網民提供表達“心聲”的平臺,將不同用戶的不同思想傳遞出來,促進線上互動交流溝通。因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新媒體融合,能夠更新教育模式,深入在師生,促進師生之間交流,更好地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到大學生的學習生活當中,與時俱進地傳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關信息,突破傳統模式,通過同學們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特色教育活動,增強感染力和生動性。
新媒體信息多元化的渠道使大學生想法碰撞交鋒。在利用傳統媒體傳播思想政治教育時都以在校課堂為主,師生間彼此探討,多媒體展示分享為輔,或通過見習參觀的形式了解新的信息,這種教育模式已經進行了幾十年。而當媒體通過新的形式進行運營并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就會接觸到多元化的信息來源,無論是教育的模式、思維、內容、時間、地點、互動溝通等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在校大學生不僅是信息被動接受者,還是新媒體時代下網絡信息的積極推動者和參與者,是網絡來源的發布者和分享者。[1]這樣角色的轉變表現出新媒體時代下大學生的主體地位。新的思想、新的文化、新的方式,新媒體的靈活性讓在校大學生接觸多元化的信息后進行思想碰撞交鋒,讓自身知識框架縱橫交織,了解獲取更多信息。
新媒體傳播信息的冗雜繁多,傳播環境的不穩定性使相關信息的過濾存在偏差。[2]首先,新媒體信息的實時性讓在校大學生及時了解社會最新信息。而如今,不但及時傳播大量消息,而且最大限度保證同學們言論自由。這也會影響學生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產生不同的看法、認識和想法,而非主流的觀點也可能產生。其次,新媒體的虛擬性和隱蔽性導致了當代大學生在形成價值觀的過程中存在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并且大學生作為網絡傳播的主力軍,可以通過匿名的模式表達自己的觀點想法,導致高校新媒體運營管理者難以全面監控,不利于因人施教,因材施教。不符合當下潮流的思想傳播,可能會使當代大學生產生無法認同社會、自我,無法正確認識自己,可能會在接收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發生抵觸想法。
當今社會互聯網技術不斷完善發展,大學生對信息需求越來越多,但是當高校的新媒體運營無法滿足社會需要,二者融合的效果就會減弱。在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過程中,高校新媒體運營平臺應建立健全與時俱進,符合本校師生切身利益,了解師生之所想,傳遞師生之所愿。而新媒體運營的途徑也有很多,如微信、微博、QQ、短視頻等網絡平臺,已經成為當今社會的主流傳播方式。若在運營管理的過程中缺乏規范性指導,就會導致融合效果無法提升。當運營引導性缺失,會使融合時優勢不足。而一些平臺在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時候,存在吸引程度不高、內容單調、數量眾多、缺乏運營管理等問題,新媒體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發展出現阻礙。
面對新媒體環境的復雜性和多樣性,高校應設立網絡輿情管理專員、建立網絡引導機制和符合自身的規章制度,合理運營新媒體平臺,掌握輿論主導權,在確保網絡環境安全的情況下,引導形成綠色健康的校園網絡環境。“議程設置功能”是指在大眾傳播過程中,“大眾傳播具有一種為公眾設置‘議事日程’的功能,傳媒的新聞報道和信息傳達活動以賦予各種‘議題’不同程度的顯著性的方式,影響著人們對周圍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斷。”[3]第一,設立網絡輿情管理專員,搜集和發現最新輿論輿情,面對不良信息進行妥善處理,將影響降到最低。努力構建綠色健康的新媒體網絡平臺。第二,建立網絡引導機制,掌握輿論主導權,以高校各類新媒體運營平臺為依托,圍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關內容進行發布與討論,并掌握輿論導向。第三,建全符合自身規章制度,規范運營模式,引導高校通過媒體的平臺更好地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合。
新媒體越來越與高校師生的生活、工作、學習密不可分,而網絡育人的工作格局隨著時代的進步,正在發生改變,通過線上線下、課上課下、理論與實際相結合逐漸完善。要運用媒體優勢開展線上育人,同時注重線下課堂與高校環境相結合,讓教育通過新媒體的形式融入大學生的生活當中。也要注意因材施教,面對地域、年級、性別、需求各不相同的師生,要自然劃分,有步驟,有層次,有體系貫穿高校師生大學成長的各個環節,建全網絡育人新格局。
與新媒體融合,是踐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途徑和創新。只要建設運營以在校師生為主體、吸引師生、貼近師生的新媒體運營平臺。首先,打造高質量的新媒體運營團隊。培育喜歡和熱愛新媒體工作的同學,使他們可以做到嚴格要求自己,發揮他們主動性和創造性;其次,調節新媒體平臺運營模式,在新媒體時代,通過即時化的創作模式將信息傳遞到喜歡接收新事物的大學生,有利于促進他們主體意識形成并增強自我認同感。因此高校思想政治通過新媒體指引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積極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教育完善發展。
“我們必須敏銳抓住信息化發展的歷史機遇,加強網上正面宣傳,維護網絡安全”[4]高校應順應社會發展趨勢,充分利用新媒體的發展優勢,作為培育社會主義接班人的重要載體,高校作為導向應在正確合理的運營新媒體條件下,正確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為培育社會主義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合格人才不懈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