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麗 楊娜娜
(西安工業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陜西 西安 710032)
同輩群體是指由興趣愛好、年齡特點、身份地位、文化程度等極為接近的人組成的群體[1],學生的同輩群體對學生的成長極為重要。班級是教學活動最基本組成單位,同輩群體成員間往來密切頻繁,影響時刻存在,大學生活里有相同課程、共同活動和共同目標,個體的歸屬感、榮譽感主要寄托于班級,積極向上的同輩群體,不僅會幫助成員協調個人和群體的關系,也會促進良好學風形成。因此,運用群體心理規律,把握大學生群體心理特點,營造良好班級氛圍,創建優秀班級群體,并以此來帶動高校學生教育管理工作,將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
首先,滿足大學生情感歸屬的需要。人是社會的人,人際交往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具備的能力,班級同學來自五湖四海,不同的地緣文化、不同的性格愛好、不同的家庭背景,他們需要情感寄托和歸屬,需要知心朋友分享喜怒哀樂,興趣志向相投的群體能滿足他們情感和心理上的需要和陪伴。其次,營造良好的學風、班風,拓寬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徑。同輩群體成員之間由于教育背景、家庭條件、生活閱歷、興趣愛好等均比較相似,彼此間溝通交流比較順暢,熟悉群體內部結構和活動規律,容易發揮他們的個性特點和團隊能力,更容易有針對性開展班級活動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班級作為基本的教學單位,是教學活動運行的基本保障,作為團學組織的基層單位,也是團學活動得以順利開展的基礎。班級管理分為制度建設和人員管理兩部分。
一是制度建設。規章制度是學生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必須遵守的行為準則,健康有序的規章制度可以使班級工作有章可循,平穩運行,更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團結向上的班風。目前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較強,維權意識較濃,根據班級實際情況,全員參與,積極制定班級可行的班級公約和制度,既能體現民主性和公平性,同時也對學生的行為規范有一定的制約,更方便大家共同遵守。
二是人員管理。目前對班級以宿舍為整體進行管理,但成員間的人際關系很難把握。為了更好地改變這種情況,利用班級不同需求的同輩群體構建的同輩交流圈子,建立同輩群體管理網絡,有效開展班級工作。班長、團支書作為第一管理梯隊,其他班委成員作為第二管理梯隊,同輩群體的核心成員作為第三管理梯隊。同輩群體的核心成員,是在群體活動中經過較長時間的彼此磨合,憑借自己的知識、才能、閱歷、品格等內化的因素獲得成員的普遍認可后自然而然產生的,所以具有較強的凝聚力和號召力[3],有利于提高班級凝聚力。
班級作為團支部建設的基本單位,是由多個不同群體組成,通過組織多種多樣的團日活動,積極調動不同群體參與到班級建設中來,可以極大地提高團支部建設的效果。
結合國家、學校重大節日和活動,各級組織下發的團日活動要求,由組織委員、宣傳委員和團支書共同負責和組織,由黨員牽頭組建團隊開展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活動,以黨建帶團建,尤其是亮出黨員身份,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不斷增強班級同學的理論水平,共同打造優秀班集體。
宿舍成員組成一個關系密切的團小組,其內部成員在生活、學習和娛樂等活動中常結伴而行,他們的興趣愛好、語言習慣、消費觀念等方面都表現出趨于一致的情況,因此開展以宿舍群體為單位的“我愛我家”、文明宿舍評比、優秀宿舍亮牌等宿舍文化活動,以豐富的團小組活動帶動班級團日活動開展。
創新型人才是當今世界最重要的戰略資源。作為當代大學生,即是要將理論應用于實踐,不斷開拓創新。以專業為依托,教師為主導,班級成員組成學科小組,積極參與校內外學科競賽,如“互聯網+”大賽、創新創業大賽、探索杯等,并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專利申報,實現自我價值,同時不斷提升班級整體科研水平。
班級成員在日常活動中,由于不同的志趣愛好組成不同的活動群體,比如,熱愛學習的群體、熱愛運動的群體、熱心公益活動的群體、迷戀網絡游戲的群體、創業的群體等等,為了能更好地引導這些群體,可以以班級為單位,在不同群體中開展有針對性的娛樂教育活動,讓他們參與其中,不斷提高班級凝聚力。
同輩群體效應是一把雙刃劍,有利有弊,我們應加以正確引導,發揮其積極作用,促使群體間相互學習,相互融合,不斷拓寬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