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媛媛
(作者單位:吉林大學)
青少年正處于學習和成長的重要階段,其所處的社會環境紛繁復雜,受到學校、家庭等各種因素的影響,且其自身辨別能力較差,容易被潮流淹沒進而盲目信仰宗教。隨著具有宗教信仰的青少年人數不斷增長,宗教信仰的問題日益嚴重,嚴重侵蝕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不利于青少年成長,同時也對社會的和諧發展產生了一定阻礙。因此,為了社會穩定與發展,對青少年宗教信仰現狀進行調查從而分析和解決問題具有較強現實意義。
本次實際調查研究采用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在吉林省內向吉林大學、吉林大學附屬中學等不同階段的青少年學生群體發放了問卷。問卷調查的主要內容為青少年的宗教信仰情況及原因問答,同時為了更加有效和精確地達到效果,我們還抽取了一部分對象進行深入的訪談。
一方面,從調查對象上來說,青少年群體是一個看似明確實則模糊的范圍,百度百科對青少年的定義為十三歲至十九歲左右的階段,這個階段是處于童年和成年之間的一個范圍,我們所說的青春期就是從童年時期向成年時期過渡的一個時期。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青少年這個群體分布在初中、高中和大學三個階段,分層明顯,且每個階段的生理、心理變化都較大。而在這三個不同的階段,青少年群體的宗教信仰狀況也在不斷發生著變化,由于所處的學校環境不同,他們的心理也在不斷發生著變化。具體來說,初中階段的學生逐漸褪去童真,高中階段的學生開始有自己的喜好厭惡,大學階段則給了他們一個充分釋放自我的平臺,在這個階段變化的過程中,青少年隨時會受到外界環境影響而改變自己的價值判斷和價值觀念。因此,關于青少年的宗教信仰現狀調查,從這三個階段全面入手,既可以進行橫向對比也可以進行縱向分析,既可以發現在每個階段不同條件基礎的學生宗教信仰狀況有何不同,又可以通過縱向不同時期的對比來發現在不同階段青少年的宗教信仰狀況有什么不同。
另一方面,從調查的方式來說,采用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是為了適應現實條件。當前科學技術手段不斷完善,大學生在這方面的物質和現實基礎受限制較小,他們可以通過手機、電腦等網絡客戶端直接進行問卷填寫,既能夠減少成本利用又便于我們進行回收和數據分析;而中學生由于自制力較差,不具備使用手機電腦填寫問卷的條件,為避免影響初高中學校的教學秩序和教學管理模式,我們采用線下填寫問卷的形式,之后再由課題組成員將回收上來的問卷分類整理,錄入后與線上數據進行合并。如此,線上與線下相結合,既保證了問卷調查對象的全面性,又符合實際情況,盡可能地減少成本,提高效率。
此次實踐調查共發放600份問卷,其中大學本科生300份,中學生300份,最終回收有效問卷498份,回收率為83%。調查問卷平衡了青少年性別、年齡、民族和政治面貌等四項基本影響因素,其中男生占比48%,女生占比52%;初中生占29%,高中生占34%,大學本科生占37%;受調查群體共包含漢族、回族、藏族、哈薩克族等11個不同民族;中國共產黨員占19%,共青團員占63%。因此,本次問卷調查具有較強合理性和較高代表性。在調查問卷中,我們設置了關于“是否信仰宗教”、“什么時候具有的宗教信仰”、“父母是否也具有宗教信仰”、“是否參加過宗教信仰活動”、“自己信仰宗教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是否能夠用宗教教義來規范自己的行為”、“自己對宗教的主要作用”、“關系要好的同學或朋友是否有宗教信仰,受他們影響有多大”、“如果有人用網絡傳播宗教,是否會受到明顯影響”、“宗教對公民道德的影響有多大”、“面對有人利用宗教進行犯罪活動時的態度”、“對宗教知識是否感興趣”、“對宗教熱現象的看法及建議”等29個問題,以便于充分了解青少年群體對于宗教信仰的看法、做法以及想法,群體中不同民族、不同宗教的青少年對于宗教信仰的態度以及青少年對于宗教信仰認識和行為等存在的問題。
通過調查研究和統計分析我們發現,對于宗教的看法,有46%的同學認為宗教信仰與自己沒有任何關系,既不支持也不反對,21%的同學認為信不信教是個人的自由,沒有人可以干預,17%的同學認為宗教信仰不好,會影響個人和社會發展,16%的同學認為宗教信仰好并且本人就信仰宗教;對于有宗教信仰的同學,有53%的同學是從小就具有宗教信仰,有31%的同學是在中學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而開始信仰宗教,16%的同學表示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自己變得認同某一個宗教并參與其中的宗教活動;對于是否參加過宗教活動,有43%的同學表示參加過,有的是因為具有宗教信仰而必須參加,有的則是因為在學校或社會上某些宗教活動具有吸引力,便會抱著好奇的心態去進行娛樂性質的參加;關于對信仰的看法,有34%的同學認為信仰是每個人都必須具有的做人準則,28%的同學認為信仰是人的精神支柱,能夠指引自己前進,22%的同學認為信仰就是一種說法,并不真實存在,因此不具有實際意義,17%的同學認為應該拒絕信仰,因為它與我們的生活沒有任何關系。
通過對調查研究數據的分析,我們從中發現青少年的宗教信仰主流是積極向上的,青少年的正確價值判斷仍占主導地位,但是研究中不難發現仍存在宗教信仰現狀混亂、宗教信仰動機利益化、盲目改變宗教信仰等問題。
具體來說,首先,青少年的宗教信仰比重呈現上升趨勢,且上升態勢越來越猛,這主要是因為當下信息技術水平提升,宗教宣傳范圍越來越廣,輻射能力越來越強,導致尚不具備完備辨別能力的青少年受到嚴重的影響與誘惑,在沒有自身成熟判斷的情況下盲目信教,并在此之后受主被動因素雙重影響而經常性參與宗教活動;其次,青少年的宗教信仰動機發生偏轉,受到社會大環境的影響,許多社會宗教團體為了吸引更多人加入信教組織而采用利益誘惑的方式進行引誘,除此之外在大學生群體中還存在利用社團活動側面吸引學生信教的情況,有些社團活動看似是為了增強團隊凝聚力實則會在社團活動中穿插宗教宣傳活動,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和感染;再次,信教的途徑多樣化導致有的學生混淆了對宗教的正確認識,尤其是網絡的日益發達導致很多信教活動開始在線上開展,有些學生甚至僅通過線上加入QQ群等方式就加入了某一宗教,形式簡單也導致青少年對宗教本身的邊界了解不清。總之,宗教信仰問題多種多樣,青少年受社會、心理、教育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在宗教信仰方面必然會產生多種多樣的問題,而這問題的解決則需要從各個方面共同努力。
全國政協副主席趙樸初居士在《正確對待青少年信教問題》給中央的信中指出:“在當今條件下,一些青少年信教乃至數量有所增多,是一種具有客觀必然性的社會現象,除個別特殊情況外,不能以類似‘階級斗爭為綱’的觀點,籠統地把它歸結為宗教同我們爭奪青少年。所以,不能采用所謂‘嚴禁’的法律和行政手段來處理青少年信教問題”。因而解決青少年宗教信仰問題不能單純的阻止或禁止青少年信教,而應該對其多加引導,充分發揮學校的教育作用。
加強青少年教育是引導青少年具有正確宗教信仰觀念的重要途徑,而學校作為青少年教育的重要陣地,學生的主要成長發展進步過程都來自于學校的教育。因此學校應該加強學生的無神論和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教育,讓學生能夠通過接受教育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唯物觀念和歷史觀念等客觀科學的方式方法來分析和認識宗教問題。具體來說,初高中學校應當在培養學生應試能力的同時,開展哲學、科學等輔修課程,可以利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宗教問題,使其在中學階段就能夠正確判斷價值取向問題,防止出現盲目信教等現象;高校作為黨和政府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陣地,更應該增設相關公共課程,鼓勵支持學生參與此類課程學習,教育學生如何做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接班人,需要注意的是,不僅要開設與馬克思主義相關的課程,還要開設與宗教文化有關的課程體系,給學生一個科學認識和了解宗教的平臺和機會,從正面向學生介紹宗教知識,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宗教的本質和特征。通過初中、高中和大學等各個階段的教育,才能夠使學生真正培養出對科學社會主義和宗教的認識能力。
由于青少年在學生時代大部分的時間都生活在學校這個公共環境中,因此學校的環境會對其產生潛移默化和深遠持久的影響。通過凈化學校的宗教環境和科學環境,加強相關文化建設,才能夠對青少年形成全方位的引導的教育。首先,可以通過宣傳方式進行環境建設,利用校園條幅標語、展板、宣傳冊、校園電視展播等方式,將科學的社會價值觀和正確的宗教信仰觀念普及到校園的各個角落,通過日常的宣傳和渲染達到效果,同時也應該防止和阻止非法宣傳宗教的資料進入校園,甚至通過校園網絡進行傳播,對此相關信息管理部門應該及時掌控情況;其次,可以通過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來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和思想觀念,例如演講比賽、知識競賽、歌詠比賽、辯論賽等各種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都可以在活動和比賽中幫助學生有效了解宗教性質和本質。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環境將對青少年宗教信仰環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各初高中學校以及高校應予以充分重視。
部分青少年之所以開始信仰宗教是因為自己的心理出現了問題,當從社會、學校和家庭中無法尋求到幫助時,他們就會轉而向宗教尋求撫慰,因此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對于引導其正確對待宗教問題有著很大的幫助作用。學校應當在各個階段的學習中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初高中學校可以通過設立班級兼職心理老師的方式,由班主任兼任班級心理輔導老師,密切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變化,與家長進行互動配合,準確掌握學生的心理動態情況,及時輔導,加強引導;高校則可以通過設置心理輔導老師、學生朋輩心理輔導員等方式,配合學校心理健康中心對學生進行動態監控,開設相關心理咨詢和輔導場所,對心里有困惑和問題的學生進行及時疏導,使其正確對待生活和學習中的壓力,不去向宗教、神靈等虛幻的存在尋求幫助,這將有效減少宗教信仰問題的產生。
我國的宗教政策規定宗教信仰自由,因此我們應當充分尊重信教學生,在尊重其信仰的基礎上,對其進行宗教事務管理、引導和有針對性的教育。比如具有宗教信仰的學生應當到正規的宗教場所進行相關活動,不能將“有神論”等與宗教有關的觀念到處傳播,不得在校園內成立宗教團體,更不能肆意拉攏其他學生加入宗教組織,學校對此也應該明確要求其不得在校園內隨意進行相關宣傳和信仰活動。再者,信教的學生也不能單純對其進行限制和組織,這樣會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可以對其宗教信仰和行為等多加尊重和照顧。由此,通過團結尊重和管理引導來達到相應效果。
在新的形勢下,解決青少年宗教信仰問題應當結合當今社會發展現狀和青少年自身的發展要求進行綜合分析,對其加強引導和教育,培養堅定的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使他們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