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苗
(遼寧科技學院,遼寧 本溪 117004)
隨著離婚率的逐年上升,離異式單親家庭大學生的數量逐漸增加,家庭環境的特殊性對單親孩子的生活、學習、人生觀、價值觀都有著重大影響。因此,探討離異式單親家庭大學生心理問題的解決策略,有利于防止離異式單親大學生心理問題、行為的產生[1],有利于培養健康的人格,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促進他們的成長成才。
在離異式單親家庭環境下成長的大學生,他們缺少父母完整的愛,相對于正常孩子易形成消極的心理暗示,認為自己是被拋棄的孩子,不愿在同學面前談論自己的家庭,也不愿與人交往,不愿參加集體活動,常常獨來獨往,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2]。對外界的態度過分敏感,導致他們自暴自棄,或對社會有反抗情緒,而造成的種種心理障礙。
離異式單親家庭的大學生由于受家庭的心理創傷,會表現出抑郁、孤獨、自卑、猜疑、不愿與人接觸等心理現象,這都對離異式單親家庭孩子的社會適應性有所影響,尤其造成親子關系、同伴關系的不良。
由于成才過程中出現不和諧的經歷,單親家庭大學生大多數表現性格內向、不善表達、抑郁、自卑等性格特點,有煩惱不善于表達出來,喜歡悶在自己心理胡思亂想,不能積極的尋求解決的方法。甚至有的個別單親大學生的人格發展不完整,很難與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煩惱無從發泄,遇到事情沒有自信心,自暴自棄或破罐子破摔。
一些離異式單親大學生認為自己與普通同學之間存在著不平等地位,他們有完整的家庭,父母會經常打電話噓寒問暖或是到學校探望,這些都加重了他們的消極心理。其實,離異式單親家庭大學生產生消極行為的原因就是單親學生的一種自卑心理,他們總是回避問題,不敢面對現實情況,不能正確地正視自己、客觀地看待自己的家庭問題,整天抱怨父母、抱怨社會,無法進行有效的自我調節,從而造成他們與他人人際交往能力下降。
有的父母離婚后為了自己解脫或是再婚等,在對孩子的撫養和教育方面互相推脫、不負責任,致使有的孩子只能依靠爺爺奶奶或是姥姥姥爺等親屬撫養,讓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關愛從而造成他們思想偏激、性格扭曲。另一方面,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也是產生單親大學生心理問題的重要原因。有的離異夫妻把自己內心的苦悶和煩惱發泄在孩子身上,對孩子的教育采取放任、不管不問,甚至經常非打即罵、粗暴對待等。
離異式單親大學生產生心理問題一大外因是由于社會對單親家庭歧視和偏見。周圍人的議論,社會對單親家庭孩子問題的片面夸大,都會在他們心靈上造成強烈的反應,認為他們被忽視、被遺棄,很害怕別人帶著有色眼鏡看他們。
單親家庭大學生在學校中是一個特殊的群體,由于他們缺少家庭的關愛,內心往往是自卑和孤獨的,他們渴望融入集體而又害怕,不善交流,所以這類學生的教育問題需要全社會的關注特別是高校的思想工作者,我們需要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和呵護,了解他們最基本的心理需求,多為他們創造一個更加有利于他們發展的生活、學習環境。讓他們感受到老師和同學的關心和幫助,讓他們從因父母的離婚事件產生的消極情緒和自我否定中走出來。
結合新生入學教育,對單親大學生進行深入的調查和了解并開展心理健康普查,同時建立單親大學生心理檔案信息庫,詳細記錄學生的家庭情況、生活狀況、學習情況、人際關系、性格特征等,根據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有針對性地心理輔導。指導他們正確認識自己,充分發揮自己的長處,接收自己的短處,努力克服缺點,讓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
單親家庭的孩子往往親情欠缺,容易出現人際交往上的自我封閉。因此,我們要十分注意加強班級、宿舍的集體建設,通過同學和師生間的關心、理解、幫助,讓他們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真摯感情,讓他們慢慢融入到集體的大家庭中,積極參加集體活動,消除他們的孤獨感,改善人際關系,從而養成健康、開朗樂觀的性格。
對于離異式單親家庭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作為一個不可小覷的社會問題,我們必須從認知、情緒、行為等方面,綜合采用多種干預策略,需要個人、家庭、學校、社會幾方面共同努力,以期促進單親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和素質的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