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喚喚
(河南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河南 新鄉 453007)
在分數和考試的指揮棒下,為了讓孩子獲得更多優質資源,贏在起跑線上,很多家長從孩子幼兒園開始不斷為孩子在各科輔導班特長班中報名,形成了“校內減負,校外增負”的狀況。
就我國教育部發布的首份中國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報告調查結果顯示。四年級學生數學語文單科平均每天作業時間在30分鐘以上的比例分別為33.6%、40.4%,在60分鐘以上的比例分別為14.7%、21.5%,在兩小時以上的比例分別為4.4%、8.7%。四年級學生參加數學、英語和語文輔導班的比例分別為43.8%、37.4%。三成學生表示有學習壓力,在2018年校外輔導機構的整改中,超過一半的校外輔導機構存在各式各樣的問題。超前教育,超綱教學等問題十分普遍,嚴重影響了正常教育教學工作的進行。
教師教學任務是在教學過程中為了達到教育目的而提出了不同層次的要求。由于教師個人的主觀原因和社會的客觀因素等的影響,部分教師在課堂中沒有完成預期的教學目標。有些教師在課堂上只是把課件上有的內容照本宣科的講一遍,而能力提升部分則沒有達成。有的教師經常在家長會上呼吁家長給孩子報課外輔導班。對于考試成績相對優異的學生提出參加校外輔導班進行培優,對于學習成績弱的學生提倡參加課外輔導機進行補弱,以提高成績和升學率。
升學率是學生在報考學校時的參考標準之一,影響著學校的生存。良好的升學率會使學校獲得較好的生源、口碑和資源。學校為了保證升學率,集中學校人力、物力和財力開設“重點班”與“非重點班”,集中優質資源對入學成績較高的學生進行教育。家長為了使孩子進入到“重點班”,獲得更多的教學資源,往往通過參加校外培訓以求在入學考試中取得較為優異的成績。
一方面,輔導機構為了爭奪生源,采取各式各樣的宣傳,其中包括虛假宣傳。在宣傳單上經常看到“某某教師畢業于某名牌大學,高考某科成績滿分”的宣傳語。這些宣傳教育的名師的輔導機構巧妙地利用了家長對“名師出高徒”的誤解。教師單科考試成績優異不等同于教學能力優異,評價教師教學水平的高低,不能只依據教師考試分數,應著眼于教師教學水平。另一方面,輔導機構教學內容難以保障。輔導機構主要強調個別輔導,其輔導內容因人而異,家長難以考察輔導內容,只是根據學生成績浮動進行評價。有些輔導機構注重講授考試技巧,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學生知識內容和學習能力的問題,只是治標不治本的行為。
地區學校間和學校內的教育資源不均衡問題是導致校外“輔導熱”的一個重要原因。一方面,教育資源向重點示范學校傾斜。同一地區的中小學辦學質量不同,長期存在的“擇校熱”帶動了輔導機構的發展。另一方面,學校內資源向“重點班”學生傾斜。例如,某專家到某一學校開展講座,現場座位有限,多數學校會組織“重點班”學生現場聽講。為了獲得更高多更優質的教學資源,家長和學校不得不主張給學生“開小灶”,鼓勵學生進行課外輔導。
首先,政府應當明確教育職責,著力加大教育投入,將蛋糕“做大”。在推進教育普及的基礎上,擴大中小學教育資源。不斷探索出較為合理的招生制度改革。其次,實行分層辦學。在區域內發展特色學校,創辦微型學校,實行多校劃片入學。學生不只對應一所學校,而是一名學生可以在區域內不同層次的學校間進行選擇。最后,不斷進行制度創新,制定政策法規,引導教育均衡發展。推進中小學入學測試,探索出較為合理的招生制度改革,建立政府教育部門的督導評估小組,發揮督導評估對地區辦學發揮的導向作用。制定公平有效的評價標準,遏制部分學校不良競爭。通過督導評估辦學水平,提前制定辦學計劃,優化辦學布局,實現教育資源均衡配置。
各地區教育部門應當組織專門人員排查校外培訓機構,取締無證非法校外輔導機構。首先,政府部門應當出臺相關的法律政策,明確校外培訓機構辦學條件,提高辦學門檻,規范校外輔導機構的教師任用機制。其次,建立第三方監督機構。利用互聯網技術,建立校外培訓機構監督服務平臺,及時公布各個輔導機構辦學現狀及考核結果。建立校外培訓機構黑白名單,為社會和公眾提供服務,接受群眾監督。
家庭教育是學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對于校外輔導機構,家長應當樹立正確的態度,防止兩種極端傾向,不可過度依賴課外輔導機構和一味抵制校外輔導機構。家長應當參與學生學習的過程,了解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困惑和難題,以正確的方式給予幫助。家長需要與學校教師積極溝通,多方位了解學生學習狀態,了解學生學習中的難點,尋求切實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