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娟枝
(天王學校,陜西 咸陽 712000)
古典詩歌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因其語言凝練、意境高遠、哲理深邃、音韻和諧而膾炙人口。學好古詩,不僅可以使學生了解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同時可以提升學生對古詩的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提升人文素養,從而培養他們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古詩教學在如今的新編版教材中占據著比較大的比重,教學地位日益凸顯。可教學現狀卻不容樂觀,甚至令人堪憂。
根據多年教學經驗發現,大部分學生在學習古詩文時缺乏學習興趣,更不用說帶有情感的朗讀。另一方面,老師在具體授課過程中受到課時限制,更多是重講解、輕朗讀。整整一節課聽不到老師的范讀,更難聽到學生的讀書聲,更談不上教師有效的朗讀指導和訓練。朗讀在古詩教學中備受冷落。即使想培養學生詩文朗讀興趣也苦于時間不夠。因此造成目前大部分學生對古詩文學習興趣不高,碰到具體題目時不知所措。
選入初中語文教材的詩歌都是歷經時間考驗的名家名篇。詩言志,每首詩歌都是詩人志趣、情趣的體現。有的語言凝練,含蓄雋永,耐人尋味;有的古樸淡雅,格調清新,讓人沉醉;有的意境高遠,引人遐想;有的想象奇特,讓人思緒飛揚。無論哪種風格的詩歌,都給人一種畫面美、意境美和情感美。可是大多數教師在教學時,生怕學生聽不懂,習慣逐字逐句的翻譯、講解,不厭其煩地分析,硬生生的把一首優美的詩歌剝離、肢解得支離破碎、面目全非。沒有絲毫的美感。不僅學生聽得索然無味,也讓聽課的老師如坐針氈,恨不得逃離現場。雖然詩歌教學講究知人論世,但有的老師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就占用了約三分之一的時間,沒有重點,沒有選擇。
幾乎所有教師都知道: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主導者,在教學中只是發揮“導”的作用,可實際上卻大打折扣。大多數教師只顧照著教案講課,“滿堂講”“滿堂問”的形式依然在很大程度上主宰著我們的課堂。學生被教師牽著被動學習,自主學習活動太少,同伴討論交流的學習活大多流于形式。
針對以上教學中存在問題,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詩歌講究平仄,極富音韻美。讀起來優美動聽,朗朗上口。是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的極好載體。朗讀是學生能夠快速進入詩歌意境、有效記憶古詩的最便捷的途徑之一,又是進行思想啟迪、情感熏陶的有效手段。可學生沒有入情入境的朗讀,語感培養從何談起?朗讀是引領學生和文本對話的最好手段,是最經常、最重要的閱讀訓練,也是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基本途徑。學生只有聲情并茂的朗讀詩歌,才能更好地體會詩人的情感,和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因此,古詩教學中切不可淡化或忽略朗讀訓練。初中語文教師要想不斷提升古詩教學的質量,培養學生對古詩的興趣,就必須舍得花時間讓學生練習朗讀,讀出古詩的節奏、韻味,體會詩歌蘊含的情感,“情”從何來?情在節奏中,情在疏密中,情在起伏中。講解只能讓學生被動地“知道”一些知識,朗讀才能讓學生自己主動的“感受”難以言傳的復雜情感。教師也要通過自己地范讀影響感染學生。讓學生在讀中感受,在讀中想象,在讀中體會詩人的心境和情感。
具體教學過程中,老師可鼓勵學生自己解決字詞疑難,有意識的培養學生自學古代詩歌的能力。以學生自讀、同學合作、教師輔導的教讀方法代替傳統串講,使學生悟得閱讀古詩的門徑。例如:可指導學生從《唐詩鑒賞辭典》《宋詩鑒賞辭典》等工具書中,或上網查找要學習的詩歌的鑒賞文章。啟發學生在自讀鑒賞文章時思考如下一些問題:詩人是在怎樣的社會背景下寫這首詩的?詩人當時的境遇如何?詩人有哪些經歷與本詩有關系?你覺得鑒賞的文章哪些地方分析得特別精彩?為什么說特別精彩?你有沒有不同的看法或新的見解?鼓勵同學之間相互交流。
教師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除了注重學生自學能力培養之外還應該分配一定課時進行專門的語言實踐活動。例如在講解古詩文賞析時,可將學生分組進行“詩文鑒賞”,給學生一定時間,鼓勵小組討論和相互評價。個別優秀者可走上講臺進行詩文講解,老師隨后進行點評。
古詩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也是新課標改革的方向。教師必須轉變固有觀念,以新的眼光審視新生代的學生,相信他們的能力。在語文課堂上,尤其在教學古詩時,不要再讓朗讀備受冷落,給朗讀留一席之地,該講的講,該讓學生講的,一定給他們創造時間和機會。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和文本對話,和詩人對話,嘗試自己品讀賞析名句和精妙“煉字”,和教師平等對話。打破古詩教學刻板、僵化、沉悶的局面,建立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語文課堂,讓古詩教學煥發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