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繁 萬 婧 賀加貝
(1.海南大學,海南 海口 570228;2.海南師范大學,海南 海口 570228)
學風顧名思義是一所學校學生學習風氣和精氣神,不僅關系著高校辦學質量,也關系學生能否成才,進而關系社會主義事業的繼承與發展。金國峰教授指出,良好的學風表現為有遠大的理想目標和明確的學習目的,旺盛的求知欲和執著的事業心,刻苦鉆研、勇于創新的治學精神,嚴謹踏實、一絲不茍的治學態度,實事求是、知行合一的治學方法等。[1]可見,優良學風對大學生的成長和學校的發展是何等之重要。2018年,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在成都召開,陳寶生在會上指出:中國“玩命的中學,快樂的大學”現象要改變;對中小學生要有效“減負”,對大學生要合理“增負”。[2]進一步加強高校優良學風建設、提高本科生培養質量刻不容緩,構建嚴出聯動機制是扭轉高校不良學風趨勢和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一招。
受讀書功利性、讀書無用論不良社會氛圍及寬松的畢業條件等因素影響。部分大學本科生學習目標低、動力差、自律性弱、畢業質量低等不良學風現象越來越普遍。
中國學生長期處在應試教育大環境中成長,考試注定了大多數孩子的成敗,其中,高考是最重要的考試,考完高考全家一身輕早已成為人們的共識。王方方指出,一些高校大學生表現出沒有遠大的學習志向以及足夠的學習動力去完成學業等現象。[3]經歷了十多年的一個又一個考驗,成功通過高考大關的大學生們順利來到大學校園,除了少部分人有繼續升學目標外,很大一部分人不在有升學的壓力。有部分人讀大學僅為拿文憑,失去了遠大的奮斗目標和動力,“考試60分萬歲,多一分浪費”成為部分學生不努力學習的借口。
缺乏遠大的學習目標,部分學生被所謂的“高中好好學,大學可以輕松玩”的善意謊言蒙騙,到了大學玩成為了主業。缺少了中學時父母及老師近乎“保姆式”的監管和照顧,一部分大學生將大量精力轉移到學業之外的網絡游戲、追劇、課外活動等非主業事務上,學習一塌糊涂、精神萎靡不振、心理異常等不良現象出現。遲到、曠課在部分大學生看來是正常不過的事,甚至雇人上課的現象也有。老師臺上講,學生臺下睡、臺下玩,人在教室心不在課堂、考試時違規舞弊等不良現象時有發生。對于學習沒有自覺性和緊迫感,嚴重影響到了學習的質量和風氣。
大多數學生中小學階段學習生活的一舉一動實時處于父母及老師的監管中,凡是有與學業無關的私心雜念和行為出現,很快便有父母和老師的干預,且大多數學生早已經適應“嚴管的幸福”。進入大學,受自我管理為主、學校管理為輔寬松自由大環境的影響,部分自律性差的學生壓抑多年的各種激情和天性瞬間釋放。隨意遲到、曠課或請假,晚上熬夜打游戲、追劇等,早上起不來等現象時有發生。久而久之,不良的行為成為了習慣,嚴重傷害了大學生的學業和身心健康,危害了學校優良學風建設。
鄔大光教授指出,中國大學生畢業率學位率近十年遠高于西方教育強國,但文憑不代表實力。近年來,就業結構性矛盾、大學生畢業眼高手低、能力水平不足等廣受質疑。究其原因,與大學生專業知識不扎實、可遷移技能差、自我管理技能不足等綜合能力欠缺是分不開的。受學習目標不高、學習態度不端正、自律性不強等長期影響,一部分學生在專業學習上應付、課外活動不關注不參與、專業實習實踐不認真、社會實踐及畢業實習蒙混過關,導致畢業時綜合水平差而被社會批判。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大學學風受到社會環境、大學生自身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4]導致大學生學風變差是多方面因素長期影響導致的,創建優良學風也需多方聯動而為方可行。
良好的學風能給廣大學生提供自發學習的氛圍和動力,因此,高校優良學風創建,廣大學生是受益者,更應是參與者和組織者。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決定了其學業觀,不崇尚知識與科學的學生難以成為一名好學生。人生如一條環環相扣的鏈條,每個階段都有最該做的事,一旦沒做好,鏈條整體質量將受嚴重影響甚至斷鏈,再彌補修復將付出成倍的努力也不一定能奏效。民間廣為流傳的“二十歲的貪玩,造就了三十歲的無能;三十歲的無能,導致了四十歲的無奈;四十歲的無奈,奠定了五十歲的無為;五十歲的無為,釀造了一輩子的失敗”便是對大學生最好的警示。作為大學生,應當把最主要的精力花在知識的積累和科技的探索上,在學好科學文化知識的前提下再去拓展其他素質。
家庭和學校是子女的成長最關鍵的兩大影響因素。從出生起,家庭便奠定和影響著子女三觀及學習生活習慣的形成發展,大學之前一直無微不至地照顧監管著子女完成中小學的學業。從理論上來看,大學生應該有成熟的心智和穩定的三觀,應該能夠獨立完成好學習生活。但受傳統學習成長環境的影響,許多大學生并不能完全獨立料理自己的學習生活,不能較好實現從中小學的學習生活方式向大學轉變,一旦沒調整和監管好,容易出現生涯迷茫和目標動力缺失,進而導致大學生學業受影響。因此,家校聯動,共同承擔對大學生的教育和管理在大學階段依然非常必要。家長經常性和學校溝通了解學生在學校的學習生活狀況,家長和學校應建立助力學生成長成才的坦誠關系,共同幫助學生解決異常問題,共同教育引導學生樹立遠大人生理想并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
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是培養學生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樹立正確三觀的重要手段。以往,在很多人看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輔導員隊伍日常工作、思政課理論教育的任務,與其他專業老師沒多大關系。但現在,應改變這觀點,2018年高校師生思想政治狀況滾動調查結果表明,專業課教師對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和成長成才影響最大。陳寶生指出:高校要明確所有課程的育人要素和責任,推動每一位專業課老師制定開展“課程思政”教學設計,做到課程門門有思政,教師人人講育人。[2]因此,高校全體專業教師、傳統思政隊伍要形成協同思政,利用專業課、思政課、論壇、課外活動等形式全方位全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進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協同助力學生成長。
總的來說,導致本科生學風和培養效果變差的主要原因是高校對本科生要求不夠嚴。為了確保通過率,考試時老師不但不敢出難題,為了考出水平又要確保通過成為很多老師為難的事,迫不得已考前劃重點和考點;畢業時為了畢業率,很多高校為學分不夠的學生準備了清考,實際上就是要想法設法讓學生畢業。降低了學習和畢業的難度,也無形中降低了學生的學習壓力和動力。廈門大學鄔大光教授等人指出,在任何情況下,大學都應嚴把質量關,恪守質量底線,并落實到學校教育教學的各項管理制度和質量保障體系的建設上。因此,高校應從嚴管理,以更高的要求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考核,如豐富期末考試形式和提高難度,取消補考、清考等機制,考不過必須重修、實在修不過退學等嚴格的考核機制,倒逼學生重視學習,從而提高培養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