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宗杰
(青島科技大學,山東 青島 266061)
在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時期,高校德育工作普遍存在思想教育內容抽象、實踐環節薄弱、立德樹人理論教育方法有待進一步改善等問題[1]。高校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把他們培養成德才兼備的人,整個過程任重道遠。全員育人工作是一項全方位、多方面的綜合工程,需要加強頂層設計,著力構建適應時代要求、適合高校實際發展的育人工作機制。
“1+N”全員育人模式,即“1個導師帶N名學生”開展全員育人教育。“全員”是指學校全體教職工,包括領導干部、教師和職工以及學生。在“1+N”全員育人模式下創新開展立德樹人全員教育工作,積極響應十九大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號召[2],實現教育高質量發展,既順應了我國教育的發展要求,也有助于高校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和提升。
自古以來,我國就非常重視德育建設,隨著社會的發展,大家越來越重視德育培養結果,卻忽視了對過程的重視,使得社會逐漸形成重結果輕過程的德育培養過程,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高校立德樹人培養機制上存在問題,當代高校越來越重視科研實力的培養,逐步輕視對學生德育的培養,造成德育培養的弱化,即使是高校重視學德育的培養,但對高校應該培養怎樣的人以及怎樣去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缺乏相應的理論,更何談建立機制落實培養方式。
(二)立德樹人的主體和對象存在偏差,德育活動的發起者和推動者是立德樹人的主體[3],故高校教師在立德樹人的過程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當代高校對于教師的考核,往往體現在個人的科研業務能力上,忽視對學生德育培養的考核,造成教師的主人翁意識不強,缺乏對學生的德育培養。
(三)家庭教育的偏差,家庭教育在人的早期成長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家庭的教育方式,直接影響孩子處理問題的方式方法,父母的價值觀、人生觀對孩子少年時期性格的形成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加之社會逐漸形成把成績當成衡量學生的標準,父母越來越重視學生的成績,忽視了對學生性格和德育的培養,缺少對學生尊師重道、明禮誠信等方面的培養。
(一)完善機制,構建以黨的教育方針為核心的“1”和學校工作為“N”的全員育人體系。始終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4],在學生工作方面,高校黨委起到全面領導的作用,承擔管黨治黨、辦學治校的主體責任,做到把方向、管大局、做決策、保落實,堅持以“立德樹人”為中心基本點,實現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校立德樹人新局面。
(二)抓師德師風,建設以高素質教師為核心的“1”和以學生隊伍為“N”的體系。堅持教書育人和立德樹人相統一,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承擔著神圣使命。加強高校教師師德師風建設,高校老師的言傳身教來指導學生、培養學生、感染學生,教師不僅是傳道授業者,也是立德樹人的榜樣。
(三)優化環境,形成以良好的校園文化為核心的“1”和育人方法為“N”的氛圍。在大學校園,堅持不懈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不懈促進高校和諧穩定,堅持不懈培育優良校風學風,使學生在良好的立德樹人氛圍中[5],陶冶情操,健康成長,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責任意識、關愛意識。
“1+N”全員育人模式下的德育綜合改革有利于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者、示范者和傳播者,堅定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德育改革對學生身心成長和高校工作具有導向、動力、保障作用:有助于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6];有助于培養大學生成為擁有國際視野、世界眼光的踐行者;有助于培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追夢人。從熟知國史國情,到自覺維護國家榮譽、國家安全和民族團結,將個人發展與國家前途、民族命運緊密聯系起來,才能從根本上將“立德樹人”扎實做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