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琳
(沈陽醫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4)
可雇傭性能力的提出體現了新時期社會對于人才的綜合能力需求。當前,我國醫類高校招生逐步擴大,醫學生數量激增,醫院新增崗位明顯不足,導致很多醫學生在畢業后無法順利就業,醫學生的整體就業層次逐漸拉高。崗位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現包括:名校畢業生就業率高,??粕┻^于求;臨床專業需求降低,冷門專業就業率增高;發達地區及三甲醫院的就業崗位供不應求,而偏遠地區及中小醫院卻無人問津,導致大醫院的就業門檻逐年提高,基層醫院時常招不到人,嚴重制約了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協調發展。
可雇傭性能力最早是由美國學者提出的,一開始主要是被用于分析歐美的勞動力市場政策及就業問題,隨著市場競爭的不斷加劇,人們對可雇傭性能力也產生了新的認識。國內對于可雇傭性能力的研究主要在大學生就業領域進行,對于可雇傭性能力的概念仍然尚未達成一致意見,且該項指標具有較高的靈活性與適應性??晒蛡蛐阅芰λw的內容十分廣泛,包括個人特征、屬性、獲得工作、保持工作以及取得工作進步的能力等等,總之就是各種利于實現就業的要素之間的總和[1]。
提供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高素質專業人才是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務。高校是大學生從校園走向社會就業崗位的“橋梁”,要想促進大學生的充分就業,就要結合時代背景,不斷提高學生的可雇傭性能力??晒蛡蛐阅芰κ怯筛鱾€組成部分的排列因素共同構成的,基于醫學生群體,可將可雇傭性能力細化為更多其它的項目能力,包括醫學專業能力、學習能力、實踐操作技能、適應能力等等。事實上,不同的學者對于可雇傭性能力的構成要素亦具有不同的見解。從整體的研究理論來看,被我國學者普遍認可的構成要素主要有:專業知識、操作技能、溝通能力、學習能力、親和力、心理調節能力、抗壓能力、團隊合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等[2]。
就業指導是高校教育教學的重點內容,加強就業指導對于提高當代醫學生的可雇傭性能力具有重要作用[3]。就業指導并不只是單純的行政教育,而要以學生為本,結合社會的人才需求,對就業指導課程內容進行科學設計,貫穿于醫學生專業學習的全過程。首先,要深入分析當前的市場就業環境與形勢,找準職業發展方向,幫助學生制定職業生涯規劃,并在專業課程的教學設計中,分層次進行課程化教育,培養學生的職業技巧。其次,要構建科學的就業指導體系,完善全程化就業指導模式,積極擴展第二課堂,設立職業規劃咨詢室、舉辦職業規劃大賽等,將就業指導延伸至課下。
高校醫學生必須正確認識當前的市場就業形勢,找準自身的定位,制定合理的、切合實際的職業發展目標。對于醫學生而言,專業水平的高低將直接影響以后的職業發展及職稱晉升,即使是選擇繼續深造,都必須具備扎實的專業基礎。因此,學生在步入大學生活的第一件事,便是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制定一個合理的職業發展目標,在此基礎上作出詳盡的職業生涯發展規劃,以便于在日后的學習過程中逐一實現??傊忻鞔_的發展方向,堅持腳踏實地一步步實現夢想。
在就業實踐中,時常會看到很多在學校表現并不突出的學生畢業后卻十分順利的進入了理想單位,而在學校表現優異的部分學生卻在理想單位的面試中屢屢碰灰。這從側面反映出了就業技巧的重要性。首先,在面試前,要對理想醫院的科室工作進行全面了解,包括醫院、科室的背景文化、科室負責人的科研方向及管理理念等,很多學生正是由于忽視了這些細節,才導致面試失敗。尤其要加強對科室負責人的關注,因為他很有可能會是決定你是否能被錄用的關鍵人員,在面試過程中,可花費適當的時間闡述科室負責人的科研成果及研究內容,增強面試官的好感度。
新時代背景下,高校教育人員要針對醫學生的就業發展形勢,指導學生制定合理的職業發展規劃,實施全程化的就業指導,強化學生的專業能力與職業素養,提升學生的可雇傭性能力,促進高校醫學生的充分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