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迎雪
(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 南京 210023)
“趕英超美”是“大躍進”時期的特定用語,是指中國經濟要趕超英國和美國,以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趕英超美”是毛澤東“趕超”思想的具體體現,切合了中國共產黨從貧困面貌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富裕的心理。我們應該看到這一思想得以形成和發展離不開當時國際環境。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經濟的落后和西方國家的強大形成了強烈的反差,這種經濟上的差距刺激了毛澤東想要以更快的速度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向世界人民展示出社會主義的優越性。
二戰后,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內經濟得到恢復,尤其是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20世紀的50至60年代經歷了一個黃金時代。到1950年,西歐國家大體都恢復到戰前水平。自20世紀50年代初到70年代初,西歐國家經濟持續高速發展。①相比較之下,1952年國民經濟恢復后,中國的國民收入總值只相當于美國的7.5%,英國的58.3%,法國的63.9%西德的81.3%。當時的中國一窮二白,發展經濟只能依靠農業和輕工業,而重工業基礎差、起點低、發展及其落后,“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②隨著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后和1957年“一五計劃”的超額完成,這種落后的局面有所改善,但在總體上,中國仍然處于落后的局面。經濟上中國的落后與西方國家的強大的強烈反差使毛澤東產生緊迫感。毛澤東認為,中國地大物博,資源豐富,人口眾多,最重要的是我們搞了社會主義,那就要努力發揮出社會主義的優越性,“超過美國,不僅可能,而且完全有必要。”③強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使毛澤東迫切希望改變落后狀況。
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毛澤東就在作趕超美國的醞釀。1955毛澤東在中共七屆六中全會上,對中國未來的發展進程做過粗略設想:大約50到70年左右即10個到15個五年計劃左右,可以爭取趕上或超過美國;設想50年以后會出現一個共產主義的中國。④1957年毛澤東又在《一九五七年的夏季形勢》寫道:“10年至15年以后的任務,則是進一步發展生產力,……準備著逐步地由社會主義過渡到共產主義的必要條件,準備以8個至15個五年計劃在經濟上趕上并超過美國。”⑤
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所處的國際地位并不樂觀,美國等資本主義大國對中國采取敵對和仇視的態度。20世紀50年代中期,北約與華約的成立,標志著以美蘇為首的兩極格局最終形成。從新中國成立到50年代末期,中國一直奉行“一邊倒”的外交策略。
在政治上,美國孤立我們,不僅自己拒絕承認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而且竭力阻撓其他國家承認新中國。毛澤東說:“不承認我們,我看是不壞,比較好,讓我們更多搞一點鋼,搞個六七億噸,那個時候它們總要承認。那個時候也可以不承認,它們不承認有什么要緊?”⑥。正是“不承認”變為毛澤東等領導人在中國工業發展上奮起直追、“勇敢超越”的激勵因素;在經濟上,美國對中國實行封鎖和禁運。美國最終激起了毛澤東“迎難而上”和自力更生的精神,他想試圖通過依靠自己的力量來加速工業的發展,甚至想要通過自己的后發優勢“趕上”和“超過”美國等帝國主義國家。1958年9月,毛澤東在談到國際形勢時,客觀分析了美國對我們實行禁運的利弊關系,他認為,美國的“禁運”對我們是有好處的,好處就在于使我們對帝國主義的一切幻想都破滅了,阻斷了我們走資本主義的道路,迫使新中國自己找工業化的出路,從這一點上說,“禁運”實則破除了我們的“迷信”。⑦從這里可以看出,“趕超思想”的形成一定程度上來源于新中國“被孤立”之后毛澤東被激起的自尊意識;在軍事上,美國1950年出兵朝鮮,以阻止新中國對臺灣的解放,美國的這種行為是新中國外交安全受到嚴重威脅的一個危險信號。1954年,美國還聯合日本、南朝鮮、臺灣拼湊東北亞聯盟。這樣嚴峻的國際形勢和周邊環境,使毛澤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產生一種巨大的不安全感和危機意識,不得不隨時為反侵略戰爭做準備。要切實保障國家的安全,占據主動地位唯有以超乎尋常的高速度進行全面社會主義建設,實現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趕超”。
20世紀中葉,20世紀50年代中期,北約與華約的成立,標志著以美蘇為首的兩極格局最終形成,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大陣營嚴重對峙。一方面,資本主義陣營一方,美國是二戰后頭號超級大國;英法等戰勝國雖受到戰爭破壞,但戰后也是很快得到恢復;德、日、意等戰敗國憑借著較好的經濟基礎、技術和人才基礎,戰后通過大力加強國家干預,到20世紀50年代下半期經濟已有相當發展。另一方面,蘇聯及東歐各國經濟基礎落后,經濟發展又受斯大林模式的嚴重影響,國家內部矛盾重重。雖然毛澤東也在演講中提出,目前形勢是“東風壓倒西風”,但毛澤東等各國共產黨人清楚認識到,要最終戰勝資本主義,體現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就必須發展社會主義經濟,在經濟發展水平上超過資本主義國家。⑧
在慶祝十月革命40周年大會召開之前,赫魯曉夫就曾提出“在今后幾年中按人口平均計算的牛奶、牛油和肉類生產趕上美國”,1957年11月6日,在最高蘇維埃舉行的慶祝十月革命40周年大會上重提趕超戰略,提出要通過和平競賽,在“今后15年內不僅趕上并且超過美國”的目標。
在兩大陣營嚴重對峙情況下,蘇聯提出趕超戰略,對社會主義各國都有導向意義。會后,社會主義陣營的趕超聲浪灼人:蘇聯開展了波瀾壯闊的“共產主義勞動工作隊”運動;朝鮮人民開展了“千里馬”運動;保加利亞共產黨在1958年宣布,國民收入將在3年內翻一番;波蘭人民提出七年后要使工業生產水平提高到解放前的十倍……⑨各社會主義國家的迅速發展和崛起,使毛澤東更加明顯地感覺到加速發展的重要性,成為其“趕超”思想進一步發展的推動力量。
東歐各國的發展、社會主義陣營的趕超浪潮,使毛澤東即受到了蘇聯等國的榜樣和示范作用的激勵,也體會到了競爭和趕超的壓力,所以,毛澤東的“趕超思想”更深一步的發展。
總之,中國的落后和西方國家的強大,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我國的封鎖和包圍,社會主義陣營內的趕超熱潮,使毛澤東產生焦慮情緒和不安全感,所以毛澤東對此所作的反應是迅速發展經濟,奮起直追。在這種情況下,毛澤東的“趕超思想”逐漸形成并不斷得到強化和發展。
[ 注 釋 ]
①馮特君.當代世界政治經濟與國際關系.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174.
②《毛澤東文集》第六卷.人民出版社,1999:329.
③《毛澤東選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296.
④叢進.曲折發展的歲月.人民出版社,2009.77.
⑤《毛澤東選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462-463.
⑥《毛澤東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411.
⑦《毛澤東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410-411.
⑧陽雨.“大躍進”運動紀實.東方出版社,2014:8-11.
⑨方競秀.社會主義陣營春色滿園.人民日報,195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