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丹
(榆樹市弓棚高級中學校,吉林 榆樹 130400)
微課是一種建立在信息技術基礎上的教學手段,其優勢逐漸被廣大教師所認識和了解,這讓微課資源在教育領域中得到了推廣應用,課堂教學效率也因此得到很大的提升。短小精悍是微課表現出來的一個重要特征,也是其優勢之一。微課的作用主要發揮在課前階段。在課前的時候,信息技術教師可以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學習能力、興趣愛好等因素制作或者從網上下載相關視頻,然后通過適當地剪輯處理將其制作成微課,讓學生在課前的時候觀看、學習。這種情況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思維能力和理解能力對學習進度進行控制,學習態度也由被動的“要我學”變成主動的“我要學”,從而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這不僅有利于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調動,還能在降低學生學習難度的基礎上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信息素養。
從本質上來說,促進學生有效學習是應用微課資源的主要目的,要想實現這一目標,必須要讓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等符合學生的學習特征。所以,教師首先要做好學情調查工作。例如,在講解“如何制作電子報”相關知識點的時候,教師可以通過與學生交流或者觀看學生日常操作對學生的基礎知識情況做一個大致的調查。通過調查之后發現,高中學生基本上都了解word文檔的制作,比如圖片和藝術字的插入、表格的繪制、段落與文字的設計、文檔的編輯等。掌握這些信息之后,教師在制作微視頻的時候就可以有針對性的設計,不需要再次強調如何制作word文檔,可以直接講解如何通過電子報制作表達自己需要的信息和思想。這樣的微視頻具有針對性、實效性。在微視頻制作結束之后,教師再給學生設置一個任務,讓學生隨意選擇一個主題,圍繞該主題制作電子報。最后,教師再將微視頻和學習任務上傳到云平臺或者班級微信群內,讓學生在課前的時候自主下載觀看微視頻,再根據微視頻內容完成學習任務。
1946年埃德加·戴爾提出了學習金字塔的概念,該金字塔表明,學習效果未達到30%的基本上都是傳統方式,或是學生的被動學習或是個人學習。而學習效果達到50%的基本上都是參與式學習、主動學習和團隊學習。高中信息技術教師在教學中要清楚認識到這一點,盡量采取小組合作的方式展開教學活動。一方面,這樣可以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另一方面,這有利于開闊學生的視野和思維。更重要的是,這還能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團隊協作能力。再以“電子報制作”這一案例進行分析。教師可以將全班學生按照四到五人一組分成若干個小組,然后讓每個小組的學生交流課前預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或者疑惑。團隊無法解決的問題可以向教師請教,教師輔助學生解決所有的疑惑和問題,然后讓學生以團隊為單位制作一個電子報。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讓學生做好任務分工,比如某個成員負責文本框和藝術字制作,某個成員負責圖片處理,某個成員負責圖片和文字素材收集等,彼此合作,互相協調,遇到不會的地方可以再次觀看微視頻,確保合作過程的順利進行。
在傳統的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往往采取終結性評價方式,即只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很少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以及成績以外的東西。素質教育背景下,教師應當采取結果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方式,既要對學生的學習結果進行評價,還要針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自我提升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專業實踐能力、道德修養等各個方面進行評價,讓學生清楚認識到自身的不足并加以完善,不斷朝著正確的方向前行。除了從評價標準上加以完善,教師還要適當地豐富評價主體,盡可能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就筆者個人教學經驗而言,教師可以采取學生自評、互評與教師綜合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方式,這樣既能激發學生的自我反思,又能讓學生彼此借鑒對方的可取之處,從而提升評價的全面性和客觀性。最后,教師再根據評價結果,針對學生的薄弱之處設計課后任務,讓學生在課下的時候反復觀看微視頻,確保其中的每一個知識點都吃透。
綜上所述,微課資源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運用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使教學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高中信息技術教師要清楚認識到微課資源的優勢并對其價值進行深入挖掘,在這個基礎上利用微課資源構建高效的信息技術課堂,實現課堂教學效益最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