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輝 徐一剛 王智杰 王 豪
(湖北文理學院機械工程學院,湖北 襄陽 441053)
在黨引導下的中國飛速發展,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搖籃,中國的科技領先、科技創新方面是否人才濟濟。培養出的學生能力和社會認可度是檢驗高校人才培養是否合格的度量尺,而高校思政工作正是高校培養合格人才的保障。要善于運用微信、微博等互聯網新媒體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同信息技術相融合,創新發展思想工作的有效途徑和有效方式。
大學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他們的思想道德素質直接關系到國家未來的一批人才的道德水準,能力水平,從而影響國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運。提高大學生道德品質,根據社會發展要求,為國家培養合格的人才,是對我們黨和國家后繼有人的重要保證。隨著新時代的發展和高校大學生的時代特性,有針對性地開展中華傳統美德教育,助力大學生樹立良好的的價值觀。
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通過老師在課堂上依靠PPT和書本等方式講授、課下面對面談話等方式進行,除了形式單一,內容枯燥,容易使大學生感覺乏味以外,還有教育的覆蓋面有限,信息傳達的迅速性受到限制等問題。在當今信息化時代,利用網絡平臺拓寬教學途徑已經成為一個普遍現象。大學生善于接受新鮮事物,在網絡空間中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教育工作者應該善于發現大學生這個特點,運用網絡改善教學,中充分利用現代技術和網絡資源,潛移默化的引導大學生學習和思想道德的培養,提高教學效率,觸發自主學習的特性。
網絡技術的高速發展,在一方面對傳統的課堂口述式的思政教育發起了不小的沖擊,但是站在大學生思政教育的目的層面來看,網絡發展蘊含著大量挑戰的同時也不乏是一個機遇。大學生思政教育順時發展,順勢發展,利用好先進的技術手段,將網絡平臺信息面廣、傳播速度快等優點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跟緊時代潮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過不斷地自我學習,自我充電,努力提高自身政治理論素質和政治敏感嗅覺,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對網絡信息增強識別能力,對信息的意識形態進行把控,確保一個良好的校園網絡環境。
網絡已成為大學生學習與生活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利用網絡充實自己的大腦,利用網絡休閑娛樂;課堂上教師結合網絡資源和先進的信息技術為大學生創造良好的課堂環境和教學方式。網絡文化對大學生的思想和觀念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這種影響是一把雙刃劍,引導得當將對教學將有不小的促進,利用不當也可能對學生產生不小的影響。要利用好網絡平臺,并予以積極正確的引導,利用網絡的優勢不斷加強和改進網絡化時代高校的思想工作。
青年大學生正處于不斷塑造個人價值觀的特殊敏感時期,習慣的養成階段,意識形態辨認度不夠成熟,對于網絡上良莠不齊的信息不能準確的辨別。在不良信息的負面影響下,存在使得大學生思想麻木,逐漸喪失信仰的可能。與此同時,網絡改變了大學生傳統的交往模式,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為大學生創建了一個虛擬的網絡交流平臺,在這個平臺之中,沒有年齡,性別、職業等等任何界限的交流,如果不給予正確的引導大學生容易迷失方向甚至步入歧途。
現如今的互聯網時代,給教育工作者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同樣也使得他們對工作將更富激情。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大都是通過自我學習,先了解掌握了一定的教育信息,然后通過自身消化吸收,理解之后將思想傳達給受教育者。在教育工作者自身學習理解的過程中可能存在理解不充分的情況,講解不夠透徹;在上課過程中同樣存在講解不到位,講的不夠生動的狀況。這時,運用網絡的影音資料輔助教學,采用新的媒體形式對學生每天推送學習資料,循序漸進的融入進學生的日常生活,潛移默化的改善思政學習氣氛。
高校應結合互聯網的傳播特點,加強文化建設。在探索互聯網與思政工作結合的過程中,難免還存在一定問題,要不斷改進方法,不斷優化措施,結合互聯網優勢,在學生教育、管理制度體系有所創新,制定相應的制度,提供更多的培訓機會,為教育工作者開拓眼界,提供更多的與時俱進的機會,從而更好地完成高校理想政治教育網絡新平臺的構建,助力大學生素質能力的提升和思想道德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