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卓群
(山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 濟南 250358)
黨的十九大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是我國社會發展新的歷史方位。進入新時代,我國的經濟建設取得了重大成就,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決端正發展觀念、轉變發展方式,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觀,努力建設“美麗中國”。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的生態文明意識不斷提高,生態文明教育也不斷發展。大學生是建設“美麗中國”事業,貫徹新發展理念,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主要力量[1]。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但是現實生活中,部分高校生態文明教育力度薄弱,流于形式,內容陳舊,缺乏有效的教育方法與手段;高校大學生也缺乏生態文明意識,無法真正踐行生態文明理念。這些落后于時代發展要求的生態文明教育現狀亟待改變。
生態文明教育的含義,目前學術界沒有統一的定義,不同領域、不同學者也有不同的觀點。吳明紅認為:“生態文明教育是按照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的教育培養活動。”[2]張天闊認為:“生態文明教育,就是使受教育者樹立正確的生態文明意識,豐富生態文明知識,進而具備高校生態文明素質的一個系統、全面的教育實踐活動?!盵3]綜合學界研究觀點,我們認為,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就是為了實現“綠色”發展,建設“美麗中國”,教育者有目的、有計劃地大學生傳授系統的生態文明知識,不斷提高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樹立正確的生態觀,提高學生群體的生態文明素質的教育活動。
從理論研究現狀看,全球生態問題牽動著每個國家的生存和發展,而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教育對生態文明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各國都非常重視大學生正確的生態文明教育理念的養成。2014年在生態文明國際論壇上,世界各大高校討論球綠色教育平臺的研發與建設,并建立“生態文明國際大學聯盟”;2017年生態文明國際論壇集中討論了“生態產業”、“生態城市”、“綠色能源”、“生態制度”、“生態文化”、“綠色大學”和“青年論壇”等七個問題,對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理論進一步探索。生態文明教育全世界范圍內引起重視,關于其一系列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也逐漸展開。
關于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的問題,國內著名學者以及各高校團隊也已經做過相關研究。依據“美麗中國”戰略,四川大學成立“美麗中國”研究所,開辦美麗中國網,搭建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的網絡平臺[4];廣大研究者基于“美麗中國”的基本問題以及內涵,立足“美麗中國”的視角,深入調研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的現狀,提出相應的措施。以上研究為本文對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問題進行研究提供了有益借鑒和方法支持。
建設“美麗中國”,青年大學生無疑是主力軍,這對大學生進行生態文明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從理論意義看,建設“美麗中國”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有利于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鞏固生態文明理論基礎。從現實意義看,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新征程中,大學生能否真正貫徹新發展理念,接受內容完整、體系科學的生態文明教育,提高生態文明素質,對于實現“美麗中國”,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我們對駐濟高校近千名大學生進行了抽樣調查。經過調查我們發現,在現實生活中,部分高校生態文明教育力度薄弱,流于形式,無法真正將生態文明教育貫穿于教育教學的整個過程,缺乏有效的教育方法與手段;高校大學生也缺乏生態文明觀念,缺少貫徹生態文明理念的實踐活動等。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主要存在教育存在形式單一枯燥、內容與現實脫節落后于時代發展需要、專業教師數量不足、生態文明課程數量少質量不夠高等問題。
從教育形式來看,72%的被調查者認為,高校生態文明教育存在形式單一枯燥的問題。絕大多數高校是通過開展相關生態文明教育課程來向學生傳授生態文明知識,非傳統課堂教育形式較少。在生態文明教育中,往往是教師在講臺上教,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真正做到趣味性與知識性相統一的課程較少。從教育內容來看,72.4%的被調查者表示,目前接受的生態文明教育存在內容與現實脫節,落后于時代發展需要。部分生態文明教育教材內容更新速度慢,沒有及時將最新的生態文明理論及路線、方針、政策納入教材中,這使學生在書本知識學習中不能自覺地吸收最新生態文明理論成果,學生的生態文明實踐行為也因此受到制約。
從教育者的角度看,雖然大部分高校有生態文明相關方面的研究,但從教學來看,“目前教授生態文明理論知識的教師多為非專業教師,專業從事生態文明教育的教師數量較少,不能滿足生態文明教育需要?!盵4]非專業教師教授時主要以教育者本專業知識為背景,與生態文明理論相聯系。從課程設置來看,目前駐濟高校生態文明相關課程主要以全校公共通識選修課為主,開設專業多為生命科學、環境、教育學等專業,且數量較少,部分學生為修滿學分或修相關類型選修課的學分而選擇生態文明相關課程。而教師在授課過程中由于非本專業等因素,難以向學生傳授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理論體系。這些問題歸其根源,則是高校缺乏一整套完備的生態文明教育體系,沒有形成規范的生態文明課程標準。
從生態文明學習角度來看,主要存在生態文明學習意識不足、理論研究與實踐活動缺乏、大學生生態文明整體素質不高等問題。在調查中,絕大多數學生接受生態文明理論知識的途徑為課堂學習,能夠在教師的教授下學習一定的生態文明知識。68.8%的受調查者認為大學生生態文明學習意識不足。從認知程度來看,主動提高生態文明意識的學生數量較少,57.6%的受調查者對生態文明基本了解,但是了解程度不夠深入,處于表層簡單認知;28.4%的受調查者則是對生態文明不清楚、不了解,缺乏生態文明素質的培養。從實踐效果來看,有51.2%的大學生表示曾經親身參與了生態文明相關調查實踐活動,但是僅有11.2%的大學生進行了深入的實踐調研,40%的大學生仍然停留在淺層實踐活動,沒有深入探討生態文明的本質。這說明無論從理論認知還是實踐活動來看,大學生的生態文明學習都有明顯的不足,整體素質不高,缺乏科學的學習方式,需要引起重視。
生態文明教育對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生態文明理念具有重要意義。提高生態文明教育水平,培養大學生的生態文明素質,需要教育行政部門、高等學府以及全體大學生的共同努力。
教育行政部門應切實擔負起課程標準設置與監督執行的責任。面對當下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缺乏規范的課程標準、課程設置不合理的問題,教育行政部門應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根本指導思想,結合當前教育實際情況和大學生這一受教育者群體特點,編制出一套規范科學的生態文明課程標準,明確課程性質、課時安排和教學目標,從國家規范文件的角度對大學生應該達到的核心素養進行預期設定。同時,教育行政部門應發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重點工程重點教材的作用,編造一系列內容完整清晰、教育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結合、時代特色鮮明的生態文明教育教材來保證教學內容的科學性和規范性。最后,還應監督高校關于生態文明教育的課程開設情況及教學內容,從宏觀上把控整個生態文明教育進程。
高校作為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的主陣地,應積極承擔生態文明教育教學改革的重擔,積極引導大學生提高生態文明素質。一是高校要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灌輸引領作用,以馬克思主義理論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導,牢牢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使大學生將生態文明理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引導學生形成積極正確的生態文明價值觀念。二是推動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進一步發展,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生態文明教育離不開課堂,而將課堂講好講活的關鍵還在于教師。要發揮專業教師的作用,積極引進生態文明教育方面專業教師,大力培養師范類專業教師,為生態文明教育提供人才支撐;要提高生態文明教育教師的教學技能水平,在課堂教學中力爭將生動性與科學性相結合,活躍課堂氛圍,循循善誘啟發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提高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素養。三是高校應成立專門研究機構研究學習生態文明建設理論,鼓勵高校大學生社團等群團組織舉辦宣傳教育活動,鼓勵大學生通過科研立項進行理論與實踐的調研,為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創造良好的教育環境,鼓勵大學生多動手多實踐多研究。
大學生作為受教育者,應轉變生態文明觀念,樹立綠色、健康的生態文明觀念,從被動學習轉向主動學習,提高學習效能。在課堂中應認真學習生態文明專業知識,形成系統的生態文明知識體系;在課外實踐與理論研究中,要積極主動從事生態文明相關調研和理論研究,提高生態文明方面的理論素質與實踐能力,深入研究,扎根基層,將理論研究透,將現實問題調查清楚,進而不斷提高生態文明素養。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千年大計,離不開大學生的支持與幫助。要發展生態文明教育,不斷提高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教育水平,提高大學生生態文明素質,為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