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娟
(江蘇師范大學,江蘇 徐州 221000)
盟誓制度最早產生于原始社會,在原始社會中,人們需要合作伙伴共同狩獵、共同尋找生活資源以抵抗惡劣的環境,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小團體組成聯盟,共同生活抵御野獸的攻襲,之后,氏族、部落或邦國的聯盟相繼產生,兩個非血緣關系的部落組成的聯盟,具有很大的不穩定性,生存是聯盟最初的原動力,盟誓在遠古時期成為聯盟部落間的虛無法杖。
夏商時期,盟誓制度借助宗教披上一層神秘色彩。出于對自然環境的敬畏,古人從最初的圖騰崇拜發展為畏天的原始宗教,認為上天可以對人以懲罰,夏商周時期,特別是商代,鬼神之說尤為大盛,將神靈加以妖魔化,神權凌駕于王權之上,君主只是替“天神”治理天下的工具,借助神權統治國家。軍隊出征時也要進行誓師,《湯誓》中記載:“非臺小子,敢行稱亂,有夏多罪,天命殛之”。盟誓已經由原來簡單的祭祀儀式轉變成具有宗教儀式的活動,成為王權統治得以依賴的精神支柱。
周代時期,盟誓制度正式形成,重視禮制,是統治階級加強統治的表現。借助對天神的敬畏,周天子自稱天子,周天子實行建立在宗法血緣親族基礎之上的分封制,天子與諸侯之間也要進行盟誓,不同于商代的重神主義,“周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商代重鬼神最終也是滅亡,人民逐漸從神靈萬能中醒悟過來,強調“敬天保民”,這一時期盟誓強調的是一種等級親疏,“聘、朝、會、盟形式是天子管理諸侯的制度,”其中會盟帶有強制性質,是天子維持諸侯朝貢天子秩序的核心問題”。秦襄公因救周有功,被周天子封為諸侯,周天子“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與誓,封爵之?!敝芴熳右揽孔陨淼臋嗤爸T侯血親關系,形成絕對的統治,盟誓制度在這一時期便具有了初步法律效力的性質。
春秋時期是盟誓的鼎盛時期,體現在會盟頻繁,非可靠的盟誓制度以利益瓜分為重。禮樂崩壞,王權旁落,諸侯崛起,周天子只剩下“共主”的名號,這一時期盟誓制度不再為周天子所有,盟誓制度權利行使的下移,諸侯國大都頂著天子名義進行會盟,強調自己大國地位,“九年,齊桓公會諸侯與葵丘”,會盟為自己樹立強國的身份,微弱的諸侯國要對強國進行類似的朝貢,大國之間達成利益協議,搜刮和瓜分小國,所謂弱肉強食,小國被兼并或滅亡,大國統治范圍從最初的百余國合并為幾個大國,這一時期盟誓的本質便是勢力的劃分與瓜分,最明顯的特征便是會盟頻繁。如“楚霸,為會盟合諸侯”、“晉悼公疆,數會諸侯,率以伐秦”、“楚靈王疆,會諸侯于申”等。
戰國時期,盟誓制度開始衰落,盟誓制度便有了實質的變化,盟誓制度變成了純粹的一種外交手段。戰國時期最主要的社會特征便是兼并戰爭,盟誓本身的信用機制已經崩潰了,《冊府元龜·交質》云:“戰國之時,諸侯并爭,干戈日尋,變詐鋒起,既失盟誓之信,乃有交質之約?;蛞蛭R越Y好,或匿詐以圖利。綈結未已,禍敗隨焉。雖其至親,無所顧惜。”“此時邦無定交,士無定主,盟誓中普遍出現人質的現象,可見盟誓核心機制中的誠信因素也逐步淡出?!奔娌馉帉嶋H上便是強國的統一戰爭,列國通過交換質子達成兩國或多國的政治或經濟利益,天下禮樂喪失,法制集權統治便是社會發展的趨勢。
綜上所述,盟誓制度作為早期國家統治的輔助工具,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特點,遠古時期出現盟誓萌芽;夏商時期由于重鬼神輕民意,統治者便借助宗教外衣為自己的王權尋找執行依據,“明神殛之”屢見于誓文,盟誓在當時有較強的威懾力,天命、神靈等迷信思想仍然占據著主導地位;周代時期盟誓制度受到禮治的制約,君權統治意識的加強,國家在宗法制治理下實現統一;春秋禮樂崩壞,諸侯爭霸,國家處于四分五裂狀態,爭霸戰爭實現強國兼并小國狀態;戰國時期,兼并戰爭激烈,盟誓制度變質,迫切需要中央集權統治。從中可以看出,國家統一是社會發展的趨勢,盟誓制度是先秦社會時期存在的特殊歷史現象,它是統治者希望通過禮治來實現國家治理的一種手段,也是調整諸侯勢力的一種手段和外交方式。